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民族五声调式的和声思维及其训练方法

时间:2022-09-21 10:44:03

关于民族五声调式的和声思维及其训练方法

【内容摘要】民族五声调式的和声应用方法与传统大小调体系下的和声应用方法存在一定的差异。文章对五声调式的和声原则、五声调式中和弦的直观结构、五声调式和声的主要训练方法等方面进行分析,进而指出掌握民族音乐和声内涵的重要性,以期使民族音乐发扬光大。

【关键词】五声调式 和声思维 训练方法

调式作为音乐最为基础的表现形式,在不同的音乐调性下呈现着各自所固有的特性与风格。因此,建立在不同调式基础下的和声也具有鲜明的特性。除传统大小调外,民族五声调式在音乐的舞台上也闪耀着绚丽多姿的色彩,凸显着各民族的文化和多样性的调式风采。其中,以五声调式与以五声为骨干音的七声调式的运用最为多见。从五声调式的各种音阶排列中不难看出,其和声的应用方法与传统大小调体系下的和声应用方法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传统大小调体系下的和声是以三度音程的叠置方法所形成的,而五声调式的和声则是以五声调式中各种音程的纵合来作为和弦结构基础的和声方法,各类和声手法在音乐创作与实践中尽可能的实施和应用,并在一定条件下适应于五声调式的所有旋律。

一、五声调式的基本概述

五声调式是按照纯五度音程关系排列的,由五个音构成的调式,其名称分别是宫、商、角、徵、羽。由于五声调式起源于中华民族并广泛存在于中国古代民间音乐中,因此,我们通常也称其为“民族五声调式”。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中国民族调式的种种变化以及完整的音乐理论体系。尽管在许多国家和地区的传统音乐也能找到五声调式,但还是常被称为“中国调式”或“民族调式”。

从五声调式的音级结构上可以看出,所形成的音程关系缺少半音和三整音的尖锐性和倾向性,宫角之间形成五声调式中唯一的一个大三度或小六度,这是五声调式的主要特点。其旋律主线是以大二度和小三度所构成的“三音组”,这是五声调式旋律进行中最基本的音调。当每个音级做主音时可以形成五种调式形式,即以宫音为主的宫调式,以商音为主的商调式,以角音为主的角调式,以徵音为主的徵调式,以羽音为主的羽调式。由于调式间各音级之间结构关系相互转换,使得每个音级做主音时在单声部及多声部音乐中所表现出的稳定与不稳定都有所不同。在多声部音乐中,五声调式音级的稳定性主要决定于调式和声的配置,同一调式由于和声配置的手法不同,其稳定音的稳定性也可能不同。因此在多声部音乐中,必须对和声的配置进行具体的分析,才能明确哪些音级是稳定的,哪些音级是不稳定的。因此,研究五声调式的和声关系,需对其进行具体的剖析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二、五声调式的和声原则

民族五声调式的和声并不排斥传统大小调的和声原则,反之我们应该尽可能地将这些成果加以丰富和提炼,并与五声调式下的民族音乐的和声方法及特点相融合、适应,并结合具体的实际作品加以分析、理解和应用。

(一)三度叠置的和声原则

这是以三度叠置为基础的大小调和声方法,有时也适合于五声调式的旋律,如以宫音为主音的主和弦、以羽音为主音的主和弦都是三度叠置的和弦。有时也采用加音或替代音的方法,但基础音仍然是三度叠置的结构,是传统大小调音乐与民族五声调式音乐相结合最为凸显的地方。

(二)各音程纵合的和声原则

这是以五声调式中各种音程的纵合来作为和弦结构的和声方法,这种结构包含了五声调式中的各个音级的纵合,体现了五声调式的特征,是五声调式类型的和声方法。可出现二度与二度、二度与三度、二度与四度、三度与二度、三度与三度、四度与四度、四度与五度等叠置的方法。

(三)其他特殊性的和声原则

其范围比较广泛,包含了三度结构和声与非三度结构和声的各种特殊与复杂和声方法的可能性。

三、五声调式中和弦的直观结构

五声调式旋律中音与音相互之间的纵向结合,可构成各种不同的音程结构及各种三音和弦、四音和弦以及五音和弦,其中包含了五声音阶中各种音程的相互结合。以下,笔者剖析了宫调范围内的五声纵向性结构和弦的基本思维模式以及转位形式(以C宫系统为例)。

(一)三音和弦

三音和弦有三个不同的调式音级构成,共有五种基本形式及转位和弦,基本形式只建立在宫音上,其音程结构为大二度、大三度。

1.大三度音列及其同音组转位和弦:和弦的基本形式建立在宫音上,其基本结构为大二、大三度。

基本形式 转位形式

2.含四度的三音列及其同音组转位形式:其结构分为大二与纯四、小三与纯四,和弦基本形式如下:

基本形式 转位形式 基本形式 转位形式

基本形式 转位形式 基本形式 转位形式

3.四、五度及其同音组转位形式:和弦基本形式如下:

基本形式 转位形式 基本形式 转位形式 基本形式 转位形式

4.大三和弦及其同音组转位:和弦的基本形式建立在宫音上。

基本形式 转位形式

5.小三和弦及其同音组转位:和弦的基本形式建立在羽音上。

基本形式 转位形式

(二)四音和弦

由四个不同的调式音级构成,共有四种形式。

1.大三和弦四音列及其同音组转位形式,建立在宫音上,其基本结构为大二度、大三度、纯五度。

基本形式 转位形式

2.小三和弦四音列及其同音组转位形式,建立在羽音上,其基本结构为小三度、纯四度、纯五度。

基本形式 转位形式

3.五度四音列及其转位形式:和弦的基本结构是建立在商音与徵音上,其基本结构为大二度、纯四度、纯五度。

基本形式 转位形式 基本形式 转位形式

4.小七和弦四音列及其转位形式,和弦的基本形式建立在羽音上。

基本形式 转位形式

(三)五音和弦

建立在五声调式中各音上的和弦均属于同音组和弦。以宫音上的五音和弦的基本形式及转位形式为例:

基本形式 转位形式

以上是C宫五声调式内各音级所能构成的和弦结构,其他各调可以此类推,即移调便可以形成不同音级、不同调内的和弦排列。可见,以五声调式音级之间的结构特征,在其中任一音级上可以直接叠置其他相邻的音级,再将其转位,形成了不同的和弦结构,其中包括了三和弦、七和弦等形态,它们并非三度叠置原则所构成的和弦,而是各和弦中具有独立意义的构成音,它们涵盖了五声调式中较为广泛的元素。不难看出,以五声调式各音级纵合性和声结构的特点与传统的三度叠置的和声有所不同。

四、民族调式和弦与传统大小调和弦之间的关系

在民族五声调式下的和弦结构,除宫调式主和弦与羽调式的主和弦是三度叠置的和弦以外,商、角、徵的主和弦都是非三度叠置的和弦,在和声的编配上主要旋律为主要音,依照五声音级的结构,使其之间与根音形成二度、四五度以及三度的关系,这种和弦关系主要表现在低音声部的进行。传统大小调音乐的和声是其他音乐的基础,因此,对于民族五声调式的和声配置方法上应注意与三度叠置的和声进行相结合时所能出现的各种情况。

(一)以传统大小调的功能和声的进行方法为基础,最初使用时可用大小调和声进行和声配置,可多使用一些副三和弦,会有一些效果。但这会使在五声性较为浓重的民族音乐风格的和声与旋律上不一致,在风格上不够协调,因此要谨慎使用。

(二)民族五声调式的和声,应和旋律保持一致,可全部用五声调式音。这样做在风格上虽然统一,但在和声的色彩上缺少一些功能支撑的强劲动力。

(三)在保持音乐风格的前提下,可将民族五声调式与大小调功能和声有机的相结合,发挥各自和声的优点,克服其不足,相互支持,相互结合。从实际的音乐出发,分析和配置更好的和声,使和声在音乐表现中更具实用性。

五、五声调式和声的主要训练方法

五声调式的和声在应用原则上最大特点就是,同一调内各音级上的和弦可以自由地相互连接,且具有极为广泛的可能性。以根音为代表,通过其进行能够表现出各级和弦的先后序列与相互关系。因此,在五声调式和声的训练过程中,通过对五声调式和弦结构的了解,按照各个调式的固定结构有规律的、由浅入深地进行训练。

(一)独立和弦的听辨

根据上述各种和弦的结构组合规律,在训练时可以不拘调性地进行各种单个和弦的独立听辨练习,其目的在于对民族调式的结构以及音高组合进行详细的了解,其方法是以一个音程为基础在其上方叠加一个或两个音,使其形成不同的和弦结构。下面笔者介绍几种教学方法:

1.以一个大二度为基础,向上叠加不同的音形成不同的和弦。

2.各种结构的和弦听辨。

3.音程与和弦的对比听辨。

4.传统的三度叠置的和弦与民族五声非三度叠置和弦的对比听辨。

从上面的谱例中不难看出,在训练中实际上是把三度音用二度或四度来代替,或在此基础上添加一个音级,就是用五声调式正音级来替代偏音的方法,从而形成非三度叠置和弦,使其在调式、和声以及听觉风格上都有明显的变化。

上面所列举的谱例仅仅是在C宫系统下的和声组合及其训练方法,随着教学进度的不断深入、调性的不断拓展,应结合所学和声的结构以此类推,并在各个不同的宫系统中进行训练,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调内和声的进行与应用

从民族五声调式的和弦规律中可以看出,其和声在调内进行时相比传统和声较为随意,因此,民族音乐和声在听觉训练时,掌握和声的结构及其构成方法就显得尤为重要。各种构成结构掌握的方法就是以和弦的某一个音为固定音级对其各种结构进行反复构唱、反复练习,从简单到复杂、从协和到不协和,充分掌握每一个和弦在调中的意义,是将不同结构的和弦进行应用的过程,并且发挥各自在音乐作品中的实际作用。主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强调:第一,掌握各种调式下和声进行的运动状态以及和声进行过程中和弦的变化;第二,在多声部作品中分析其和声的进行,并掌握和声进行中各声部之间的横向进行方向;第三,对作品中调性的准确判断,其中包括转调及调性的游移状态;第四,分析民族音乐的旋律及和声之间的密切关系,使之纵横之间达到完美的结合。

(三)掌握民族调式和声的风格

1.首先建立民族五声调式的音响基础。

2.通过聆听和分析民族音乐作品,达到对不同民族音乐风格的体验和掌握。

3.对多声部民族五声调式音乐进行较为详尽的和声分析,进一步了解和声的实际应用过程。

4.对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音乐作品进行分析,并总结其不同的和声构成规律,来达到对各民族音乐的了解。

总之,我国的民族音乐博大精深,需要人们去学习、去探索、去研究。在视唱练耳教学中,民族音乐是必须学习和掌握的教学内容和知识,同时也是弘扬我国民族音乐文化和民族音乐精神的必修内容。因此,我们要在教与学的过程中不断探寻和挖掘民族调式和声的方法,掌握民族音乐和声的内涵,使民族音乐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发扬光大,散发出绚烂夺目的

光彩。

参考文献:

[1]保罗・亨利・朗.西方文明中的音乐[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8.

[2]蔡良玉,梁茂春.世界艺术史(音乐卷)[M].上海:东方出版社,2003.

[3]黄虎威.和声写作基础知识[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78.

[4]刘永平.作曲技术理论与实践文集[M].湖北:长江文艺出版社,2006.

[5]瓦尔特・基泽勒.二十世纪音乐的和声技法[M].杨立青,译.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6.

[6]樊祖荫.中国五声性调式和声的理论与方法[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3.

[7]王安国.现代和声与中国作品研究[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作者单位:吉林艺术学院音乐学院

上一篇:从“香蕉实验”看基于顿悟的声乐教学 下一篇:高校声乐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