贷款利率上限放开后农村信用社贷款定价行为分析

时间:2022-09-22 02:26:22

贷款利率上限放开后农村信用社贷款定价行为分析

摘要:本文从贷款利率放开背景下农村信用社贷款定价行为现状入手,分析了贷款利率上限放开后农村信用社贷款定价行为取向、影响及其贷款利率上限放开的制约因素,并提出了农村信用社贷款利率上限放开的政策建议和具体措施,以更好地促进农村信用社发挥农村金融主力军作用。

关键词:农村信用社;定价行为

Abstract:The market-based interest rate reform will be further advanced,lending rate cap of rural credit cooperatives will be fully liberalized. This paper states the loan pricing behavior of rural credit cooperatives after the opening of the lending rate cap,analyzes the restraint factors,this paper makes suggestions in promoting rural credit cooperatives play dominant role in rural finance.

Key Words:rural credit cooperatives,pricing behavior

中图分类号:F832.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4-2265(2010)02-0078-04

2004年我国基本取消了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利率上限,但对农村信用社贷款利率仍实行上限管理。按照人民银行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的进程,农村信用社贷款利率上限即将全面放开,这对农村信用社贷款定价和风险防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农村信用社如何适应贷款利率上限放开的要求,进一步建立和完善更加科学、合理的差别定价机制,对其充分发挥农村金融主力军作用、提高竞争能力和经营效益具有重要意义。

一、贷款利率上限放开背景下农村信用社贷款定价的现状

(一)贷款定价机制有效建立,贷款定价科学性稳步提高

1. 利率定价管理架构初步形成。目前,山东省133家农村信用社均建立起以联社为主体、分级管理的定价管理体系和由定价委员会(或贷审会)、业务管理部、基层审贷小组、客户经理以及稽核监察等部门组成的决策、执行、监督架构(如图1所示)。这反映出农村信用社对贷款定价管理重要性的认识逐步到位,利率管理意识和主动性逐步增强。

2. 贷款定价方法较为完善和可行。山东省133家农村信用社全部制定了贷款定价管理办法,逐步摒弃了简单划定贷款客户群的粗放的贷款定价办法。目前各农村信用社现行的贷款定价模式简单易行,确保其能够有效进行自主定价,体现了信贷经营的灵活性。其中113家联社实行了贷款基准利率加点浮动的定价方法,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成本收益匹配关系的贷款定价原则, 51家联社综合考查借款人信用等级、经营状况、资产负债状况、担保方式、发展前景、综合回报等因素,在规定的浮动区间内确定浮动幅度进行贷款定价。

3. 贷款定价机制的支持系统初步建立。一是建立了较为完备的客户信用评级制度。普遍开展了以“信用乡(镇)、村、户”评定为载体的农村信用工程建设活动,推行了中小企业信用评级工作,通过对不同信贷主体进行风险分级,为风险定价提供依据。二是客户基础数据库逐步完善。通过对借款人的贷款使用、按期归还以及存款归社率等相关历史数据进行积累,作为贷款利率定价的参考。三是财务成本管理系统化,能够更加准确地测算成本、收益,从而确保贷款定价水平能够有效覆盖成本,实现盈利目标。

(二)贷款定价机制实施效果初步显现,利率水平和上浮幅度基本符合三农资金需求特点

1. 贷款利率水平和上浮幅度趋于合理。2006年以来,山东省农村信用社贷款利率水平呈现先扬后抑的走势(见图2),与基准利率调整基本一致。调查数据显示:截至2009年上半年,全省农村信用社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8.91%,分别较2006年上半年、2006年、2007年和2008年下降1.05、1.17、2.12和1.73个百分点。利率上浮幅度也呈降中趋稳态势(见图2)。2009年上半年,全省农村信用社贷款平均上浮幅度为69.32%,分别较2006年上半年、2006年、2007年和2008年下降3.47、2.64、1.2和0.8个百分点(见表1)。目前农村信用社在农村虽仍处于垄断地位,但在竞争、环境、定价机制的完善等多重因素的作用下,贷款定价行为已逐步趋于理性。

2. 定价指导思想体现成本与收益相结合的原则。调查显示,当前各农村信用社对各种贷款确定不同的利率浮动幅度,风险最低的质押贷款利率最低,风险较高的保证贷款利率则上浮70%以上,使贷款利率能有效覆盖贷款成本、费用及风险损失(见表1)。由于农村承贷主体普遍存在抵押物不足等问题,导致农村信用社的保证类贷款占比在86%以上,成为农村信用社贷款利率居高不下的一个重要原因。

3. 基本实现了市场和客户的细分,差别化原则初步体现。目前,山东省各农村信用社普遍能够按信用等级、保证方式及不同客户群体确定具体的利率浮动区间,初步体现了差别化原则。其中对企业类客户基本实现了单笔定价,对农户、个体工商户等自然人客户实行批量定价。

4. 农村信用社支农生力军作用日益增强。山东省各农村信用社通过对贷款自主定价,适时、合理地运用利率杠杆,体现了农村信用社经营上的灵活性。2009年上半年,农村信用社累计发放各类贷款2857亿元,是2006年同期的1.57倍;各类贷款余额达到4357.5亿元,较2006年末净增1633.2亿元,增长60%。

二、贷款利率上限放开后农村信用社贷款定价取向及其影响

(一)农村信用社对上限放开政策调整认同度较高、适应性强

从调查情况看,多数农村信用社人员对农村信用社贷款利率上限放开持认同态度,对上限放开后的形势预期平稳。金融产品价格已成为金融机构竞争的关键因素,放开贷款利率上限,为农村信用社创造一个公平的竞争环境,为其今后的贷款定价创造一个更加灵活的操作空间。

(二)市场竞争压力能够有效抑制农村信用社提高上浮幅度的冲动

目前农村信用社贷款定价趋于理性,贷款利率上限放开后利率水平不会出现较大幅度的上升。调查问卷显示,50.68%的被调查农户、61.95%的中小企业和70%的农村信用社人员认为贷款利率会提高。从当前实际利率执行看,多数农村信用社贷款利率上浮幅度在2倍以下,2009年上半年贷款利率平均上浮浮动幅度为69.32%,较2.3倍的上限有较大差距,即使上限不放开,农村信用社仍有较大的上调空间,除垄断性较高或部分欠发达地区外,贷款利率上限放开实际影响不大。但信贷需求主体利率敏感性增强,农村信贷市场竞争加剧,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有效抑制提高利率的冲动。

(三)贷款利率上限放开不会减少支农资金供应

由于在城镇信贷市场缺乏竞争优势,未来农村信用社信贷资金仍将主要向农村市场倾斜。因此,贷款利率上限放开对农村信贷资金供求关系影响不大,反而有利于提高其贷款营销的积极性。而且,随着农村经济市场化程度的提高,农村中小企业的快速成长,小额农户贷款的低风险和高分散特性,将有效吸引金融机构资金向农村流动,贷款利率上限放开将进一步提高农村市场主体信贷资金的可获得性。

(四)贷款利率上限放开有利于推进农村信用社完善风险定价体系

放开农村信用社贷款利率上限符合收益覆盖风险的原则,将实现金融机构间平等的贷款定价待遇。为适应利率上限放开的要求,农村信用社首先要结合本地产业结构、经济发展的特点,更科学的测算贷款定价的相关指标,促进贷款定价方法趋于科学、合理。其次,有利于改进和加强信贷管理,完善信贷管理体制,注重信贷产品的创新,提高金融支农水平。第三,有利于进一步加强财务管理,强化成本核算,提高经营管理水平。

(五)差别化利率有利于优化资源配置

贷款利率上限的放开,有利于农村金融市场竞争机制的形成,借贷双方对利率的敏感性也同步增强,利率手段逐渐成为信用社加大贷款营销的重要手段之一。农村信用社通过强化客户市场的细分,自主地根据贷款客户和贷款项目的风险高低确定贷款利率的高低,利率杠杆的作用得到更大程度的发挥,其对不同贷款主体的贷款定价也会表现出更加明显的差异性。如对优质企业、成长性较好的中小企业、一级农户、种养大户等实行贷款优先、利率优惠、服务优质、支持发展,对风险较高、管理成本较高的中小企业和农户,定价水平会因风险的增加而相应提高。

三、当前影响贷款利率上限放开的主要制约性因素分析

(一)贷款定价的外部环境有待优化

一是农村信贷客户的财务信息准确性较低。贷款定价需要综合考虑客户的信用等级、资产负债比率、资本充足率、未来偿债能力等指标。但诸多乡镇小企业自身财务制度不规范,农户家底收支信息难以收集和确认,使信用社在分析其定价要素时很难准确把握其风险程度,被迫回到“主观经验定价”的老路上;二是农村信贷市场竞争非充分。农村信用社在农村信贷市场中“一枝独大”的地位,使农村信用社缺乏持续改善贷款定价方式的内在动力,“外部推动型”特征明显;三是利率敏感性较弱。农村信用社的客户大多是农户和个体工商业者,贷款金额小、期限短,利率微调对其利息支出的影响有限。加之农村信贷资源稀缺,导致投资性借款人贷款需求呈现刚性,进一步减弱了贷款利率弹性,贷款定价机制的实施效果有所弱化。

(二)贷款定价的内部基础要素有待完善

一是风险评估系统有待完善。需进一步提高对企业和个人的信用程度、还款能力等定价要素分析、判断、鉴定的科学性、准确性和系统性。二是信息处理技术平台有待完善。增强对客户资料和信息的可行性预测和系统资料数据的定性分析、定量测算,彻底杜绝信贷人员靠“印象+经验”进行定价的行为。三是定价信息数据库有待完善。由于贷款定价实施较晚,部分客户信息尚无法进行连续、系统的分析和预测。四是贷款定价有待进一步放权。目前部分县级联社考虑基层社信贷人员风险溢价核算技能较差,把贷款定价权完全集中到联社,实行“一刀切”的“集中定价,统一执行”的模式,不能做到根据市场供求、企业经营及担保状况适时调整利率。

(三)部分农村信用社贷款定价方法比较简单

一是贷款定价时仅考虑综合成本与收益,难以做到风险和收益的有效匹配,贷款定价模式仍处在一个浅层次、粗管理的水平上;二是贷款定价的唯一参照物是中央银行基准利率,未能做到根据资金来源与资金运用在价格和期限上进行配比管理,贷款定价与资金成本核算存在脱钩现象;三是部分农村信用社采用较为简单易行的固定利率定价方式,容易造成不同客户贷款利率的趋同,有悖于资金优化配置和风险匹配的要求。

四、推进农村信用社贷款利率上限放开的政策建议

(一)坚持“三项原则”,尽快全面放开农村信用社贷款利率上限

应将农村信用社贷款利率上限放开的权限适度下放到各大区行和省会中支,由其根据各地经济发展实际,自主选择全面放开或分步实施放开贷款利率上限,并在具体实践中坚持“三项原则”,即:突出核心、强调重点的原则。紧紧抓住科学进行贷款利率定价这一工作核心,围绕信息技术平台建设、人才队伍建设、盈利模式创新等重点工作,采取有力措施保证利率上限放开顺利进行。统筹兼顾、协同推进的原则。发挥人民银行的主导作用,协调政府各职能部门推进信用体系建设、实施对农政策倾斜、丰富农村金融市场主体等;注意利率改革与金融支农政策的协调统一。完善制度、确保实效的原则,进一步完善利率监测、信贷激励、宣传推广等机制,解决影响利率政策传导的制度障碍因素,降低利率政策在微观层面执行中的时滞和衰减水平。

(二)进一步加快农村信用社利率定价机制建设

农村信用社应尽快将资金成本和目标利润等指标纳入定价体系,逐步建立精细化的成本核算方法,合理确定贷款“基价”,并最终形成依据SHIBOR的浮动贷款利率定价机制。应根据当地经济发展状况、企业承受能力和自身效益推出新的定价模式,确保执行利率水平与当地客户承受能力相适应。应继续完善科学的绩效考核机制和利益再分配制度,按照产品、客户、以及业务经营单位进行成本核算和业绩考核,培育正向激励机制。应进一步建立健全各项业务经营的管理信息系统,加强对贷款定价信息基础数据的积累,通过对各类指标建立时间序列,完善贷款定价基础支持系统的功能。应进一步完善客户信用评级制度,注重内部评级与外部评级的有机结合,提高评级的准确性和适用性。

(三)加强以防控风险为目的信息监测和反馈工作

各级人民银行应进一步完善区域利率监测体系,通过建立专门的动态监测反馈机制,及时关注试点改革地区的利率变化情况,加强对农村信用社利率走势的分析和引导,提高利率风险止损能力。二是督促农村信用社及时推行利率公开和“听证”制度,将贷款管理办法及投向、利率管理原则、利率适用范围等向农户、企业和社会公开,自觉接受各界监督,邀请各方参与利率定价决策的论证,提高利率定价的透明度和适应性。

(四)完善合理竞争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

引导农村信用社建立和完善分级、分区域授权管理制度,准确定位地域市场,明确所承担的利率风险性质和责任,界定利率风险管理的授权与责任分工。加快建立发展邮政储蓄、小额贷款公司、村镇银行、农村资金互助组织等多种形式的农村金融服务机构,营造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形成一个服务于“三农”的多层次、全方位、竞争有序的金融市场体系,实现信贷资金价格的合理化。

参考文献:

[1]冯宗宪,郭建伟.银行利率定价原理与方法[M].中国金融出版社,2008年9月.

[2]阮素梅.农村利率改革实施成效的辩证分析[J].市场周刊,2005年9月.

上一篇:中小企业成长性影响因素分析 下一篇:最优信用限额与信用卡均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