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孩子们都上学!乡村女教师喊醒大山,点亮朝阳

时间:2022-09-22 08:48:46

让孩子们都上学!乡村女教师喊醒大山,点亮朝阳

多少秋去春回,无数寒暑易节,她的拐杖像一只浆在山岭上划来划去,她的学生则一批又一批乘着她的希望之船走出了大山,走向全国。

故园之恋,大山深处的拐杖声响彻人心

深秋傍晚,太阳西斜。在太行山脚下一个小山村,一个女人跛着脚将一块块石头,搬起来放在筐里。一趟又一趟,已经不知是第几筐了。伴随着女人疲惫的喘息,汗水从发梢流下。身旁正忙活着的男人心疼地问:撑得住吗?不行就歇一会吧!

没有回答,只有沉重缓慢的脚步声……忽然,男人耳边传来一声痛苦的闷哼。他扭头一看。惊呆了:妻子晕倒了!

男人急忙跑过去,将她背到一块平地放下。等女人醒了,男人要扶她回家。她甩开男人的手说:“没事儿,房子盖不起来,孩子们没有地方上学,我怎能回家休息?”说着就要继续干活。男人知道妻子一向倔强,劝她回家等于徒劳,就对妻子说:“你先稍歇一会儿吧,我多搬几块就有了!”男人继续忙活着,一转身看见瘦弱的妻子已经靠着树睡着了。

女人疲惫的身影连同1993年那个秋天,深深地定格在了男人的脑海。男人叫王河生,他的女人叫王升英,那年37岁,是个月薪40元的民办教师。

1956年8月,王升英出生于林州市横水镇卸甲平村的桃园自然村。那里村与村隔山而望,交通很不方便,村民生活极度贫困。

4岁那年,王升英患上小儿麻痹症,腿脚落下残疾。可她不屈从于命运,和其他孩子一样上学读书。1974年,高中毕业的王升英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取了民办教师,在东平自然村小学,开始了她的教师生涯。

上第一堂课,王升英就发现学生男多女少,在得知山民重男轻女,不愿送女孩读书的情况后,王升英开始翻山越岭走村串户动员。卸甲平村的人家都依山而居,三五户蜗居在一个山坳里,这三五户与那三五户可以隔山大喊,走一遍却要耗上半天时间。

白天要上课,王升英只能在晚上去劝学。山路在深山老林里蜿蜒,几里地没有人烟,野兽出没,夜风如鬼哭狼叫,王升英一步一跛,胆战心惊……

父亲看她晚上在山里来来去去,实在放心不下,要与她做伴,却被王升英拒绝了:“你年纪大了,眼睛不好,我一人去就行了。”深夜,为给正在路上的王升英壮胆,父亲干脆出门接应,“唉嗨,唉嗨――”地对着大山大声地吆喝。

日子长了,每到晚上,人们听到野外传来有节奏的“哒哒”拐杖击地声,都知道那是王升英劝学回来了!山民们就不约而同地大声朝山“哦呵、哦呵”地喊,给王升英壮胆。拐杖声和“哦呵”声在山谷间交相回应,浑然成了别样的天籁!

历经30多个晚上的艰辛劝学,王升英共劝回失学女孩21人。

熟悉卸甲平每条山路的王升英。发现孩子的心路比山路复杂隐蔽得多。很多孩子因为承受过多的磨难。形成了各种古怪秉性。需要更细致地关怀和引导。几乎每隔两天,王升英就要去家访。

因为害怕饿狼闪着荧荧绿光的眼睛,因为山路崎岖和悬崖陡峭,一趟家访下来,她全身的衣服都被汗打湿。一次,实在累得不行了,王升英就靠在一块大石头上休息。突然,她感觉石头在移动。还来不及想什么,巨石带着她往山下滑去,情急之中她猛一翻身滚到了陡坡外面,伸手抓住一棵小树。几乎就在同时,巨石滚跳着砸在山下的路基上,又反弹起来落入江中……王升英一阵后怕。按着胸口半天不敢挪动一下。

1978年寒假的一天,强劲的北风裹着雪花从四面八方扑来,将太行山的崇山峻岭覆盖成白茫茫一片。王升英站在自家的门前,眯缝着眼睛往上望。高山巨人般直立着,刀削斧劈的悬崖夹着的独径已经被雪盖得看不到路。去不去补课?她在犹豫。

可是一想到孩子一天只吃两顿。顿顿酱菜拌白饭,还打趣说:“饿着读书很习惯。”想到浩月打算偷偷卖血换取学费,被父亲发现制止,整天愁眉不展;想到小平成绩优秀,可回到家里还得打理猪圈给菜园上肥;还有春民,家徒四壁,却贴着半墙红艳艳的奖状

孩子们苦着呢!她一把抹掉脸上的雪屑,出发了……

在雪地上每一步踩下去,都要费很大的劲才能把腿和脚从一尺深的雪中。身后留下的一排歪歪扭扭的脚窝。很快被风和雪花吹得只剩下一点点痕迹。

走了一个小时,王升英也没有到达目的地,仰头发现落白的枝丫间有只空鸟巢。嘿嘿,跟小石头塞到她讲台里的一个模样!孩子们总送她好东西――大把的野花,别致的鸟巢,新鲜的鸡蛋,刚摘下来的红枣……

想到可爱的学生,王升英浑身就有劲儿了,抓把雪润润嘴唇,一鼓作气又爬了两个小时。跌了无数跟头,终于来到了学生家里,乡亲们感动得说不出话来,心疼地拉住她的手直掉眼泪。

多少秋去春回,无数寒暑易节,她的拐杖像一只浆在山岭上划来划去,她的学生则一批又一批乘着她的希望之船走出了大山,走向全国。

爱比大山重,柔弱的臂膀扛起大山的脊梁

1986年,王升英被调回家乡桃园自然村小学任教。

那是怎样的一个学校啊!墙皮脱落,一片斑驳,缺了角的黑板下没有讲台,课桌破旧不堪。有的椅子就是砖垛;一个小房间是办公室兼宿舍,雨从年久失修的屋顶点落,一盏白炽灯被吹得晃来晃去。

王升英二话没说,拉来自家的瓦把屋顶上的碎瓦片换掉,给孩子们遮风避雨。

1988年,丈夫揽下了东北的一个建筑工程,兴高采烈地赶回家劝她一起去东北。“你去帮我管账,工程一结束,咱就能在城里买房子。孩子们也能在城里上学了。”

听说老师可能要去外地了,孩子挤满了王升英的堂屋,席地而坐。坐不下的,就守在门外。

“要不是您,我肯定不会上高中了。”那孩子曾打算出去打工。“每次发病都是您照顾我,不嫌我脏,今后再犯病谁理呢?”患有癫痫的学生抽着鼻子。“您说过好多城里人,都是山里孩子考出去的。可是,您却不想教我们了。”最腼腆的学生也开了口……

王升英听不下去了,她搂着孩子说:“谁说老师要走了,老师不走!”

看到这情景,王河生被感动了,他放弃了东北的工程,当起了学校的义务勤杂工。为此,王升英在家里对丈夫提出了“表彰”,并“任命”他为学校的“后勤部长”。

1993年6月,连降20多天暴雨,破烂不堪的学校被雨水连冲带泡,彻底地垮掉了。什么都没有了,只剩下被蚊虫占领了的到处是残垣断壁的废墟。

村里建不起学校,可孩子们的学习耽误不得啊!村头有一间闲置的仓库,王升英将它打扫干净后作为教室。没有课桌,她搬来石头垒起来,再搭上木板。就这样,于升英在潮湿阴暗拥挤的仓库里继续给孩子们上课。

可是不久后的又一场大雨,将仓库吹打得摇摇欲坠。担心孩

子们的安危,王升英不得不带领学生到野外四处上课。一块黑板,一个老师。一群孩子,河边、山腰、树下、屋旁,贫穷的乡村和孩子们的读书声,谱成了文明与忧伤的交响。

眼瞅着秋去冬来,还在外面上课,孩子们怎能受得了?如果不解决教室问题,孩子们将全部失学。王升英心急如焚。思来想去,她想到了自己的家,她要把50多个孩子领到家中上课。

王升英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丈夫。看着妻子消瘦的脸。王河生心疼地说:“为什么别人都不管的事你要揽来管?”王升英说:“如果每个人都这样想,孩子们怎么办?我能帮,为什么不帮?”说着,泪水决堤而下……丈夫无语。

家里的两间房子很快被丈夫清理干净,成了正式的教室。丈夫找来一块三合板。她用毛笔蘸着红漆在上面工整地写上“林州市横水镇卸甲平村桃园小学”。并将它挂到门口的大树上。丈夫又从自家地里砍了棵树做了一根旗杆,立在自家院子里。

每天凌晨两三点,孩子们打着火把往学校赶。在高高的山坡上,王升英常常看到这样的场景:凌晨,群山如黛,零零落落的火把从四面八方向自己家里汇拢,渐渐明亮地簇拥在她的四周。泪眼模糊中,她看到成群的火把如同橘红色的星星……

清晨,在王升英的家里,总会看到一面鲜艳的国旗在50多名孩子的注目中伴随着振奋人心的国歌冉冉升起……

学生越来越多,房间不够用了。怎么办呢?王升英决定把自家的房子加盖成二层小楼。扩大校舍!从哪儿弄钱呢?王升英的月工资是40元钱,丈夫患阑尾炎做手术,还借人家几百块钱呢。

狠狠心,她用架子车把家里的粮食拉到集上卖了。可卖来的2000多块钱也只是杯水车薪。

为了省钱,天没亮,王升英就和丈夫去娘娘庙挖沙石。为节省

为了还债,一家人整天拾柴火做饭,挖野菜充饥。可对学生,王升英比对自己的孩子还要亲。她不但管那些穷孩子的书本费,雨季到来。上学不便,她还“包吃包住”。王升英的家里发面的盆渐渐升级成最大个的瓷盆。她每天要揉20多斤面粉。蒸一锅锅热腾腾的馒头。“这样下去怎么能行,家中的口粮还是借来的,到不了过年就会被学生吃个底朝天!”慢慢地。丈夫受不了了:“这日子没法过了。这山里的教育,就靠你一人能扛得起来吗?”丈夫甚至提出离婚。

王升英哭着说:“离婚也要教,如果不搞教育,孩子们就没有希望。你看,这么多孩子,多可怜呀!我这一生就只有一个心愿,让山区的孩子都能上学!”接着,王升英转身走上讲台,望着她那扛起学生希望的脊梁和头上渐渐增多的白发,王河生心底的疼痛与无奈化成了泪水,渐渐模糊了双眼……第二天,丈夫就到亲戚家借了粮食。

2003年,因为缺教师,镇里决定把王升英的“家庭学校”和卸甲平学校合并。王升英这个家庭学校一办就是10年,10年间,她送走了一批又一批学生。

“奠基中国”的母亲啊,你是女儿一生的骄傲

每到父亲的忌日,王升英就会到父亲的坟头前,一边烧纸一边哭诉道:“女儿不孝。没能在您床前尽孝!”1980年,父亲大病住院,母亲又身患肾病,无力照顾父亲,弟弟、妹妹当时都还年幼,照顾父亲理当是她这个当大姐的责任。但是几十个学生就她一个教师,她离不开。权衡再三,王升英只好让大妹妹替她去照顾父亲。

1990年,父亲老病重犯。病卧在床。王升英当时正担任着四个年级的课,床前尽孝都是弟弟妹妹们的事。即使在父亲病重期间,都很少能抽出时间去照看父亲,直到父亲去世,也没能亲自给他喂一口水、一口汤,父亲的永别给她留下了永久的遗憾和愧疚。

1990年冬天的一个傍晚,丈夫有事出去了,王升英补课回来,路上重重摔了一跤,当她艰难地爬起来。强忍疼痛赶回家时,却看到了更令她心痛的一幕:五岁的女儿把两岁的弟弟搂在怀里,倚着墙根瑟瑟发抖。儿子满脸是血,女儿脸上挂着泪珠。王升英的泪水夺眶而出,抱着孩子哭成一团。

1996年的一天,镇里通知王升英到安阳参加民办教师转公办教师的考试。她一算,连去带回要三天时间。不能让学生们“放羊”,于是,她毅然决定放弃。她说,什么“公办”不“公办”的。我在心中早就给自己转正了,我是公家的人。只要心里有“公”,心态也就平衡了。

2003年,王升英的女儿王慧娴考上大学后,给她写了第一封信。信中这样写道:“那时候,妈妈您每天都忙到很晚。我和弟弟几乎都要天天饿着肚子等你。冬天,您忙着给学生做棉衣,我们的棉衣您却顾不上。又饥又饿的时候。我们认为您不是一个好妈妈……现在我才明白。您并不是不爱我们,您是把对家庭,对儿女的爱深深地埋在心里。因为为了所有的学生,妈妈您只能以牺牲对家庭的责任为代价。现在,我终于理解了,知道你是世界上最好的妈妈。您是女儿一生的骄傲……”

一名学生家长逗孩子说,有一天爸妈离婚的话你跟谁,孩子回答,谁都不跟,跟王老师。就那么一句普通的话,家长告诉王升英时,她的眼泪“刷”的一下就出来了。

王升英把最美好的青春年华献给了孩子。她用心血和汗水为太行山的孩子们托起金色的希望:她先后将1000多名孩子一批接一批地送出了大山,有的考上中专,有的考上职业技术学校,还有15个孩子考上了大学。2006年9月10日,王升英作为教育部从全国1100万名教师中挑选出的9名教育精英代表,走进了由国家教育部和中央电视台共同举办的“2006――奠基中国”教师节大型专题晚会现场。

发言时,王升英说:“我没有能力做惊天动地的大事,一直以来,我都习惯执著地去做我有能力做的小事,和孩子们简单生活。”

王升英从北京回到学校,学生们自发地在操场上给她举行了一个欢迎仪式。孩子们唱起那首《懂你》:“把爱全给了我,把世界给了我,多想告诉你,你的寂寞我的心痛在一起:多想靠近你,告诉你其实我一直都懂你……”

歌声纯净,好比朗朗蓝天。王升英闭目倾听,悄悄落泪……

E-mail:

上一篇:知可为而为之 下一篇:霍英东对一位打工妹的似海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