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延迟我国法定退休年龄的思考

时间:2022-09-22 07:00:31

【前言】关于延迟我国法定退休年龄的思考由文秘帮小编整理而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一)人口老龄化影响劳动生产率 人口老龄化导致劳动力数量相对减少和劳动力年龄老化,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动是影响劳动供给的主要因素,它在长期内决定劳动供给的数量和质量。而劳动供给是影响劳动生产率的重要因素。由于现今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各自各样新的行业的不断...

关于延迟我国法定退休年龄的思考

摘要:我国已进入老年型社会,人口老龄化给我国社会、经济等方面带来一系列不利影响,阻碍社会的发展进步。在人口老龄化的背景下,“延迟法定退休年龄”这一议题逐渐引起我国社会各阶层民众的关注。通过了解我国人口老龄化现状、分析人口老龄化对经济和社会的影响,说明延迟法定退休年龄的必要性,并考虑到延迟退休年龄的弊端,从而提出多种退休政策的建议。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延迟退休;政策建议

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现状

20世纪70年代,中国开始实行计划生育政策。此后,人口生育率开始迅速下降,老年人口比重明显上升。65岁以上老年人比重由1964年的3.65%上升到1982年的4.19%,1990年上升到5.57%,2000年进一步上升到6.96%。2005年达到9.07%。2007年,人口老龄化水平上升到9.36%。国家人口和计生委的预测表明,2020、2030、2040、2050年中国65岁以上老年人口比重将分别达到11.8%、14.0%、20.9%和21.8%。这些数据说明未来近40年我国的人口老龄化水平将呈越来越快的上升趋势。

二、人口老龄化对经济、社会的影响

(一)人口老龄化影响劳动生产率

人口老龄化导致劳动力数量相对减少和劳动力年龄老化,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动是影响劳动供给的主要因素,它在长期内决定劳动供给的数量和质量。而劳动供给是影响劳动生产率的重要因素。由于现今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各自各样新的行业的不断涌现,技术、知识更新的速度加快,对劳动者的适应性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在人们迈向老年的过程中,体力、精力会逐渐下降,工作能力逐渐退化。与中青年相比,老年人接受新知识的能力较差,适应新的工作环境和生活环境的能力较弱,因此,在经济建设中若劳动力主体的年龄后移,明显不利于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二)人口老龄化影响创新能力

老年人思想较为僵化,相较青年人缺乏活力和可塑性,习惯于按经验办事,缺乏创新与冒险的精神。中青年的创新能力优于老年人,是国家创新的主力军。而人口老龄化使劳动力人口中的中青年比例下降,这将会令整个社会吸收新知识和新观念的速度减慢,尤其导致科技创新能力下降。所以,人口老龄化,老年人口比重增加,会对社会生产的发展和整个国民经济增长速度产生不利影响。

(三)人口老龄化给我国养老问题带来挑战

中国在社会经济发展和计划生育政策的双重作用下实现了人口转变过程,在经济发展水平还不高的情况下提前进入老龄化社会。2004年4月20日,美国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CSIS)指出:随着中国出生率的下降和寿命的延长,中国将会出现“4-2-1问题”,即独生子女成人后可能要赡养他们的父母及他们父母的父母。然而,我国目前的养老保障体系本质上仍是现收现付制,而支持现收现付制的养老保障体系所需的条件,如相对年轻的人口结构、有效率的税收体系和有效且安全的基金管理和治理机制等在我国还不完全具备。因此,“未富先老”使我国的养老问题面临巨大的挑战。

(四)人口老龄化产生其他社会问题

现今越来越多的子女出于各种原因,并未与父母同住,“空巢”现象越来越多见。空巢老人缺乏精神慰藉,亲情关系的疏远、代际之间沟通的减少,还有生活在城市的孤寡老人,与周围邻居的互动较少,很可能出现“情感空洞”等的心理危机。我国目前养老机构不普及,许多老年人不愿意到养老机构养老,且多数作为子女的人也不希望父母晚年进养老院,认为那不符合我国传统的孝道。生活在空巢中的高龄老年人、带病老年人和孤寡老人由于身体的日渐衰弱,生活自理能力较差,现实存在的问题与传统观念的矛盾,更加使老年人面临一系列的生存风险。

三、延迟法定退休年龄的必要性

(一)延迟法定退休年龄有利于解决当前养老金的“空账”问题

当前我国养老金实行的是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混合管理,从一本账中支出,剩余部分留作积累。因个人账户存在“空账”问题和社会统筹基金不足,养老保险基金绝大部分用于当年养老金发放,实际积累额小于职工个人账户记账额。因此,个人账户只是名义上的,即所谓的“空账”。随着我国人均预期寿命的延长和人口老龄化社会的到来,老年人群的消费越来越大,且各种社会保障逐渐建立起来,使得原本经济发展不平衡、社会福利政策不完善的国家负担更大。有人测算,每延迟1年退休,就可以可增收养老基金40亿元,减少支出160亿元,从而减缓基金缺口200亿元。

(二)延迟法定退休年龄是人口寿命延长的必然趋势

现行的男性60岁退休,女性55岁或50岁退休的规定是基于20世纪50年代的人口寿命提出的。由于生活条件改善和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人口平均寿命已显著提高,继续现行的制度已经不合时宜,会增加养老金的支付年限,更加加重社会养老负担。

(三)延迟法定退休年龄有利于人们为社会充分发挥才智

一般说来,何时退休应取决于当事人在工作与闲暇之间的偏好,在他们本人的消费和为子女积累遗产之间的偏好等等。对于那些受教育程度高、富有经验和技术的工作者,如医生、科研人员等,强制退休会造成其工作技能的损失和浪费,使之不能充分发挥其经济价值。并且,这些人中不乏有继续工作意愿的人,譬如相当一部分医生在退休后还会继续在院外接收病号行医。可见,对于需要经验技术的职业,适当延迟其工作人员的退休年龄可能更为合适。延迟法定退休年龄可实现劳动者个人效用最大化,有利于社会发展。

四、延迟法定退休年龄的弊端

(一)延迟退休年龄不适合于弱势群体

对于低工资、低福利的,特别是工作环境恶劣、重体力劳动的劳动者而言,延迟法定退休年龄是他们所难以接受的。因为体力劳动者与脑力劳动者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和区别,体力劳动者劳动强度较大,体力消耗较多,很大一部分人的工作环境很差。随着年龄的增长,尤其在步入中年以后体力会明显下降,并不适合继续从事体力劳动。这些处于弱势的劳动者,他们收入有限,面临下岗的风险更大,再就业也更加困难。而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还非常的不完善。在这样的情况下,延迟法定退休年龄,无疑是加重那些弱势群体的生活压力。

(二)延迟退休年龄会增加就业压力

现今民众反对延迟法定退休年龄的原因之一,就是认为延迟退休年龄会加重就业压力。有研究测算指出,我国每年新增退休人员大约300万人,每延长1岁的法定退休年龄,就会减少300万个就业岗位。中国目前正面临着劳动力过剩的巨大问题,同时,劳动力市场上“就业难”与“招工难”并存,其原因包括劳动力要素的需求与供给错位。各种因素导致的劳动力过剩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无法解决,在缺乏就业机会的情况下,如果强制性提高退休年龄,即达到一定的法定退休年龄之前不得领取退休金的话,当人们年龄偏大而难以获得就业机会时,只能领取最低生活保障,而社会要负担的实际最低生活补贴相当于让这些人退休一样。因此,从这方面看,延迟退休年龄无疑是雪上加霜,会加剧劳动力供过于求的矛盾。

五、政策建议

针对我国目前人口老龄化现状及劳动力市场存在的诸多问题,延迟法定退休年龄是必然趋势,但必须循序渐进,具体情况具体分析,采取多种退休政策。

(一)分步延迟退休年龄

发达国家的退休年龄一般较晚,大多数工业化国家法定退休年龄为男性65岁以上,女性60岁以上。我国可参照其他国家的做法,并根据具体国情,逐步、缓慢调整法定退休年龄。如美国从2003年开始采用“小步渐进”的方式将退休年龄从65岁提高到67岁。

(二)拉平男女退休年龄

50岁或55岁的女性正当年富力强,工作经验丰富,尤其对受过高等教育的女性而言,延迟退休年龄有利于其发挥余热。且现今,女性的寿命普遍比男性长,而退休年龄却低于男性,显然不合理。许多发达国家都已经采取拉平男女退休年龄的做法,我们也可以尝试。

(三)实行弹性退休

弹性退休制度是指允许劳动者在退休年龄、退休方式和退休收入方面具有某种弹性、较为灵活的退休制度。对于不同行业的劳动者的需求不同,根据实际情况制定适合不同岗位的退休制度。例如,对重体力劳动者可以适当提前退休,而从事脑力劳动者可以延迟退休年龄。

总之,延迟我国法定退休年龄应该逐步、谨慎进行。一方面实施延迟退休年龄的政策,另一方面促进经济发展和减少对劳动力市场的制度束缚,为各种社会阶段的劳动者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做到既顺应当前人口老龄化的趋势,又不与就业压力相冲突,做好其他方面的工作,确保劳动力市场的供需平衡,完善养老保险制度,减少退休人员的后顾之忧,保障全社会绝大部分人民群众的利益,最终有利于推动社会、经济的健康与持续发展。

上一篇:北京市物流现状分析 下一篇:人口结构变迁对人力资源政策影响的文献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