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全面育人长效机制的构建

时间:2022-09-21 10:37:55

摘 要: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高校毕业生数量逐年增长,大学生的就业与未来发展问题越来越受到广泛的重视和关注,它关系到国家人力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社会的稳定、经济的持续发展。基于“出口”导向的大学生全面育人长效机制创新研究与实践就是针对这些不足对大学生进行全程、全员、全方位,以及个性化的教育,以改变学生就业观念,提升学生就业能力。

关键词: 基于“出口”导向 大学生全面育人长效机制 创新研究与实践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高校毕业生数量逐年增长,大学生的就业与未来发展问题越来越受到广泛的重视和关注,它关系到国家人力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社会的稳定、经济的持续发展。当前高校为提高学生就业,在学生就业指导这方面有针对性地做了许多工作,然而目前国内大量进行的就业指导实际就是求职择业指导,它是以毕业生为对象,以求职为目的,主要给毕业生传递就业信息,帮助其求职与择业,就业指导多数采用集体统一指导,集中对全体毕业生进行政策解说、信息、技巧指导三个方面,而针对毕业生个人的个性进行指导及长远发展考虑不足。基于“出口”导向的大学生全面育人长效机制创新研究与实践就是针对这些不足对大学生进行全程、全员、全方位及个性化的教育,改变学生的就业观念,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

一、社会需求变化的复杂背景下,现行大学教育模式面临的困境。

高等教育的根本目标是培养思想过硬、业务精湛、素质全面的高层次人才。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良好的素质、正确的就业观念、到国家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将直接影响到我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的实施、小康社会与和谐社会建设目标的实现。但是现行大学教育模式面临以下困境:教育课程设置缺乏系统性,教育内容缺乏针对性,教育力量薄弱,教育重形式轻实效,等等。

二、以创新导师制为载体,建立高校专业教师、思想政治辅导员和管理工作人员等多主体育人系统。

当代大学生普遍追求独立,渴望成才,向往成功。然而,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当代大学生面临的就业形势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社会经济成分、就业形式多样化使大学生的就业观念与价值取向呈现出多元化的新特点,仅靠毕业就业指导了解一些就业政策、掌握一些择业技巧就能找到一份理想的工作已经不大可能。我们应当构建以本科导师制要为核心的多主体育人系统的意义;完善本科导师制,为大学生“出口”教育提供基础;高校专业教师为大学生“出口”奠定坚实基础;思想政治辅导员是提升大学就业与发展能力的重要因素;整合多元主体的全面育人长效机制。

三、以提升大学就业与发展能力为导向的全面育人长效机制研究。

从大一新生入学开始,由学院学工组统一协调,采取随机方式为大学生配备指导老师,每个老师指导2―3人,负责学生大学四年学习期间的一对一的就业教育指导(如下表1)。学生大学四年的职业认知,由学院学工组统一协调,采取随机方式分配大学生被指导对象,避免不公平现象的发生。每个老师分配到2―3人,负责从大一到大四在校期间的一对一的就业教育指导,所分配学生大学四年的职业认知教育、职业规划教育、就业指导、就业心理辅导、就业推荐等就业工作由指导导师负责。具体来说,负责就业指导的老师针对每名学生的兴趣、特长等个性因素,督促其进行职业生涯测评,给予大学生择业观的引导和职业选择的建议,并全程跟踪每名学生的职业设计,根据学生的素质能力的发展变化,帮助学生对其职业设计进行适当的调整。

表1:本科生就业导师负责制模式分配表

将对大学生全面长效教育分为四个阶段:一年级――完善学生知识结构,二年级――提升学生素质能力,三年级――就业探索与分化,四年级――就业实践与定位。具体说,第一阶段(大一)主要进行人生理想、基础道德与法纪教育、专业思想教育、心理教育、学习方法与角色转换教育;同时,在专职导师的指导下,学生有针对性地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夯实专业基础。第二阶段(大二)主要帮助学生了解职业生涯规划,初步确立职业目标,重视职业规划团体辅导,注重职业迁移能力教育;同时,在导师的指导下,学生针对自身的个性与特长,不断提升综合素质能力。第三阶段(大三)主要对学生进行就业思想指导、就业政策指导、就业信息指导、升学指导、就业实习指导等,帮助学生进行就业探索,并根据自己的个性和专长进行就业分化,初步明确自己的就业方向。第四阶段(大四)主要侧重临毕业前的就业指导工作,对学生进行就业心理指导、求职技巧指导、从业指导、实践指导等,在实践的基础上最终准确进行职业定位。当然,这四个阶段并不是孤立的,而是前呼后应、相互重叠和有机统一的,前一个阶段孕育后一个阶段,后一个阶段包含前一个阶段。

四、以“出口”为导向的大学生全面育人长效机制的课程和教学方式的构建

在毕业生就业形势日趋严峻的情况下,依然有不少学生等靠思想严重,择业时只看眼前实惠,不看单位发展;只顾条件优劣,不顾事业追求;只想一步到位,不愿从基层做起。“有业不就”的现象大量存在。在课程设置上我们就应当:①一年级设置学生自我认知、专业认知及社会发展认知和职业生涯规划指导课程。②二年级设置职业素养指导和择业观念指导课程。③三年级设置实习、实践指导和职业规划调整指导课程。④四年级设置就业途径与就业信息指导、就业策略指导课程。在教学方式上:①注重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学习过程中的互动性。②进行场景式教学,着重于培养对各个场景的概括力、创造力、想像力、共鸣力、共创力、表现力等。③丰富第二课堂,加强课堂教学与学生第二课堂的有机结合,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五、全面育人长效机制下大学生“出口”教育构建的基本对策

在全面育人长效机制下,我们应当:①转变思想观念,充分认识全面长效机制在大众化教育背景下,对高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大学生就业能力起到的促进作用。②建立和完善以本科导师制为核心的全面长效教育机制的理论体系,探索适合我国国情和各校具体情况的大学生“出口”教育的具体模式。③建立和完善基于大学生“出口”教育全面长效机制的各项制度,加强大学教育的规范化管理。④加强育人队伍素质建设。⑤拓展教育途径与方式,课堂教学和课外实践、正式指导与非正式、群体辅导与个体咨询指导并举。⑥协调高校各教育主体之间的工作关系,真正构建“全程、全员、全方位”的育人模式,真正形成“分工协作、齐抓共管”的育人格局。

六、基于“出口”导向的大学生全面育人长效机制的评价体系

在全面育人长效机制下要建立评价体系:①制定各教育主体的工作制度,明确专业教师、辅导员、管理工作人员的责、权、利,确保考核评价工作有章可循。②建立相应的考核制度,督促育人系统各主体各阶段任务计划的完成,明确考核主体、内容、方式与考核周期。③建立定期反馈制度,通过反馈、定期下发《工作调查表》及定期召开班级干部座谈会等形式,及时掌握各主体职责履行情况及学生的反映,对责任心不强、不能履行相应职责、学生意见较大的教育主体要及时向主管领导反馈,及时采取措施。

总之,以创新导师制为载体,建立高校专业教师、思想政治辅导员和管理工作人员等多主体育人系统,以提升大学生就业与发展能力为导向的全面育人长效机制,研究和设置改善以“出口”为导向的大学生全面育人长效机制的课程和教学方式,建立评价体系,来构建全面长效育人机制。

参考文献:

[1]孙英浩.高校就业指导教师队伍建设的思考[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4,(11).

[2]袁莉.浅论大学生对就业信息的搜集与科学运用[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6,(22).

[3]徐月红.我国本科大学毕业生就业状况研究[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7,(18).

[4]黄志坚.大学生就业难现象解析[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5,(4).

[5]陈军,董丁戈.职业生涯教育与人的全面发展[J].当代青年研究,2005,(12).

[6]励立庆,王志军.大学生就业联动机制研究[J].浙江工业大学学报,2008,(7).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公式、注解等请以PDF格式阅读”

上一篇:基于高校加强人文关怀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下一篇:略论晚唐诗歌的家园回归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