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有“纲举”,方能“目张”

时间:2022-09-22 03:19:30

【要点综述】

议论文中,论点是文章的灵魂,是全文的总纲,唯有“纲举”,方能“目张”。

论点该如何确立呢?方法并不复杂。常规而言,无外乎五大类型:第一,引论部分亮明中心论点;第二,结论部分归结出中心论点;第三,本论部分在分析中形成中心论点;第四,采用化整为零的方法,用若干个分论点替代中心论点;第五,将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相结合,在总分结合中阐释事理。

在学生作文中,普遍存在着中心论点缺乏、中心论点模糊、中心论点与分论点各说各的问题。要克服这样的毛病,就必须学会正确地确立论点,将上述五种类型的论点确立方法,落实到具体的写作实践中。

【原文呈现】

学会理性判断

江苏省仪征中学高一(9)班 顾青

树,正在被虫噬咬,有啄木鸟飞来,树却紧张得举起了枪。啄木鸟没有错,树也没有错。(未能从材料中提炼出鲜明的观点。“没有错”只属于简单的价值判断,不属于文章中心论点。)

和树一样,大多数人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怕被伤害。所以,面对他人明显的严厉的指责、批评时,会本能地拒绝,难以接受,甚至会像树一样,将枪口指向对方。(引出观点后,缺乏对形成观点原因的分析,便直接进入现实生活的联系中。文章缺乏必要的铺垫。)

没有人是完美的,就像茁壮的参天大树也难免受到害虫的侵蚀。当自己的缺点已经需要别人的纠正时,我们自己大概也早已发现了,追求完美的人哪能忍受自己身上的污点。我们会难受,会因为自己无法改正而羞愧。所以,经常选择隐藏。这个过程其实挺痛苦的。可是,相较于未知,我们更多地选择保护自己,毕竟每一个伤口被揭开,总不会是美丽的,经不起外界任何一双嫌弃的目光。因此小心翼翼地防备着“啄木鸟”来啄穿我们脆弱的华丽外衣。因为不完美,所以想要美。(表意不明。既然不能忍受污点,为何还要选择隐藏?说理缺乏逻辑性。)

有人纠正错误是幸福的。树如果没有了啄木鸟,就不会有参天的未来,早在成长过程中就被啃咬至死了。我们生活的周围有许多爱护我们、关心我们的人,随时随地在保证我们的“安全”,让我们可以了解自己的“病症”所在。就像啄木鸟是最懂树的存在,拥有能准确指认出虫害所在。被指出坏地方肯定多少有些难堪,可是想到被人在意,心里还是暖暖的呢。(与上一段落的观点自相矛盾。前面说的是不愿意接受他人的批评和帮助,此处又说被人在意时心里暖暖的。)

少一些“病症”,多一份轻松。或许在被啄木鸟啄出虫子的瞬间会疼痛,那个难堪的窟窿会存在一段时间。可时间是最好的愈伤良药,没有害虫的树才会成长得更加茁壮。我们身上的每一个缺点,无论是大是小,都会吞食我们的美丽,与其用一层一层的包装纸掩盖即将腐烂的地方,不如除去。疼痛是暂时的,等到我们完全改正以后,我们会拥有更加自然、美丽的自己。卸下沉重的包袱,坦然面对自己的不足,说不定会活得更加快乐。(依旧是从同一角度和同一层面的意义和价值上进行分析,虽稍有延伸,却并未将思考引向深入。)

我们能轻易认识到错误,要感激那些迎着枪口仍然帮助我们的人。(段落很精致,但“迎着枪口仍然帮助我们”的内容,从头至尾并未交代。)

下一次,学会放下高举的枪,心怀感念,用微笑和温暖的怀抱迎接啄木鸟的到来。(用抒情和议论收拢全文,发出倡议,表明态度,很有力度。)

【误区点击】

开篇处未能形成统领性的观点,致使主体部分的分析缺少了主心骨,文章便只能在浅层意义上进行剖析,未能深入到材料的更深层意义上进行探究。另外,2―5段的文字,只侧重分析了人为什么需要接受他人的批评帮助,对于怎么样接纳他人的批评与帮助,论述得过于简单,全文思考深度明显不足。

【升格策略】

一、第一段提炼材料内容后,要形成符合逻辑的、概括力强的核心观点,用来统领全文的分析。

二、在现有的第一、二段之间,插入一段文字,解析材料与观点之间的逻辑关系,为后文的说理扫清逻辑障碍。

三、主体部分要学会从共性特征、社会文化和现实生活等多方面探究事理,要将思考逐步引向深入。

四、结尾两段文字概括力较强,稍加修改即可。

【升格佳作】

学会理性判断

江苏省仪征中学高一(9)班 顾青

树,正在被虫噬咬,有啄木鸟飞来,树却紧张得举起枪。是什么原因,让树宁愿选择虫子也不愿意选择啄木鸟呢?我认为,讳疾忌医固然是一个重要原因,更重要的,还在于树丧失了基本的判断力。(增添一个设问句,将材料和观点有机联合起来,又让有主有次的两个观点呈现出意义上的递进。)

从讳疾忌医的角度上看,树或许并未意识到虫子的存在,当然也就会认为啄木鸟没事找事,一定有不可告人的目的,必须拿起枪来防备它的随时攻击。而从判断力的角度上看,则是树既不能正确认识自身,又不能正确认识他人,对自身盲目自信,对他人盲目怀疑。(增添一个段落,对第一段的观点进行必要的解析,揭示出由材料而形成观点的原因。)

现实生活中,持有类似树的心态的人,并非少数。明明思想上、情感上或者行为上有“虫子”在作祟,但要么自信这小虫子掀不起大风浪,根本不把它放在心上;要么既想着清除了虫子,又担心请来捉虫的人会趁机捞一把,致使自己得不偿失。于是乎,便一面幻想着用自身的力量实现思想、情感或行为上的自我疗救,一面始终睁大了防备他人的眼睛,握紧了手中的武器,提防着来自外界的一切真实或想象的攻击。(同样的意义,换一种方式去表达,事理剖析便显示出了条理性。)

这样的紧张与防备,想来是外界因素强烈刺激的结果。当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丧失了最基本的信任,彼此防范、相互猜疑之时,他人的最善意的行为,自然也就无法换来等量的善意。设想一下,大街上看到了一位需要帮助的人,你充满热情地跑上前去,是否一定能够获得一份感激和信任的接纳?当在你一个人徒步行走于烈日下的道路上,有一辆车在你身边主动停下,邀请你上车,送你到达你的目的地去,你又是否能够充满感激和信任地登上那辆车?(变浅层的说理为深层的剖析,将原本个体的行为,置放到社会文化环境中进行考量,再通过实际的生活案例激发思考,文章的意义便得到了深化。)

生活中或许确实存在着狼外婆。但若因为狼外婆的存在,便将道路上的每一个人,都看作了大灰狼,这样的生活,也过于无趣了。故而,当有人像啄木鸟一样飞临我们的身边时,不妨先听其言察其行,再决定迎接他们的方式。“朋友来了有好酒,豺狼来了有猎枪。”电影《上甘岭》中的这句歌词,才是我们应有的人生态度。(前两段文字,探究的是“为什么”;这一段文字,阐释的是“怎么样”。段中的两种不同方法,既照应了文题的理性判断,也可以为下文作铺垫。)

也许有人会担心,万一豺狼装扮成了朋友,盗伐者装扮成了啄木鸟,我们又该如何面对?识别的方法,其实并不难。啄木鸟总是要能够啄出害虫的,当它用自己的喙,在树干上敲敲打打,轻松地捉住了害虫,自然就是值得信赖的朋友。如果它是抡起大斧子砍过来,则立刻用枪去迎接它。(变换思维的角度,从另一个角度探究问题。这段文字,既是上一段的自然延续,也是必要的补充。)

如果有一天,不再有任何外来的伤害,让树木终日生活在惊恐之中,树将不会紧张得举起枪,迎接啄木鸟的到来;如果有一天,不再有任何的外力伤害,让人们终日生活在担惊受怕中,人们将彼此信任,相互关爱,共享同一份丽日蓝天。那时,树与人,都将无需劳神费力地分析判断。(以展望收拢主体部分的分析,将开端部分确立的观点,延伸到理想的生活境界中,升华主题。)

但愿能够早日拥有这样的时光,放下高举的枪,心怀感念,用微笑和温暖的怀抱迎接啄木鸟的到来。(对原文的抒情和议论略作修改,转换表述主体,由原文对树的期待,转为对环境的期待。)

【总结】

升格后的文章,始终紧扣“丧失了基本的判断力”这一中心论点而展开。引论部分点明树丧失了基本的判断力,本论部分先是分析树为什么会丧失了判断力,后由树及人,解析人为什么会丧失了判断力。再从生活案例出发,从两个层面剖析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法。结论部分由展望未来收拢,将解决问题的方法,提升至更高的社会层面。如此,原本浅近的材料意义,便拓展成了深刻的社会现象剖析。

上一篇:小学数学学困生的转化措施 下一篇:新课程下英语写作能力的培养和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