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音乐评论及音乐会评论的若干美学特性问题

时间:2022-09-22 12:04:18

试析音乐评论及音乐会评论的若干美学特性问题

从古至今,音乐会的欣赏模式一直备受追捧,从未衰退。为什么音乐会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第一,从社会背景上看,传统音乐会在社会文化生活中的影响力,从古至今,一直具有延续性,并且正日益扩大,这是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第二,从学术背景上看,音乐会以及音乐会评论的发展及其所带来的的一系列音乐理论问题正引起研究者越来越多的关注,人们提出了许多有待解决的新课题,开辟了较大的研究空间。

音乐会这一形式音乐实践性很强,人们在观赏时往往更注重其实践性,一般会较容易缺乏理论高度的思考。比如,音乐会究竟是什么?有没有一个标准的定义?为什么音乐会这一欣赏的模式一直延续至今,经久不衰,其内在价值是什么?针对音乐会本体,则有更多的问题:音乐会曲目的选择有什么意义?不同的选择会产生什么差异?听众的欣赏音乐会时接受主体的心理是什么?表演者从表演的角度上来说,需要遵循怎样的表演美学原则?音乐评论是什么?它与一般的音乐批评区别在哪?关系怎样?音乐会评论是什么?音乐会评论的对象究竟是什么?是整场音乐会还是音乐会中的表演?音乐会评论是用语言去表述音乐的表达,那么,音乐与文学语言的关系是怎样的?音乐是不可言说的,而音乐会评论却要讲发生过的音乐言说出来。那么这种言说究竟是有效还是无效?如果有效,它言说了什么?为什么能够言说?怎样进行言说?所有的这些问题,都是值得深思的。然而,这些问题仅是笔者这一阶段所思考的,并且本文中,不可能对所有的问题一一探究,因此,在后面的内容里,笔者将选择其中的一些重要的概念特性问题进行分析论述。

一、音乐、音乐评论

(一)音乐

音乐自产生,已经伴随着人类走过漫长的一段时间,当今社会,音乐充斥着我们生活的每个角落。各种音乐活动如火如荼地开展,音乐领域中不同的理论专业研究也迅速发展。然而,音乐是什么?什么是音乐?在研究中,似乎很少涉及,可这二字的含义却是所有有关音乐的实践以及理论的核心基础概念。音乐辞典里近乎定性的概念是不是包含了音乐的全部内涵?

音乐是什么?

音乐学者说,音乐是以声音作为其物质材料,以时间作为其存在方式,并诉诸于人的听觉的艺术,是表现人的情感和社会现实感受的特殊意识形态。[1]

《简明牛津音乐词典》和《外国音乐辞典》中用德语的“Tonkunst”代表音乐,其含义是――音响的艺术。

而当今最权威的《格罗夫音乐词典》中对“music”,音乐一词的解释为:

是当今出版物的重要议题,这些刊物的读者对“音乐”的内涵和外延几乎都有一个明确的想法。同时,辞典里认为,对音乐的讨论应该包括语言,生物,心理,哲学,历史,人类学,神学,甚至法律和医疗以及在最广泛意义上的音乐,具有文化性和历史意义的本质。此外,《格罗夫辞典》还针对不同文化环境中对音乐的不同认识进行了解释。

无论是以物理的规律来解释音乐,还是将音乐看做是音响的艺术,抑或是将音乐放在整个的文化、社会背景之中去,从不同的视角看,音乐都有不同的含义。的确,这二个字包含的内容却是微妙而又复杂。

那么,音乐是什么?

音乐是一个艺术种类。

音乐是声响的艺术,是时间的艺术。

音乐中既有内容又有形式。

与绘画、建筑、诗歌相比,音乐是艺术的一个种类,它的感性材料是声音;它具有一定的形式美和创作规律;它是心情的艺术,能够引起人类内心情感的起伏变化。

从社会的角度看,音乐是一种现象、是文化产物;从学科角度看,音乐是一门艺术学科;从受众看,音乐是审美欣赏的对象;从音乐自身角度来说,音乐是乐音组合的方式。音乐是一种现象,是一种活动,是社会发展至今的一种文化产物。有关音乐的所有现象和音乐活动都包含在音乐之中:人――作曲家、表演家、音乐欣赏者等等;活动形式--音乐会等各种表演形式、音乐的欣赏、音乐的表演、音乐的传承与传播;物--音乐作品、所有的音乐体裁以及音乐的所有相关知识理论。

但是,所有的这些似乎仍不能完善地解释音乐的内涵。从音乐美学角度看,音乐是是人类为了满足听觉感性需要与表现内心感受需要而创造的丰富而有序的声音组合体[2]。由此可以看出,音乐的感性材料是声音,形式特点是“丰富而有序的声音组合体”(但值得注意的是,20世纪很多现代音乐作品并不是丰富而有序的声音组合体,而是大量使用“噪音”);音乐的产生方法是“创造”,这就证明音乐不是自然产生的,而是需要经过加工创造而成,因此音乐本身应具备一定的规律和准则;音乐的创造主体、表演主体和欣赏主体都是人,这是人类社会的文化实践活动;音乐的功能是“满足听觉感性需要和表现内心感受需要”。

把音乐作为概念来理解是必须的。它是人的理性思维认识活动的反映,否则就无法完成人类思想、知识、信息的传播与交流活动[3]。列宁认为,“概念还不是最高概念:更高的还有观念=概念和实在的统一”。[4]因此,观念是概念和具体现象的统一,观念高于概念。音乐观念则是音乐概念和具体音乐形态或样式的统一,它既有作为概念所显示的抽象的理论意义,同时又有作为具体形态或样式存在的实在性特征,它反映了人们在特定文化传统精神的塑造下,通过对具体音乐现象的感性观照和理性分析后形成的不同的思维方式、理解方式以及存在方式。[5]由此可以看出,对于音乐应该从更高的观念的角度去认知,应同时认识到音乐具有的内容和形式、抽象与具体等等不同的方面,将抽象的音乐概念与实际音乐形态结合起来去认识音乐。

(二)音乐评论与音乐批评

1.含义

关于音乐评论的概念,有一个现象是值得关注的,因为提到“音乐评论”,就不得不提到“音乐批评”。在《外国音乐辞典在》中,“criticismmusicial”被译为“音乐评论”,可以看出,在这个名词中,“criticism”被看做是“评论”。然而,同样的词组,在《牛津简明音乐词典中》,却被译为“音乐批评”。其实在一些书里,如王耀华主编《音乐学概论》中对音乐诸分支学科作了划分,并未对音乐批评和音乐评论作区分;再如张宇辉所著的《音乐批评学概论》一书中,对音乐批评的定义就是:音乐批评又称“音乐评论”,是一种以一定的标准,对音乐创作、表演和其他一切音乐现象(包括音乐学术、音乐思潮、音乐教育和音乐流派等)进行认识、分析、研究和评价的学术性活动,是音乐艺术实践中的重要环节,是连接音乐创作与音乐欣赏之间的桥梁。在这里,音乐评论与音乐批评的概念似乎是未做区分的。

现在全球最权威的音乐词典《格罗夫音乐词典》中对Musiccriticism的解释是(以下为笔者个人翻译,可能会存在一些偏差):

音乐评论(或音乐批评),可分为广义或狭义的定义。从狭义上理解,它是评价音乐以及音乐生活各个方面的专业性文章,在报纸上或者专业期刊上发表的音乐评论(或音乐批评)也是这个意义上的评论。从广义上来说,音乐评论可以是以专业评论为背景或者是其他许多因素(如文化、社会等)为背景下的一种思想。从更广泛的意义来看,音乐评论是关于音乐的评估与描述,评估对象如:音乐人物、音乐教学活动、音乐会,是针对音乐中各种内容的评论者个人的写作,此外,其评论对象还可包括音乐史、音乐理论或者音乐传记等等。

关于音乐评论,笔者暂且做出如下解释:

音乐评论,简称乐评,是对音乐生活中各种现象进行研究、分析,最后做出的判断和评价。

从评论的主体来看,音乐评论一般而言是由评论者个人所写作的评论,是一种比较个人化的体验。这里所指的评论主体,既可以是具备一定音乐素养的专业人士,也可以是普通的音乐爱好者,抑或是一般听众。

从音乐评论对象上看,音乐评论的对象分为广义和狭义两个方面:广义的对象包括音乐创作、音乐表演、音乐家、音乐活动、大众音乐生活、音乐出版物甚至是音乐理论观点等等。狭义上来说,音乐评论的对象可以是对以上各个方面的继续深入,如具体的某次音乐表演、音乐活动、具体的一部音乐作品、甚至是音乐作品或演奏家们的表演效果和艺术价值等等。若再进行分析,评论的对象可归为两类:物化对象和人化对象。物化对象是指物化的音乐形式,如音乐作品、音乐的形式(和声、旋律、曲式等等)、音乐文本(著作、出版物等)等等;人化的对象则一般是指音乐中所有与人直接有关的实践行为,如音乐创作、音乐表演活动、音乐教育活动、音乐理论思辨活动等等。

从音乐评论的方式来看,音乐评论家们可以书面文字或口头语言来表达对音乐的褒贬、要求、评价、展望、回顾等等。

从音乐评价的依据来看,音乐评论既要建立在感性的鉴赏基础之上,又要建立在理性的理论基础之上。音乐美的本质是丰富而有序的感性样式,因此,良好的音乐评论,特别是针对音乐实践类(如音乐表演活动、音乐会等)的评论,需要建立在评论者对音乐的良好感性体验基础之上。此外,仅有良好的感性体验时不够的,音乐评论者还应具备相应理论基础知识,这也是评论基础不可或缺的一个方面,评论者仅有良好的感性体验是不够的,在具体到分析、写作时,对音乐理论知识的掌握十分必要。

从音乐评论的属性而言,好的音乐评论一般应具备如下属性:1、普遍性与特殊性结合。普遍性就是音乐评论应该符合一般的艺术规律、艺术特征,而特殊性则在普遍性的规律基础上,体现了音乐评论者个性化的思想;2、感性与理性的结合。前文中说过,好的音乐评论应该建立在感性鉴赏与理性分析的共同基础之上,既不能是纯“自律性”的,也不能是纯“他律性”的。3、历史性与时代性的结合。这里是指,好的音乐评论既要符合历史的稳定性,又要符合时代变迁;在进行评论时,既不能墨守陈规,又不能盲目创新。

2.对二者的关系假设与思考

在一些概念辨析中,许多学者对有关音乐评论与音乐批评的概念并未作出明确的区分。然而,笔者在此,对二者关系作出如下几种假设,以供思考。

(1)对等关系:在这种假设关系里,音乐评论即是音乐批评,二者的概念并未有什么差异,可以等同,现有的音乐评论或音乐批评理论著作文献中,一般是将二者等同的,二者在英文中用同样的词组表示,至于是“音乐批评”还是“音乐评论”,似乎只是译法的不同。

(2)交叉关系:在这种假设关系里,音乐评论与音乐批评既有相同之处,又存在不同。音乐批评的“批”字似乎含有评判优劣的含义,而音乐评论则显得平缓很多。

(3)包容关系(音乐批评的学科内涵,涵盖音乐评论):包容关系。在许多的词典及音乐理论著作中,对二者的概念并未做完全的区分,音乐批评似乎已经涵盖整个音乐研究了,而音乐评论则属于其中。

二、音乐会以及音乐会评论的美学问题思考

(一)音乐会评论的美学思考

音乐始于词尽之处,而音乐会评论却是在音乐结尽之处,用语言文字去阐述、延续、回味、评价这种体验。那么,音乐会评论具有怎样的特性?为什么音乐评论能够言说音乐会?

1.音乐会评论的特性

(1)艺术性

音乐会是一种审美体验活动,因此,音乐会评论不同于一般的时事、新闻评论文章。一篇好的音乐会评论同时也应该是一篇具有文学性、艺术性的文章,具有其自身的独立审美价值。艺术性的评论文章,可拉近客观语言与感性音乐体验之间的距离,用诗意的描述,营造、模仿音乐不可言说的气氛。

(2)个性化、多元化

前文中提及,音乐会评论在一般情况下,是由个人所写的聆听音乐会的感受和评价。人们在对音乐作品的体验和认知上,虽然对同一部作品有时会有相似的共鸣。但个体终究是个体,每个人的文化底蕴、音乐素养、人生阅历都不尽相同,因此不同的人对于音乐会中的体验也会存在差异。由于音乐会评论一般是由个人撰写,因此,不免带有作者的个人主观色彩和倾向;其次,每个人的写作风格和用语也有所不同。有些乐评人喜欢运用感性诗意的语言,甚至是借助诗词去描述,而有些乐评人则是更倾向于理性的分析,分析具体的音乐作品等等。因此,音乐会评论具有鲜明的个性化、多元化特征。

(3)局限性

音乐会评论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讨论:从时间上来说,由于音乐是随时间的经过发生而流逝,是一次性完成的,而音乐评论者不可能针对评论对象进行反复欣赏,因此在写作评论时会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从内容表达上来说,音乐是无形的、无概念的,音乐所表达的内容具有不确定性的特征,不能够用明确的语言所阐述的。而音乐会评论则要用具有明确指义性质的语言文字去表达不确定含义的音乐,这样就会存在困难。

上一篇:关于社会音乐考级的调查报告 下一篇:对初中体育中长跑教学的分析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