晚报农村报道如何吸引城市读者

时间:2022-09-22 09:39:22

晚报农村报道如何吸引城市读者

相对于晚报的市场定位来说,农村报道因为专业性强,很容易被认为是鸡肋。一种常见的观点是,晚报的读者群主要在城市,对农村发展、农业生产、农民生活不会有多少兴趣,因而有意无意地就把农村读者忽略了。加上到农村采访路途较远、交通不便、耗时较长,有相当一部分记者不愿跑农业口,有的记者则应付式地呆在城区开开会、打打电话,进行蜻蜓点水式的报道,不肯把主要精力放在农村报道上。长此以往,农村报道在一些晚报报道中被边缘化,突出体现在农村报道占据不了晚报主要版面,更难以上头条。

其实,城市读者与农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他们有的来自农村,有的亲戚家在农村,那里或多或少有他们的牵挂。城市居民的日常生活也离不开农产品,一日三餐的蔬菜、副食品绝大部分来自农村,他们不可能不关注食品安全,而食品安全的源头就是农业。有的城市居民养花种草、伺养宠物,这种花怎么养,那种猫怎么喂,哪些人对宠物过敏,其实也跟农业相关,这些也是他们十分关心的事。随着农业经济的发展,涉农类的企业投资者越来越多,他们同样关心农村发生的一点一滴。因此,简单地认为城市读者不关心农村报道,其实是站不住脚的,问题在于我们向他们提供什么样的农村报道。

近年来,京江晚报记者深入基层、深入农村,采写了一大批富有乡土特色的农村报道,受到读者欢迎,有的还获得了省市报纸好作品奖。在采写和编辑农村报道的过程中,我们深深感到,农村天地广阔,是一座新闻富矿。“脚板底下出新闻”,只要我们深入下去,全身心融入其中,同时抓住读者的兴趣点,将农村报道写出味道来,农村报道一样可以让城市读者觉得津津有味。

紧跟时代变化,写出农村发展“新”味

农村报道怎样才能常报常新、不落俗套?跑农口的记者首先必须吃透党和政府的涉农方针政策,还必须具有敏锐的发现力、判断力、挖掘力,深入农村和农业生产一线,及时捕捉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动向、涌现的新事物、面临的新挑战,让关心“三农”问题的读者及时了解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热点、难点问题,同时为党和政府决策提供参考。

十几年前,京江晚报驻县记者在基层采访的过程中,就发现不少村庄年轻人纷纷外出打工,留下一群老弱病残无力种田,以致有的村庄田地出现抛荒的现象。他敏锐地感到这是新形势下农村出现的一个新现象,于是采写了稿件《十年后由谁来种田?》,如实反映了这一现象,在京江晚报见报后引起了相关部门的关注,从而间接促进了后来推进高效农业和鼓励土地流转措施的出台。

另一名记者几年前在农村采访时,了解到随着农业税取消等一系列惠农政策的实施,城乡居民社会保障与福利差距越来越小,土地却变得越来越“金贵”。以前人人羡慕的“农转非”已经不吃香了,有的“城里人”为了得到一块宅基地,还想着法子“非转农”。于是,他采写了稿件《姚桥百余“城里人”争着做农民》,让城市读者对农村的新变化有了更多的认识。

紧贴市民生活,写出农业生产“鲜”味

有的记者认为,农业生产报道就是春种秋播、夏收冬藏,一年四季歌,无新闻可写。事实上并非如此,农业生产与市民生活密切相关,只要我们激活思维,扩大视野,把农业生产同城市读者的“菜篮子”、“果盘子”、 “米袋子”紧密联系起来,农村报道就时时有“鲜”味。

镇江有不少特色农产品,如地产大米、嶂山桃子、江心洲“滩八样”、句容葡萄、句容草莓等。此前,有的名气不响,如嶂山桃子;有的“墙里开花墙外香”,本地超市难觅踪影,如地产大米。针对这一现象,京江晚报记者先后采写了《地产大米,真的很不错》《句容的葡萄熟了》《三大地产水果走俏果市》《头茬地产草莓上市卖得欢》等一系列稿件。在夏季地产果品成熟应市之前,记者还连续探访各大果园和种植基地,了解地产果品上市时间、产量和品质情况,列出了一份地产水果“上市日历”,这对提升地产农产品的知名度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

另外,京江晚报还与有关部门合作,组织了“城乡直通车”、“帮江心洲菜农卖莴苣”、“乡土文化农家乐”、“乡村一日游”等活动,读者通过品味乡土文化,亲手采摘农产品,对地产特色农产品的品质、产量、产地、价格等有了更全面的了解,对晚报推出的相关报道也有了更多的认同。

如今,我们要求农口记者唱好“四季歌”,但这个“四季歌”不是何时播种、何时收割,而是要求记者结合时令、气候、市场等因素,提供读者关注的服务性信息。以地产大米为例,记者采访的重点不是放在专家指导农业生产、农民“三夏”大忙上,而是要通过走访田头农家、采访专家和有关部门,告诉读者地产大米预计何时上市、今年地产大米跟往年相比,品质价格如何,地产大米有哪些品牌,在哪里可以买到。如此一来,就不是简单的农业报道,而具有很强的服务性,读者爱看,有关部门和专家也愿意配合“亮相”。

紧扣晚报定位,写出农民生活“趣”味

晚报的主要读者群是城市居民,但并不代表他们对农村的事情漠不关心。“距离产生美”,从某种角度来说,正因为他们生活在城里,他们对乡里趣闻、乡风民俗、乡村生活充满了新鲜好奇之心。记者只要肯扑下身子,善于观察,就一定能挖掘出城里读者感兴趣的新闻素材。

京江晚报有不少记者来自农村,报社鼓励他们多回乡看看,特别是提醒他们从城市读者的角度,去看看那些在他们眼里也许稀松平常的事情。为了更好地激发他们的积极主动性,报社还采取记者编辑轮流蹲点、打擂台赛的形式,采写了一批乡土气味浓郁、读者喜闻乐见的稿件。

有一位记者采写了一篇题为《现在年轻人,看着农具干瞪眼》的稿件,形象地反映了现在农村年轻人不会种地的情景,题材有趣,引人深思,受到读者好评。

水稻一般都在春夏两季种植,京江晚报记者在农村采访时了解到,有的农民在寒冷的冬季试种水稻,尽管只是个别农民试种,但也是件新鲜事,于是采写《大棚稻田里用煤炉加温 句容农民冬天试种再生水稻》,一下子就吸引了读者,就连有过农村插队经验的老读者也连称没见过。

镇江近郊的嶂山村有一项濒临失传的民间艺术――嶂山马灯,这几年经过村里老少的努力,终于又焕发生机。京江晚报记者了解到这一信息,采写了《嶂山人跳起马灯迎灯节》,报道了村民为挽救这项文化遗产所做的努力,同时介绍了这项民间艺术的来历和传承,故事性、趣味性、知识性都不错。读者看了之后增长了见识,有的读者甚至还产生了前往嶂山村观赏一番的想法。后来,京江晚报顺势组织了“嶂山摘鲜果、观马灯之旅”活动,就有不少读者参加。这充分说明,只要题材选取得当,农村报道一样对城市读者有吸引力。

(作者单位:镇江报业传媒集团)

上一篇:媒介消极暗示的影响、成因及反思 下一篇:别怕浪费,生活本身就是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