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元不会消亡,欧盟不会解体

时间:2022-09-22 07:56:05

自欧债危机产生后,有关欧元将会崩溃的言论甚嚣尘上。确实,欧洲此次债务危机的严重程度超出以往所有的经济危机,也由此折射了欧洲经济的一些深层问题,包括欧洲经济一体化设计过程中的问题。但欧元是否会就此崩溃?欧洲联盟是否会就此崩溃?我认为不但下此结论为时过早,且这些结论大都基于对欧洲情况的不甚了解。

【欧债危机走向与欧盟的政治决心】

欧债危机所折射的欧洲经济问题,除了欧元区本身的问题外,当然涉及欧洲经济一体化设计过程中的缺陷。欧元区目前主要面临三方面的困难:希腊债务违约、银行业困境以及欧元的前景。众所周知,希腊债务违约问题是欧元区面临的最迫切、最棘手的困难,一旦成真,将成为推倒欧元区架构的第一块“多米诺骨牌”。

欧债危机的根本矛盾在于,传统意义上的国家主义与要废除国家主义的国际主义,建立真正的欧洲军事、政治和经济联盟的欧洲共同体,欧债危机是这个矛盾的经济表现。因此,目前欧债危机的实际处境在于,到底如何看待因联合体而导致的暂时的经济危机?

首先必须承认,希腊债务违约、银行业困境以及欧元的前景是三个互有关联的问题。前两者已使欧盟成员国心力交瘁,但前两者是否必然导致后者,则是另一个问题。这里最重要的问题是:如何评估欧盟的政治决心?

要回答这个问题,有必要回顾欧盟前身――欧共体创立的历史和初衷。从现在的眼光看,欧洲经济共同体的创建,似乎是出于经济原因,其实正好相反。熟悉欧洲情况的人都知道,欧共体的前身是法德煤钢联盟,而这一联盟的成立,其初衷并非经济利益,而恰恰是政治考虑。二战结束后,原联邦德国虽然从属于西方阵营,却始终无法让近邻法国放心。历史上法德两国多次发生战争,因此二战后法国面临的重大挑战,就是如何预防德国的东山再起,尤其是其军国主义倾向东山再起。

当时法国外长舒曼和前国联创始人让•莫内认为,解决人类矛盾的方法有很多,其中有些是冲突、战争或遏制,而有些则是潜在的敌对双方联合起来做一些事情。在当时的大背景下,法国人选择了后者,亦即为了肢解一个可能军国主义再起的德国,法国愿意与德国联合起来做一些事情。法国人当时想到了法西斯曾用来发展军工产业的煤钢产业,因此决定将法国的煤钢产业与原联邦德国的同类产业整合在一起。

必须承认,法国人的这一决定在当时有极大风险。且不说这一尝试在人类历史上没有先例,而且即便就当时的历史条件而言,一般人也很难拿出这样的勇气。这不得不归功于法国人的创意和德国人的理性精神。

后来欧共体经过几次扩大,最终形成了冷战结束前具有十几个成员国的规模,也由此成为人类跨越文化和国界,将经济整合的利益置于各自战略之上的范例。但即便在冷战时代,欧共体的设计和扩大就已蕴藏着一些潜在的问题和危机。如果说,欧共体最初的六大成员国,其经济水平还相差不大,那么当欧共体扩大为十五个成员国,尤其是其中还包括像希腊这样经济相对落后的国家时,欧共体内部经济平衡的问题就实实在在地提到欧洲人的面前了。

但当时的欧洲人不为所动,原因有二:一是当时的欧洲,尤其是西欧经济处于繁荣期,虽有些小风波,但无伤大雅;二是西欧国家走向统一的决心依然颇为坚决,尽管当时的政治决心更多地来自与前东欧集团对抗的需求。

【欧盟的政治智慧与经济制度设计】

冷战结束后,欧洲国家寻求一体化的决心更为强烈,且并不因前东欧集团的而有所消减。原因是欧洲国家(其中主要是欧共体主要成员国)在之前长达40年的过程中,已经尝到了通过联合消弭矛盾、通过经济统合走向政治统合的甜头。

这种甜头对欧洲国家来说,意味着欧洲历史上长达千年的烽火连绵就此终结,欧洲是当今世界上唯一一块可以想象并享受长久和平、自由的土地。对人类文明而言,欧洲模式无疑是人类成功探索出的一个新的解决矛盾的模式,即以合作消弭矛盾,以联合避免冲突。须知人类为生存空间、生存环境和生存资源的争斗是永恒的,但争斗的方式却是可以与时俱进的;如果说古典时代的人们只能通过武力冲突,现代社会的人们则完全有智慧和能力发展出一种全新的模式。

这是欧盟和欧元的真正含义。从这一人类智慧、文明和政治融合的基本点出发,冷战结束后,欧洲国家加强了对欧洲货币联盟和欧洲经济联盟的设计与发展,其标志就是近20年前签署的《马斯特里赫特条约》(简称《马约》)。从今天的眼光看,《马约》的设计确实有点过于理想化,其主要缺点就是在相当程度上忽略了欧盟内部成员国经济水平上的差异;这种差异不但体现在希腊等传统西欧国家与法德等发达国家之间,也体现在西欧老成员国与东欧新成员国之间。

这些差异不幸在此次欧债危机集中体现和爆发。如果仔细观察欧债危机发生以来欧洲内部的纷争就可发现,欧盟一些发达成员国的人民经历了颇为复杂的心路历程。如上所述,德国经济发展与希腊等国的水平可谓天壤之别。冷战结束后,统一后的德国在经济上遇到了几次重创:一是原德国东部地区带来的拖累,二是上世纪90年代世界规模的经济危机,三是1999年以后实行的欧元体制。而欧元体制在相当程度上使德国经济被迫适应欧盟内部那些落后的经济体。因此,此次欧债危机爆发后,德国内部产生了激烈的争论,但德国人最后还是作出了理性的抉择。

德国人的这一抉择,一如它在上世纪90年代末实施欧元时所作出的抉择,都折射了理性的光辉。而这一理性的光辉在欧洲统一的进程中显得非常重要,它甚至是欧洲一体化进程不可或缺的因素。

这一理性的力量其实来自欧洲人过去千年历史的烽火联盟,以及欧洲人在此之后的智慧提升。此次欧债危机是对欧洲一体化进程的一次重大考验,但从欧洲内部最近的情况看,它无疑在经济的巨大差异及其导致的危机与60年形成的政治智慧之间徘徊、挣扎,但似乎欧洲人,其中首先是经济水平发达的欧盟成员国,已基本克服了狭隘的观念,愿意为欧洲一体化的理想和长远目标而长期磨合。

【应当准确解读和研判欧盟】

必须承认,欧债危机初起时,尤其是当欧盟内部纷争激烈,暂时找不到出路时,无论欧盟内部还是欧洲以外的人们,都曾一度对欧盟经济和货币制度的设计产生怀疑,并进而导致对欧元和欧盟的前景产生动摇。从纯货币和经济制度的设计角度看,这一怀疑确实不无道理,但若结合欧盟及其前身欧共体的成长历史,尤其是其背后的政治理念和决心,那么人们对欧元和欧盟前景的研判就要十分谨慎了。

从另一个角度说,虽然欧债危机是欧盟经济一体化进程中的首次重大挑战,但仅凭这一点就预言欧盟必将穷途末路,显然有失公允,也显得过于浮躁。这就像前进中的中国虽然遇到内外环境的挑战,而且有些挑战还相当严峻,但若就此得出中国将走向崩溃的结论,相信每一个理性的中国人都不会认同。既然这样,我们为什么会如此轻易地认为,欧元和欧盟会从此走向崩溃呢?

其实,有些人之所以会得出这样浮躁的结论,除了对欧洲内部问题研究不够深入外,还主要与中国发展过程中存在的普遍浮躁有关。2011年年初,笔者曾发表文章《转型期中国须扎扎实实研究欧洲》,认为今天中国在工业化、城市化过程中遇到的很多矛盾和挑战,欧洲150年至200年前就已经历过了,因此今天的中国需要的是多一点沉稳,少一点浮躁;多一点冷静,少一点狂热。在对待欧债危机、欧元和欧盟前景的问题上同样如此。

(作者系德国图宾根大学博士、凤凰卫视时事评论员)

原载于《同舟共进》2011年第12期,转载请注明出处

上一篇:读书不可以有成见 下一篇:伟人身后的贤内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