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师幼互动的探究

时间:2022-09-22 06:41:17

幼儿园师幼互动的探究

师幼互动是一种交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过程,是教师与幼儿双方互动经历、期望、观念、情感等的综合反映。它作为幼儿园教育的基本表现形式,存在于幼儿一日生活之中,表现在幼儿园教育的各个领域,并对幼儿的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影响。本文通过探讨师幼互动及其存在的问题,进一步明确师幼互动的实质、不同年龄班和不同活动背景师幼互动的差异及有效师幼互动的策略,进而提升师幼互动的质量。

一、师幼互动行为的概述

(一)师幼互动的内涵

师幼互动的实质是一种双向人际交流,体现为发起和反馈的关系。孩子从进入幼儿园的那一天起,就已经开始与园里各个阶层的人进行面对面的交流与互动,最主要的是与幼儿教师之间的亲密互动。互动其实就是人与人或人与群体之间发生的一种心理交互作用或行为的相互影响,而师幼互动作为互动中的一种,研究者作了如下几种解释:①师幼互动,简单地说,是指教师与幼儿之间的互动。广义上的师幼互动既包括发生在托儿所的教师与3岁前幼儿之间的互动,也包括发生在幼儿园的教师与3~6岁幼儿之间的互动。狭义的师幼互动专指在幼儿园的师幼互动。[1] ②师幼互动是指在幼儿园一日生活各环节中,师幼双方以自己的固定经验来了解对象的一种相互交流与沟通的方式。[2] ③师幼互动是指幼儿教师与幼儿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行为及其动态过程。它贯穿于幼儿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是幼儿园各项教育目标得以实现的重要保证,是促进幼儿全面发展的关键性因素,也是教师内在的教育观念和外显的教育手段、教育行为相结合的综合表现。[3] ④师幼互动是指发生在幼儿园的教师与幼儿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过程,不仅包括教师与幼儿的语言上的互动,也包括非语言上的互动。[4]

师幼互动并非简单的一种人际关系,它是经过教师与幼儿慢慢交往形成的互动,概括来说,师幼互动就是教师与幼儿在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中进行的互动。

(二)师幼互动的模式

1.机械型师幼互动模式

机械型师幼互动的主要发起人是教师,幼儿要按照教师事先设计好的一切活动去进行,幼儿没有一定的主动权,总是处于一种被动的地位,教师让做什么,孩子就要唯命是从,没有太多反驳的机会。[5] 如果孩子认可教师的观点会顺应教师完成活动,这样会让教师有一种莫名的成就感。

2.自发型师幼互动模式

自发型师幼互动的主要发起人是幼儿,孩子为了寻求教师的指导帮助,会运用一些语言、表情、告状、哭泣等行为主动和教师发起互动。[6] 但并不是所有的教师都能及时地满足幼儿的需要,有的教师会忽视或故意不理睬幼儿,只按照教育计划行事,不去考虑孩子的感受。

3.辅助型师幼互动模式

辅助型师幼互动是幼儿或教师借助于外界事物(如环境、材料、工具等),由教师、幼儿发起的互动行为,在这样的互动中,教育影响不直接由教师发出,幼儿会根据自己的需要和兴趣自主选择喜欢的方式方法,对活动的安排、流程、走向进行更改,达到自己理想的目的,但是会受到环境和活动材料等因素的影响。[7]

二、建立有效师幼互动的原则和策略

(一)原则

研究者表明在师幼互动的过程中,教师作为家长的委托人,要充分发挥幼儿的自主性,提高幼儿自我学习的能力,调动幼儿在活动中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有效地促进每个幼儿的健康发展。[8] 教师要把孩子的发展作为一个小步递进的过程来提高,遵循孩子身心发展的规律。

1.平等性原则

在师幼互动的过程中,教师不能一味地把自己看成是幼儿的领导者,要站在幼儿的角度替幼儿着想。教师应该理解幼儿、尊重幼儿,在此基础上与幼儿进行全面的沟通。为了平衡师幼之间的这种互动,教师应该在与幼儿交流的时候尽可能地蹲下来同幼儿讲话,建立人格的平等关系,而非居高临下。

2.接纳性原则

教师在与幼儿沟通中,要对幼儿的情绪及发生的行为问题给予正确的肯定。面对幼儿的一些问题,教师不要急于作出判断,而是多站在幼儿的立场上,采取宽容的方式表示接纳。由于幼儿时时处处需要成人给予保护,因此他们更需要成人给予理解、关怀、体贴和爱护。教师作为幼儿的启发者,必须做到对幼儿的各个方面进行全面深切的了解,这是达到良好师幼互动的前提和基础。教师要从多方位去了解幼儿,试着抓住幼儿的特点,设身处地地去洞察幼儿的内心世界,接纳他们的一些行为。

3.自主性原则

在师幼互动中,幼儿是具有一定的自的。目前研究者在研究中得到的结论大多数是教师占据主导地位,教师剥夺了幼儿自主的权利,我们应该给幼儿更多的机会,让他们有自己发挥的空间。要根据幼儿的需要、兴趣和能力,提供更多的选择,发挥幼儿在学习与发展中的自主性和积极性。

4.支持性原则

幼儿的好奇心和表现欲望都很强,常常对教师发起语言、行为等的互动,想要得到教师的认可,教师要及时鼓励幼儿的进步,使幼儿变得更加自信,还要对幼儿的新兴趣、新设想给予积极的鼓励,从物质和精神上积极支持幼儿进行大胆、充分的探索和实践。

5.个性化原则

面对同一种情景,幼儿会做出不同的反应。在这个时候,教师要接纳每个幼儿的想法,尊重他们的个性特色。要允许幼儿有自己不同于他人的观念、兴趣、学习方式和表达方式,教师要对幼儿的观念给予适当认可,尊重幼儿自己的自由表现。

综上所述,师幼互动需遵循这些基本的原则,教师与幼儿之间的互动才会变得和谐与完善。

(二)策略

1.调整角色定位,发挥幼儿的主体作用

在传统的教育观念中,教师往往将自己定位为幼儿的教育者、管理者、保护者,从而将幼儿置于被教育、被保护、被管理的地位,形成了不对称的师幼互动关系。[9] 其实,教师不仅仅是教育者和管理者,更应该是幼儿发展的支持者、参与者与学习者。在幼儿自主的活动中,以普通参与者的心态参与到活动中去。在师幼互动中,教师是良好师幼互动环境的创设者、积极互动活动的组织者与引导者。如果教师对自己的角色进行这样的定位,那么他们会在教育过程中更多地关注幼儿的情感与需要,关注幼儿的实际情况,更好地去促进幼儿主体性的发展。

2.接纳与尊重幼儿,营造轻松愉快的互动氛围

许多研究表明,师幼之间产生的心理氛围是促进师幼积极互动的必要条件。[10] 在师幼互动中,教师首先应关心爱护每一个幼儿,尊重他们的人格,为他们提供各种探索和发展自我的机会与条件。因为关爱幼儿是对幼儿教师的基本要求,也只有在关爱幼儿的基础上才有可能与幼儿建立良好的关系。关爱会给幼儿带来自信、安全、信任感,同时也形成了幼儿对教师的信赖关系。因此,教师对幼儿的关爱不是体现在一时一事之中,而是体现在教师与幼儿互动的整个过程之中。其次,教师要多与幼儿进行积极、平等的交流与互动,多鼓励、赏识幼儿发起的互动行为,同时,要学会用正向的、平和的心态对待幼儿的各种行为,多给以赞扬和鼓励等肯定性评价。对一些行为问题,也应该以正向引导为主,针对实际情况给予耐心、细致的帮助,让幼儿感受到教师对他的重视与关爱,使幼儿在被尊重和被赏识过程中体验到自尊感和被支持感,从而产生更强烈的互动动机。

3.因材施教,建立多元化的互动模式

在师幼互动中,教师应根据教育任务与内容的不同,根据不同幼儿的实际情况,采用多元化的互动方式。从互动范围看,有教师与全体幼儿的互动,有教师与小组的互动,还有教师与个体的互动,三种方式互为补充;从互动主体的作用看,有以教师主体为本位的师幼互动,也有以幼儿主体为本位的师幼互动。[11] 生活中,不同幼儿的个性千差万别。有的孩子积极、主动、独立性强,他们能在各项自主活动中获得无穷的乐趣;有的孩子被动、依赖性强,常需要得到教师的肯定、鼓励与帮助;有的孩子比较外向,而有的孩子比较内向,等等。因此,教师在与不同特点的幼儿进行交往与互动时,应采用不同的交往方式和指导策略,去满足不同幼儿的发展需要。

师幼互动从本质上讲,是一个包括发生在多情景中的,具有多种形式、多种内容的互动体系。在师幼互动中,教师要抓住幼儿的本质特点,了解幼儿、尊重幼儿、理解幼儿、鼓励幼儿,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促进幼儿身心和谐的发展。当幼儿主动与教师互动时,应该给予肯定,增强幼儿的信心;当幼儿在互动中有错误时,教师也不能一带而过,要指出幼儿的错误所在,告诉幼儿正确的做法并加以引导。此外,在师幼互动中,教师要多与幼儿沟通,而且要做到公平公正,站在幼儿的角度为幼儿设身处地地着想。教师若能在新的教育观、儿童观的引导下,在了解幼儿的基础上有的放矢地对幼儿进行指导,以幼儿的眼光去看幼儿的世界,去感受幼儿的心情、态度与观念,去优化师幼互动过程,促进幼儿主动发展,幼儿就会感到被理解与尊重,从而产生满足感和温暖感。这样就为师幼互动的进一步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从而促进其在原有基础上得到主动和谐的发展,不断地向理想化教育境界迈进。

总之,师幼互动问题关系着幼儿以后的成长发展,我们需认真研究和对待师幼互动,不断总结经验,从而促进幼儿健康地成长。

参考文献:

[1][5][6]刘晶波.师幼互动行为研究——我在幼儿园里看到了什么[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2]何文,傅敏敏.“预设与生成活动中师幼互动”现状调查报告[C]∥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六届学术年会文集(2008年度)哲学:历史·文学学科卷.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3]卢乐珍.关于“师幼互动”的认识[J].早期教育,1999(4).

[4]巨金香.情感视阈中的师幼互动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6.

[7]彭何芬.对教学互动的再认识[J].杭州商学院学报,2004(1).

[8]姜勇,庞丽娟.幼儿园师生交往类型的研究[J].心理科学,2004(5).

[9]朱启美.师生互动教学研究[J].新乡教育学院学报,2005(1).

[10]左瑞勇,柳卫东.幼儿园师幼互动现状与对策分析[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4).

[11]赵秀花.运用互动教学,构建和谐课堂[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S2).

上一篇:小学生爱情观早熟现象社会学分析 下一篇:谈数学课堂教学激励性评价的多元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