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元四大家治疗头痛特色探究

时间:2022-09-22 02:41:10

金元四大家治疗头痛特色探究

摘要 探讨金元大家对头痛的病因病机、辨证施治及处方用药的认识。李东垣认为“脾胃内伤,百病由生”,治疗重在甘温健脾;朱丹溪认为“头痛多主于痰”,治疗注重理气化痰;张子和认为头痛多因邪气侵犯所致,治疗注重祛邪安内;刘完素认为火热是引起头痛的主要因素,治疗多用寒凉。

关键词 李东垣 朱丹溪 张子和 刘完素 金元医家 头痛 中医学术发掘

头痛是临床症状之一,因外感或内伤,以致气血不和,清浊相干,表现以全头痛或头的某一局部疼痛为主症。可见于西医学内、外、神经、精神、五官等各科疾病中。内科常见之头痛可见于传染性发热之疾病、高血压、颅内疾病、神经官能症、偏头痛等病症中。[1]

头痛一证,首载于《内经》。[2]《内经》之于头痛病因,论及风、寒、湿、热之邪内侵,五脏功能失调,皆可导致头痛,为后世奠定了头痛论治的理论基础。此后历代医家对头痛的证治均有不同程度的发展。医学发展到金元时期,各家纷起,学术争鸣,产生了最具盛名的以“寒凉派”刘完素、“攻下派”张子和、“补土派”李东垣和“养阴派”朱丹溪为代表的四位医学宗师,被后世尊称为“金元四大家”。他们在医学上的贡献各具特色。本文就金元四大家对头痛的辨证施治进行探讨如下。

1 李东垣主以甘温健脾

李东垣认为“脾胃为血气阴阳之根蒂也”,“胃中元气盛,则能食而不伤,过时而不饥。脾胃俱旺,则能食而肥”,“脾胃之气既伤,而元气亦不能充,而诸病之所由生也”。内伤脾胃,百病由生,脾胃升降功能失常,“清气不升,浊气不降,清浊相干,乱于胸中,使周身气血逆乱”,便会引起各种疾病。《兰室秘藏・头痛门》中说:“风从上受之,风寒伤上,邪从外入,客于经络……不足则补,有余则泻,汗之则愈,此伤寒头痛也。头痛耳鸣,九窍不利者,肠胃之所生,乃气虚头痛也。心烦头痛者,病在耳中,过在手巨阳少阴,乃湿热头痛也。如气上不下,头痛癫疾者,下虚上实也,过在足少阴巨阳,甚则入肾,寒湿头痛也。”“痰厥头痛……此足太阴脾所作也”(《脾胃论》)。可见脾胃不足不仅本身会引起头痛,还可导致肝心肺肾的有余或不足而造成头痛。

治疗上,李东垣主张用甘温之剂来补益脾胃,升其阳气,泻其火热。如《脾胃论・饮食劳倦所伤始为热中论》中云:“《经》日:劳者温之,损者温之。又云:温能除大热,大忌苦寒之药损其脾胃。”故在补中益气汤基础上,头痛,加蔓荆子二分或三分;痛甚者,加川芎二分;顶痛脑痛,加藁本三分或五分;苦痛者,加细辛二分。《脾胃论・脾胃虚弱随时为病随病制方》中云: “夫脾胃热虚弱,必上焦之气不足……若阴气覆在皮毛之上,皆天气之热助本病也,乃庚大肠、辛肺金为热所乘而作。当先助元气,理治庚辛之不足,黄芪人参汤主之。……如头痛,目中溜火,加黄连二分或三分,川芎三分;如头痛,目不清利,上壅上热,加蔓荆子、川芎以上各三分,藁本、生地黄以上各二分,细辛一分。”此外,李氏还首次提出根据头痛异同分经遣药,如《兰室秘藏・头痛门》中云: “太阳头痛,恶风脉浮紧,川芎、羌活、独活、麻黄之类为主;少阳经头痛,脉弦细,往来寒热,柴胡为主;阳明头痛,自汗,发热,恶寒,脉浮缓长实者,升麻、葛根、石膏、白芷为主;太阴头痛,必有痰,体重,或腹满,为痰癖,其脉沉缓,苍术、半夏、南星为主;少阴经头痛,三阴、三阳经不流行,而足寒气逆,为寒厥,其脉沉细,麻黄、附子、细辛为主;厥阴头项痛,或吐痰沫厥冷,其脉浮缓,吴茱萸汤主之。”对后世临床具有很大的指导意义。同时还创制了一系列颇具疗效的治疗头痛的方药,如治痰厥头痛的白术半夏天麻汤,治风湿热头痛的清空汤,治厥阴头痛的羌活附子汤等,并提出治病要灵活变通,不可拘泥于一法。

2 朱丹溪主以理气化痰

朱丹溪认为,头痛“多主于痰,其痛甚者火多”,“诸经气滞,亦能头痛”(《丹溪纂要・头痛》)。在前人基础上补充了痰厥头痛和气滞头痛。提出痰的产生“或因忧郁,或因厚味,或因无汗,或因补剂,气腾血沸,清化为浊,老痰宿饮,胶固杂揉”(《格致余论・涩脉论》)。其病机与脾虚和气郁有密切联系,脾虚则运化无权,水谷之气悉化为痰;气郁则火逆上,熬炼津液成痰。

在治疗上,朱丹溪在沿用李东垣之说基础上,根据自己的临床经验加以总结,提出“头痛须用川芎,如不愈,各加引经药:太阳川芎,阳明白芷,少阳柴胡,太阴苍术,少阴细辛,厥阴吴茱萸”(《丹溪心法・头痛》)。时至今日,尚应用于临床。具体用药上,根据兼夹病邪之不同选药: “如肥人头痛,是湿痰,宜半夏、苍术。如瘦人,是热,宜酒制黄芩、防风。如感冒头痛,宜防风、羌活、藁本、白芷。如气虚头痛,宜黄芪酒洗、生地黄、南星,秘藏安神汤。如风热在上头痛,宜天麻、蔓荆子、台芎、酒制黄芩。如苦头痛,用细辛。如形瘦苍黑之人头痛,乃是血虚,宜当归、川芎、酒黄芩。如顶颠痛,宜藁本、防风、柴胡”(《丹溪心法・头痛》)。

3 张子和主以攻法祛邪

张子和论病首重邪气,认为人体之所以发病,是邪气侵犯的结果,指出“夫病之一物,非人身素有之也,或自外而入,或由内而生,皆邪气也”(《儒门事亲・汗下吐三法该尽治病诠》)。《儒门事亲・解利伤寒》中云:“伤寒、温疫、时气、冒风、中暑,俱四时不正之气也。人若初感之,皆头痛……,是太阳经受之也。”《儒门事亲・头痛不止》中云:“夫头痛不止,乃三阳之受病也。……以三阳受病,皆胸膈有宿痰之致然也。”

张子和擅用攻法,他说:“世人欲论治大病,舍汗、吐、下三法,其余何足言哉”(《儒门事亲・偶有所遇厥疾获瘳记》)。认为要真正达到治疗疾病之目的,离不开汗、吐、下三法。但也提出不可过攻伤正,中病则止。对头痛的治疗也不例外,如治风痰疾,发头痛,痛则击数百拳,出黄绿涎一两盏方已,张子和以双解散发汗,次以苦剂吐痰,病去八九,续以分剂平调,自春至秋,如此数次,获全瘥。“三阳受病,皆胸膈有宿痰之致然也。先以茶调散吐之,后以香薷饮、白虎汤投之则愈。然头痛不止,可将葱白须豆豉汤吐之。吐讫,可服川芎、薄荷,辛凉清上,搜风丸、香芎散之类”(《儒门事亲・头痛不止》)。《儒门事亲・暑形》中说:“小郑年十五,田中中暑头痛,困卧不起。戴人以双解散汗之,又以米醋汤投之,未解。薄晚,又以三花神丸大下之,遂愈。”又《儒门事亲・头热痛》中说: “丹霞僧,病头痛,常居暗室,不敢见明。其头热痛,以布环其头上,置冰于其中,日易数次,热不能已。诸医莫识其证,求见戴人。戴人曰:此三阳蓄热故也。乃置炭火于暖室中,出汗涌吐,三法并行,七日方愈。”皆用汗、吐、下三法祛邪外出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此外,张氏还认为“出血之于发汗,名虽异而实同”, “治火之法,在药则咸寒,吐之下之。在针则神庭、上星、囟会、前顶、百会。……其前五穴,非徒治目疾,之于头痛腰脊强,外肾囊燥痒,出血皆愈”(《儒门事亲・目疾头风出血最急说》)。张子和汗、吐、下三法的创立为中医治疗又增添了新的思路和途径。

4 刘完素主以滋肾降火

刘完素认为火热是导致人体疾病的重要因素,提出“六气皆从火化”的观点。《黄帝素问宣明论方・热门》中说:“心热者,不乐,数日乃热,热争则卒心痛,烦闷善呕,头痛面赤,无汗;……肺热者,淅然厥,起毫毛,恶风寒……头痛不堪,汗出而寒”。《黄帝素问宣明论方・伤寒门》中说: “伤寒表热极甚,身疼,头痛不可忍”。《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卷上・气宜论》中说:“热至,则身热、……头痛”。皆说明头痛的原因与火热有密切关系。

在治疗上,刘完素注重降心火益肾水,如《黄帝素问宣明论方》中提到用防风当归饮子治脾肾真阴虚损,肝心风热郁甚引起的一切风热壅滞,头目昏眩,暗风眼黑,偏正头疼。同时刘氏在治疗上也善用寒凉药,如《伤寒标本心法类萃・头疼》中云:“头疼之病,无问风寒暑湿杂病,自汗头疼,俱宜白虎汤,或加川芎、荆芥尤妙。头疼久不愈,必致丧明,宜先涌痰,次用白虎加减。风眩痰逆、喘嗽头疼,茯苓半夏汤。头疼、肢体痛,黄连解毒汤。头疼、口干,桂苓甘露饮。风痰喘嗽头疼,白虎、半夏橘皮汤。风热头疼,心烦昏愦,人参石膏汤。伤寒壮热头疼,不卧散”。多用石膏、知母等寒凉药进行治疗。其对热性病的治疗以火热立论,补前人之未及,丰富了中医学理论。

5 小结

综上所述,金元四大家分别从不同角度,根据自身的临床经验对头痛的病因病机、临床表现、治疗原则、处方用药等进行了系统的论述,逐步完善了头痛的辨证施治,为后世对头痛临床诊治奠定了基础。此外,对头痛的治疗,要结合现代医学的辅助检查手段,排除如头部肿瘤、外伤等引起的头痛,采取适当的治疗措施,方不致误。

6 参考文献

[1]周仲瑛,中医内科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4:609.

[2]方药中,邓铁涛,李克光,等,实用中医内科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578―579.

上一篇:清肌瘤胶囊质量标准的研究 下一篇:叶天士从肝论治胃病心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