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大学生生活垃圾分类回收参与意识研究

时间:2022-09-22 05:36:16

高校大学生生活垃圾分类回收参与意识研究

【摘 要】城市生活垃圾中蕴含着丰富的可回收资源,垃圾分类回收是获取资源的重要途径。本文采用问卷调查法,对以江西省几所高校学生垃圾分类回收参与意识进行调查。结果显示,目前大学生垃圾分类回收意识欠缺,对垃圾分类回收的知识知之甚少,对垃圾分类回收责任主体认识错位,未养成垃圾分类回收的习惯。建议政府部门进一步加强垃圾分类回收等环保知识的宣传教育、提高公民参与意识、完善垃圾分类基础设施建设等工作。

【关键词】生活垃圾;分类回收;参与意识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城市生活垃圾规模不断膨胀,很多城市遭遇了“垃圾围城”的困境。据测算目前全球每年产生的城市生活垃圾约为15亿吨;我国城市生活垃圾产生量超过1.6亿吨,成为全球最大的生活垃圾生产国,且仍有8%~10%的速度递增。城市生活垃圾如果处理不当,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与环境危害,危及人类健康,如垃圾堆放占用大量土地,造成水体污染;在腐化过程中会产生氨、硫化氢和甲烷等有害气体;垃圾场是病菌孳生的温床,危险废弃物会危害人体健康等。然而,城市生活垃圾中也蕴含着丰富的再生资源,被誉为产出率最高的“城市矿产”,如废旧电子垃圾里可提取大量的金、银、锂、锑等稀贵金属,被誉为是世界上最富的“金矿”[1]。目前我国城市生活垃圾处理水平低下,主要采取填埋方式处理,如果垃圾不经分类处理,大量如塑料、纸张、橡胶等可回收资源将得不到再利用。发达国家非常注重培养人们的资源意识与环境意识,并为此展开了大量的宣传与教育工作。本文以此为出发点,旨在分析我国高校学生的垃圾分类回收参与意识,为政府提供决策建议。

1 国内外生活垃圾分类回收现状

1.1 生活垃圾分类回收的意义

生活垃圾,是指人们在生活中或为生活提供服务的活动中产生的固体废弃物,以及法律法规规定视为生活垃圾的固体废弃物,一般分为可回收垃圾、厨房垃圾、有害垃圾和其它垃圾四类[2]。可回收垃圾包括废纸、废金属、废塑料、废玻璃等;厨房垃圾包括剩菜剩饭、骨头等食品类废弃物,经生物技术处理可生产废料;有害垃圾需特殊处理,包括过期药品、废水银温度计、废日光灯管等;其他垃圾包括渣土、砖瓦陶瓷、卫生间废纸等难以回收的废弃物。垃圾分类,是指按可回收再利用和不可回收再利用的方法对垃圾进行分类。垃圾分类回收具有良好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主要作用如下:

(1)避免垃圾占用土地。生活垃圾中含有大量不易降解物质,能使土地受到严重侵蚀,垃圾分类能回收、不易降解的物质,从而减少垃圾数量达60%以上。

(2)减少垃圾对环境的污染。如含有金属汞、镉等有毒物质的垃圾,会对人类产生严重的危害;土壤中的废塑料会导致农作物减产等。

(3)回收大量资源。如回收1吨废纸,可减少砍伐用于生产0.8吨纸的林木;回收1吨废塑料可生产0.7吨的二级原料;回收1吨易拉罐可少采20吨铝矿等。

1.2 发达国家垃圾分类回收的现状

发达国家如日本、德国的垃圾分类回收已达到较高的水平,具有广泛的普及度,设有专门的政府部门和公司执行垃圾分类回收工作,对这些国家的居民来说,垃圾分类的理念已非常深入。

(1)日本。自1980年就开始实行垃圾分类回收制度,目前已成为全世界垃圾分类回收实施最好的国家之一,垃圾分类投放已成为民众的一种自觉行为。日本的垃圾分类很细,一般的生活垃圾分为可燃和不可燃的,可资源的垃圾具体分为干净塑料、旧报纸杂志、纸张、旧衣服、塑料饮料瓶、金属饮料瓶、玻璃饮料瓶等。此外废旧家电必须和专门的收购商联系,并需支付一定的处置费用,大件的垃圾一年只能扔4件,超过数量需另外收费[3]。

(2)美国。美国被称为垃圾生产大国,垃圾分类逐渐深入人们的生活。政府为垃圾分类回收提供了诸多便利的条件,除在街道两旁设立分类垃圾桶外,定期会向每个社区派专人,来清运各个家庭分类出的垃圾。在纽约垃圾处理被称为“垃圾管理”,街道两旁到处设有黑色或深褐色的垃圾集装箱[4]。

(3)德国。早在1904年德国就开始实施城市垃圾分类回收制度,至今已有100多年历史。通常德国每栋住宅楼都有3~4个垃圾箱,分别存放各种包装物、纸制品、玻璃瓶和不可回收垃圾。垃圾回收公司根据住户的密度,决定垃圾箱大小,确定住户需要缴纳的垃圾处理费用。废旧家电、家具等垃圾则采取定点收集处理。父母和老师还通过言传身教来培养孩子的垃圾分类习惯[5]。

1.3 我国垃圾分类回收的现状

为推广垃圾分类制度,我国不少城市采取了很多创新性举措。如北京市在2011年新增了1200个城镇社区生活垃圾分类试点,政府向试点小区免费发放分类垃圾桶;在上海市,居民将垃圾进行分类提交指点,可换取积分,获得一本“绿色账户”,加入“绿色账户”不仅可以兑换礼品,还有可能获得上海市动物园等五大公园门票;深圳市对小区垃圾分类提出了明确的技术标准,比如垃圾收集分为室外容器内垃圾的收集和室内垃圾收集两种方式;在杭州市,部分社区绿色塑料袋上标明每袋垃圾的门牌号,居民每天扔出的厨房垃圾,都会有专人蹲守验收打分,得分情况则公示在垃圾分类试点积分栏上。然而,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垃圾分类水平还存在显著的差距,不仅是垃圾分类设施设置存在一定问题,关键是人们的垃圾分类意识严重缺乏,绝大多数居民不能清楚地说出哪些垃圾属于可回收垃圾,对于垃圾分类的意义依旧比较模糊。相关部门宣传垃圾分类知识力度不大,在过程中的监督也不足。

2 研究设计与数据收集与分析

2.1 研究说明

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通过问卷设计与发放等工作,调查高校大学生对生活垃圾分类回收参与意识情况。调查地点选在江西的几所高校,调研期间总共发放问卷1200份,回收968份,回收率为80.67%,经认真分析,有效问卷826份(填写完整,不存在乱填现象),回收有效率为85.33%,并采用SPSS 16.0对相关数据进行了分析。

2.2 研究结果分析

通过对回收的有效问卷进行统计、整理与分析,分析结果如下:

(1)目前高校大学生对垃圾分类回收问题很少留意,很多学生对其从不关注,只有少数学生对其很重视,如图1所示。这反映目前高校大学生对垃圾分类回收意识很低,这也正是垃圾回收制度在我国很难顺利开展的重要原因之一。

(2)目前高校大学生主要是通过电视、广播了解垃圾分类回收的相关知识(34.75%),其次是网络(30.87%)和报刊杂志及其他渠道(20.34%),如图2所示,因此媒体电视、广播和网络是大学生认识关注垃圾分类回收最重要的渠道。

图1 大学生对垃圾分类回收的重视程度

图2 大学生了解垃圾分类回收知识的渠道

(3)通过调查显示,目前接受调查学生的大部分家庭未形成良好垃圾分类回收氛围,一般对有价值的废弃物分类出售,其余直接投放到垃圾箱(55.45%);很多家庭直接将全部垃圾扔进垃圾箱(24.70%);只有少数家庭除部分废品出售外,其他分类后投放到垃圾箱(9.44%);其他处理方式的占了10.41%。因此,我国家庭垃圾分类意识急需进一步增强,这将对孩子的垃圾分类意识产生很大的影响。

(4)目前我国高校大学生垃圾分类意识较差,一般不会按照垃圾桶的分类方式丢弃垃圾。调查显示大学生其中随手将垃圾任意扔进垃圾桶的占到86.92%,只有少数学生会按照垃圾桶的分类方式丢弃垃圾,占13.08%。

(5)在调查中,学生家庭所在的社区很多都未实行垃圾分类回收活动,约占到70.94%,社区的垃圾回收状况不甚理想,回收活动开展不多,故难以激发居民进行垃圾回收的积极性。

(6)调查对象中,缺少垃圾资源化意识、觉得垃圾回收与自己无关的学生占29.30%;认为是未养成垃圾分类的习惯导致的占27.72%;认为垃圾分类麻烦,不愿意去分类的占了19.25%;觉得垃圾分类对自己没什么益处,回报低的占11.38%,见图3所示。总体来看,很多学生不参加垃圾回收活动主要是政府其相关部门缺乏宣传教育,导致垃圾分类意识淡薄,责任缺失。

图3 大学生不参加垃圾回收活动原因

(7)学生对日常生活用品如废纸、塑料制品、废玻璃、易拉罐(铝罐/汽水罐)、剩菜剩饭/果皮、水银温度计、废旧日光灯管、过期药品、废旧家电等分类的知识掌握不太理想,正确率在75%~100%之间只有15.50%,正确率50%~75%之间占24.58%的,正确率25%~50%之间占47.46%,还有12.47%的正确率25%以下。所以有必要开展垃圾分类回收知识的普及工作,才能让人们更好地发挥主观能动性。

(8)很多学生对生活垃圾分类回收责任意识不正确,认为垃圾分类回收是政府相关管理部门(38.38%)和环卫工人(31.96%)的责任,只有少部分学生认为是公民应尽的义务(19.85%),见图4所示。

图4 大学生垃圾分类回收责任意识

总的看来,目前大学生生活垃圾分类意识依然非常欠缺,在投放环节垃圾没有进行分类的占了绝大多数。整个社会缺乏垃圾分类的环境,大多数家庭也未形成良好垃圾分类回收氛围,很多学生及其家庭还未进行“大类粗放”式的分类投放。学生对垃圾分类回收的认知主要通过电视、广播和网络渠道,但对垃圾分类知识掌握非常欠缺,对垃圾所属类型不了解,不清楚哪些是可回收的垃圾,哪些是不可回收的垃圾,垃圾分类回收责任错位,未养成垃圾分类回收的意识和习惯。

3 相关建议

针对上述问题,建议如下:

(1)加强垃圾分类回收等环保知识的宣传教育,让资源节约与环境保护的认识从小融入人们生活、学习的各个方面。建议政府在学生各个阶段的学习中多加入垃圾分类等环保教育的教学内容,让人们从小养成资源节约与环境保护的思维方式。由于垃圾分类是一件非常繁琐的事情,好的习惯的养成是一个长期的任务。在日本,学生在校都会受到正确处理垃圾的教育,通过学生来引导家长和老人,形成如果不按规定扔垃圾,就可能受到周围舆论压力的环境。只有人们都抛弃嫌麻烦的思维,才能做到垃圾分类赶上发达国家先进水平。

(2)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公众行动”的原则,营造垃圾分类回收的社会氛围。政府是该类活动的主导者,充分利用电视、网络、广播、报刊、宣传栏、宣传单和标语等载体,向人们广泛深入宣传垃圾处理的相关知识,使垃圾分类制度成为常识,提高人们对垃圾分类的认识度和支持率,增强人们生活垃圾分类的积极性和自主性。如可在媒体开一些此类的公益栏目,在报纸开专版,电视台开专门的节目,请专业人士普及知识,也可以请普通民众谈谈体会。全方位营造一个良好的环保氛围,提高全社会的环保意识。

(3)加大在校园开展垃圾分类回收活动的力度。在学校开展垃圾分类回收活动,组织“绿色学校”评比活动,把学校垃圾分类作为重要考核指标。同时,加强在校园宣传栏宣传垃圾分类等知识,开展垃圾分类活动周,开展一些关于此类主题的讲座,举行一些相应的知识竞赛等。

(4)不断完善垃圾分类基础设施建设。目前很多学校、社区的垃圾分类设施还很不健全,尚需进一步完善,政府应加大资金投入,形成完善的垃圾分类设施及配套设施,使垃圾中可回收的资源得以再生利用。

总之,我国尚需进一步加大垃圾分类回收制度的宣传教育力度,使垃圾分类投放成为人们的一种自觉行为,营造出良好的垃圾分类回收的氛围,从而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落实到每个家庭、每个人,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Khetriwal DS, Widmer R, Kuehr R, et al. One WEEE, Many Species: Lessons from the European Experience[J]. Waste Management & Research , 2011,29(9): 954-962.(下转第248页)

(上接第174页)[2]阎宪,马江雅,郑怀礼.完善我国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回收标准的建议[J].环境保护,2010(15):45-47.

[3]王子彦,丁旭,周丹.中国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回收问题研究:对日本城市垃圾分类经验的借鉴[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6):11-17.

[4]Kipperberg G. A Comparison of Household Recycling Behaviors in Norway and the United States[J]. Environmental & Resource Economics,2007,36:215-235.

[5]王聚亮.中德垃圾分类比较及中国垃圾分类的措施[J].环境卫生工程,2004(2):78-81.

上一篇:浅析尿素合成工艺及流程的选择 下一篇:闪蒸工序蒸汽流量对梗丝膨胀率、梗丝结构、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