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文本,使课堂对话更有效

时间:2022-09-22 06:57:15

深入文本,使课堂对话更有效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如何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能力,一直是当前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研究的重要课题。新课程理念认为:在阅读教学中,构建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的多维对话系统,营造和谐、互动的学习氛围,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是培养学生创造能力行之有效的好办法。笔者认为,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与文本的对话,学生与文本的对话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因为这两个过程的缺失和不够充分,导致课堂教学中师生对话、生生对话流于形式,过于肤浅。因而我们有必要对这两个对话系统进行比较深入的思考。

一、关于教师与文本的对话

教师与文本的对话是课堂对话系统良性运转的根本保证,教师只有对文本有深刻的感悟,才有可能指导学生与文本与其他学生进行有价值的对话。但是,目前的教学中,一本教参讲到底,离开教参就不能上课的情况并不少见,教师思考力严重缺失,所以有必要强调教师与文本对话。

(1)教师只有用心与文本对话才能发现文本的现实意义。哲学家克罗齐说过:“每一种真正的历史都是现代史。”德国接受美学的代表人物姚斯也认为:“一部作品并不是独立自在地对每一个时代每一个读者提供同样图景的客体,它不是一座独白式的宣告其超时代性质的纪念碑,而更像是一本乐谱,在它的读者中激起回响,并将作品从词语材料中解放出来,赋予其现实的存在。”因此,教师即使面对同一篇课文,由于时生了变化,教学对象发生了变化,自身知识和生活阅历发生了变化,要赋予它“现实的存在”,必须重新与文本对话,从教参、教案的束缚中解脱出来,创造性地审视文本。

(2)教师与文本深层次对话是进行创造性教学的基础。北大著名教授王富仁先生曾对广大语文教师说过:“课堂教学的第一步便是叫学生喜欢上课文中的语文世界,喜欢上这个世界中他们能够喜欢的东西,而你要让他们喜欢上这个世界,光靠大帽子压不行,靠讲意义也不行,光讲这个作家多伟大也不行;我们唯一的出路是一步步引导,让他们感到作品实际的好处,而成功的引导靠的是教师的创造,创造的基础便是教师对教材的感受和理解。” 教师的感受和理解从哪里来?当然只能从与文本的层次对话中来。每一位语文教师都有过这样的体会:我们喜欢和熟悉的作品,我们反复思索深刻体验过的内容,我们教起来就得心应手,轻松自如,很快能找到办法启发引导学生,创造出充满魅力的教学过程。所以,教师只有深入教材,把文本读出真体会,才能讲出肺腑之言,开辟富有磁力的教学“对话场”,也只有在这样的“对话场”中,学生的思维才能被激活,创造力才得以激发。因此,与文本进行深层对话是教师进行创造性教学的基础。笔者在上《林黛玉进贾府》一课时,开始一直是按教参指示进行教学。解题—介绍背景—分析环境描写—分析人物形象。结果,课堂如一潭死水,学生缺少互动的激情。经过反思,我终于明白:正是由于我没有认真阅读原文,对作品领会不深,因而找不到教学突破口,设计不出有价值的问题,不能激发学生与我与文本对话的热情。经过反复认真地阅读教材,我终于有了自己的发现。当我对文本有了这些自己的发现后,我的教学目的就很清楚了:要引导学生像我一样深刻领会含蓄的叙述描写中蕴藏的深层含义;教学方法也有了:用对比法“长”课“短”教。这个教学设计得到了大家的一致好评,操作效果也很好。我想,如果我没有用心与文本对话,没有自己的发现,就绝对不会有这样比较精巧的设计。

(3)教师与文本对话也是提升自身素质的根本途径,是教学的魅力之源。 创造性地教学,需要高素质的教师。如果在教学中,我们每次都是拿一本教参以不变应万变,只求把教参的解读结论传给学生,我们自身素质的提高只能是天方夜谭。教育家钱梦龙说过:“教读的根本是教会学生读文章,要教会学生读文章,首先是需要一位会读文章的教师,教师的阅读能力,是教师取得成功的先决条件。”而教师阅读能力的提高,是需要在不断地阅读中实现。因而教师只有广泛而深入地阅读,长期坚持与文本进行深层对话,才有丰富的新知、生活的新鲜感和思维的张力,将这些融入课堂教学中,就会使课堂焕发永久魅力。

(4)教师要懂得一些文艺鉴赏的基本原理,并能用之作为指导,丰富与文本对话的内容。 新的阅读教学论主张多元解读,倡导用新的文艺批评理论解读文本,教师就应该了解一些文艺鉴赏的基本原理,了解一些作品分析的新方法。如形式主义批评、英美新批评论、结构主义、解释学、接受美学、双重解读说等。用这些理论作为指导,能使教师与文本的对话趋向丰富,使作品常读常新。

二、关于学生与文本的对话

以往的教学中,学生与文本的对话过程是最被忽略的,而现代阅读理论告诉我们,这一过程其实是最重要的过程,所以,今天我们有必要强调学生与文本的对话。

(1)只有放手让学生与文本直接对话,阅读教学才有意义。现代教育家袁振国先生指出:过程永远比结论重要,文科教学更是如此。文学作品本来就具有模糊性和多元性的特点,所以,在阅读教学中,仅让学生记住关于文本的僵死结论毫无意义。我们应该重视的是学生自行探索的阅读过程。阅读学理论也告诉我们:阅读本来就应该是读者对读物的主动学习、加工,以提高自身素质的精神生产过程。阅读活动是作者与读者之间灵魂的拥抱,心灵的对话。这一过程,任何人无法替代,也不能被忽略。那么,到底学生在与文本直接对话的过程中,他们将获得些什么?①当学生进入作品的世界,在阅读中与作者的灵魂产生生生不息的生命律动(对话),他将在忘我与同化之境中与作者达到心灵的默契,自觉或不自觉地受到作品的感染,心灵得到美的浸润,个性品质得到重塑,焕发出全新的自我,构建起丰富的精神世界。②学生对作品自主解读过程,实际上是一种实践和训练过程,能力只有在实践中才能生成。学生只有在不断地与文本进行对话,才能养成敏锐的语感能力,发展理性思维、求异思维、创新思维,全面提高阅读能力。总之,让学生与文本直接对话的过程,是学生语文能力、思维品质、个性气质全面提升的过程,这一过程,绝对不可以被忽略。

(2)学生直接与文本对话,是他们参与阅读的兴趣之源。首先,把未经咀嚼的语言材料直接呈现给学生,本身就会让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也是对孩子天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的尊重满足。让孩子在与文本对话过程中,自行解读,自行评论,直接在阅读材料上画上思索的轨迹,打上认知的烙印,本身就是一件有趣的事。其次,和文本直接对话,是学生不带任何观念的自由解读过程。这份自由将使阅读成为真正的审美过程变成一种可能。阅读变成轻松愉快的享受,“与其说是一个学生在阅读,不如说是一个国王在消遣”(拉伯雷),对于文本,他可以把玩揣摩。乏味内容,可以一笑而过;憎恶内容,可以痛陈其弊。情感得到宣泄,精神充满快乐。最后,学生与文本对话,是一种主动求解过程,当他调动各种潜能充分感悟后,他必然有所收获、有所发现,这份收获与发现带给他更快乐的感受。“学生自我实现和为达到目的而进行的创造永远是他行为的决定因素。”(罗杰斯)这种自我实现的成就感将激起更新一轮的求知渴望和更深层次地探求。

(3)也许有人担心:学生与文本有相当大的差距,学生的解读结果有价值吗?放手让他们直接与文本对话,可行吗?我们应该以怎样的态度对待学生的解读?现代诠释学告诉我们:学生与文本存有时空的距离,有时反而为多元解读、创造性地解读提供了契机。距离构成了视界的差异,差异将会使文本不断被读出新意。学生与文本对话,他们能够在现代意识下对文本作出属于他们自己的解读,不断丰富文本的意义。放手让他们直接与文本对话,是可行的。如对《愚公移山》《项链》等课文,学生就能在自己解读中作出充满个性的理解和审视。只要这种解释能言之成理,持之有据,能自圆其说,就应该得到肯定。因为任何新颖的想法和观点其实都是创新思维的成果,是学生强烈的时代精神体现,如果我们忽视学生与文本的交流,漠视学生充满个性的领悟,他们创新精神会被压抑,创造热情就会被消解。 总之,任何一个学生源自内心的与文本对话都是有价值的,不应该被忽略,也不应该受某类特殊读者(特别是文学大师和批评大家)的规范。我们要坚信,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是永远必要而有益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他们不仅可以披文入情,通过文字的表象触摸到一定的深层内涵“能指”,而且,结合自己的人生体验,可以发现连作者也未曾预料到的广阔内容,构建起丰富而立体的新意义“所指”;同时论世察已,丰富自己的精神王国。

热热闹闹的课堂容易打造,真正有实效的课堂对话却必须经历艰难的探索过程,教师与文本的对话是有价值的探索,学生与文本的充分对话更是我们教学的目的和根本。所以我们的教师也必须给学生更多的时间,更多的空间,更宽松的教学氛围,让学生自己走进教材,得到历练;同时,教师必须给自己更大的压力,更高的要求,成为有独立精神认知的阅读者,而不是传声筒。在这样的基础上,才能使对话课堂走向真正的成熟有效,最终完成教育培养学生创造力的神圣使命。

(作者单位:湖南省长沙市第一中学)

上一篇:高职专业班级建设初探 下一篇:关于《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绪论课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