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国―东盟会计区域协调问卷调查结果的分析评价

时间:2022-09-22 01:09:04

关于中国―东盟会计区域协调问卷调查结果的分析评价

随着中国与东盟各国贸易和投资的不断增加,中国与东盟各国企业在贸易及投资过程中,双方需要按照对方的要求调整各自按本国会计准则(或会计制度)编制的财务会计报告,以便评价、掌握各自的资产实力、经营和财务状况,作出正确的经营、投资决策,这将加大交易成本,降低市场资源配置的效率,这一问题可能将成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的障碍。因此,有必要了解与东盟国家有商务往来的企业,在跨国经贸往来中所使用的会计信息中因各国会计准则不同所产生的差异,以及会计信息不可比对各国企业之间的贸易和投资的影响,进而比较中国与东盟各国会计制度和会计体系的差异,研究中国与东盟会计区域协调机制,建立适用于中国与东盟各国会计协调的会计准则、会计制度,缩小各国财务会计信息的差异,提高中国与东盟各国会计信息的可比性,排除中国与东盟各国经贸往来中的会计信息障碍,降低交易成本,推进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进程。

本文选取与东盟国家有经贸往来且提交了有效问卷的36家云南企业为研究对象,对其在跨国经贸往来中会计信息可比及存在问题进行调查。对36份问卷调查结果的分析评价如下:

一、关于与东盟国家有经贸往来的企业的基本情况

调查结果显示:在36家提交有效问卷的被调查企业中,与缅甸有经贸往来的企业有18家,占被调查企业总数的50%,与泰国有经贸往来的有16家,占被调查企业总数的44.4%,与越南有经贸往来的有14家,占被调查企业总数的38.9%, 这表明在东盟10个成员国中,缅甸、泰国、越南3国是与被调查企业有经贸往来的主要东盟国家。

二、关于中国―东盟各国经贸往来双方所提供的会计信息存在的差异及实现中国―东盟会计区域协调的意义问题

对中国―东盟各国经贸往来双方所提供的会计信息存在差异的程度、会计信息存在的差异对双方贸易和投资的影响程度、双方经贸往来中是否存在,一方要求另一方按本国会计准则调整会计报表以及实现中国―东盟会计区域协调的意义问题,本文根据调查结果作如下分析:

(一)对于中国―东盟各国经贸往来双方所提供的会计信息存在差异的程度问题。有1份问卷表示很大,11份较大,15份一般,9份表示没有差异或不相互提供信息无法比较,加权平均的总评价值2.89,表明现阶段中国―东盟各国经贸往来双方所提供的会计信息存在差异并不大或不相互提供信息无法比较。

(二)对于会计信息存在的差异对双方贸易和投资的影响程度问题。有3份问卷表示很大,7份较大,14份一般,12份没有影响,加权平均的总评价值2.97,表明现阶段会计信息存在的差异对双方贸易和投资的影响程度也不大。

(三)对于双方经贸往来中是否存在一方要求另一方按本国会计准则调整会计报表问题。有5份问卷表示经常存在,6份不时存在,15份偶尔存在,10份不存在,加权平均的总评价值2.83,表明现阶段双方经贸往来中较少存在一方要求另一方按本国会计准则调整会计报表的问题。

(四)对于实现中国―东盟会计区域协调的意义问题。有19份问卷表示很有意义,9份比较有意义,7份有一般意义,1份没有意义,加权平均的总评价值1.72,表明大多数被调查企业认可实现中国―东盟会计区域协调,对于缩小各国会计信息之间的差异,避免各国企业在投资、融资和贸易过程中经常性调整各国会计信息之间的差异,降低交易成本,提高经营效率,实现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意义。

综合上述问卷调查结果及分析,可以看出: 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进程中,尽管从总体上看,现阶段中国―东盟各国经贸往来双方所提供的会计信息存在差异并不大或不相互提供信息无法比较,会计信息存在的差异对双方贸易和投资的影响程度也还不大,且双方经贸往来中也较少存在一方要求另一方按本国会计准则调整会计报表的问题,但是各问题回答的次数还是发生了变化,只有1份问卷表示中国―东盟各国经贸往来双方所提供的会计信息存在差异的程度很大,但有3份问卷表示会计信息存在的差异对双方贸易和投资的影响程度很大,有5份问卷表示双方经贸往来中经常存在一方要求另一方按本国会计准则调整会计报表的情形,而且有19份问卷表示实现中国―东盟会计区域协调,对于缩小各国会计信息之间的差异,避免各国企业在投资、融资和贸易过程中经常性调整各国会计信息之间的差异,降低交易成本,提高经营效率,实现区域经济一体化很有意义,9份问卷表示比较有意义,两者合计28份,占收回的有效问卷总数的77.8%,说明由于现阶段中国―东盟各国经贸往来双方企业相互提供会计信息的情形还不多,总体上会计信息存在的差异对双方贸易和投资的影响程度也还不大,但还是有近八成的被调查企业认为实现中国―东盟会计区域协调,对于缩小各国会计信息之间的差异,避免各国企业在贸易和投资过程中经常性调整各国会计信息之间的差异,降低交易成本,提高经营效率,实现区域经济一体化是有意义的,因此,研究中国―东盟会计区域协调问题,实现中国―东盟会计区域协调仍然是现阶段需要关注的问题。

三、关于会计报表主要需要调整的差异问题

在收回的36份调查问卷中,有10份表示不存在调整会计报表的情形,在调查表中没有回答这一问题,只有26份对会计报表主要需要调整的问题在调查问卷中作出回答。这26份问卷中,有19份回答主要需要调整由于收入的确认和计量标准不同而产生的差异,占作出回答企业总数的73.1%,14份回答主要需要调整由于费用的确认和计量标准不同而产生的差异,占53.8%,13份回答主要需要调整由于资产的定义、确认和计量标准不同而产生的差异,占50%,9份回答由于负债的定义、确认和计量标准不同而产生的差异,占34.6%,7份回答主要需要调整由于坏账的核算和计提方法不同而产生的差异,占26.9%,7份回答主要需要调整由于存货发出成本的确定方法不同而产生的差异,占26.9%,6份回答主要需要调整由于固定资产的折旧范围、折旧方法不同而产生的差异,占23.1%,6份回答主要需要调整由于各国会计准则对金融工具列报和披露的规定不同而产生的差异,占23.1%,4份回答主要需要调整由于金融工具的确认和计量标准不同而产生的差异,占15.4%,3份回答主要需要调整由于可予以资本化的借款范围不同而产生的差异,占11.5%,2份回答主要需要调整由于固定资产减值转回的会计处理不同而产生的差异,占7.7%,2份回答主要需要调整由于借款费用资本化金额的计算方法不同而产生的差异,占7.7%,1份回答主要需要调整由于借款费用资本化的资产范围不同而产生的差异,占3.8%。此外,有一份问卷还注明其主要需要调整的问题是由于汇率变动而产生的差异,另有一份问卷注明会计报表披露存在较大差异。

从问卷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在存在调整会计报表的情形下,会计报表主要需要调整的问题依次是收入和费用的确认和计量标准不同而产生的差异,资产和负债的定义、确认和计量标准不同而产生的差异,坏账的核算和计提方法不同而产生的差异,存货发出成本的确定方法不同而产生的差异,固定资产的折旧范围、折旧方法不同而产生的差异,各国会计准则对金融工具列报和披露的规定不同而产生的差异,金融工具的确认和计量标准不同而产生的差异,可予以资本化的借款范围不同而产生的差异,固定资产减值转回的会计处理不同而产生的差异,借款费用资本化金额的计算方法不同而产生的差异和借款费用资本化的资产范围不同而产生的差异。从这些需要调整的主要问题可以看到我国与东盟国家之间的会计准则在诸多方面还存在差异。研究中国―东盟会计区域协调问题和实现中国―东盟会计区域协调过程中,应重点关注这些需要调整的主要问题,使中国―东盟会计区域协调问题的研究更有针对性,以利于中国―东盟会计区域协调的顺利实现。

四、关于应在推进中国―东盟会计区域协调中发挥作用的机构问题

中国―东盟会计区域协调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需要相关的会计协调机构来负责实施,才能保证中国―东盟会计区域协调的顺利实现。关于在推进中国―东盟会计区域协调中发挥作用的机构问题,有22份问卷表示各国政府有关部门应在推进中国―东盟会计区域协调中发挥积极作用,占收回问卷总数的61%,2份表示各国会计职业团体应在推进中国―东盟会计区域协调中发挥积极作用,占收回问卷总数的5.6%,9份表示专门的会计协调机构应在推进中国―东盟会计区域协调中发挥积极作用,占收回问卷总数的25.1%,3份表示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应在推进中国―东盟会计区域协调中发挥积极作用,占收回问卷总数的8.3%。

从上述问卷调查的结果及分析可以看出:由于我国的会计准则历来都是由财政部制定并颁布实施,会计准则委员会只是会计准则的咨询机构,加之我国的民间会计职业组织尚不十分成熟,因此当前由各国政府有关部门作为中国―东盟会计区域协调机构是企业界可以接受的。

(本文系云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基金资助项目“中国―东盟会计区域协调机制研究”课题项目编号:062008F的阶段性成果)

上一篇:基于EVA的SGR融资结构优化模型 下一篇: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因素及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