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一定要照本宣科吗?

时间:2022-09-21 08:50:21

教师一定要照本宣科吗?

在二期课改为我们带来新思路、新创意的今天,新教材的出现大大拓展了我们的视野,为我们一线的教师提供了可参考的平台,也为我们带来了新的学习和实践机会。那么,在学习和实践新教材的过程中,教师该怎样解读新教材呢?是按部就班地照着教材进行实践呢?还是结合班中幼儿的实际经验水平进行有效地解读呢?笔者认为,在学习与实践新教材的过程中,教师应避免照本宣科,积极关注幼儿的前期经验积累,根据幼儿的实际水平进行有效地微调改进,用心解读新教材。

一、依照教材上活动,孩子却出现了我意想不到的现象?

【案例一】

“10元钱买菜”是上海市学前教育教师参考用书《学习活动》5~6岁(最新试用本)主题活动“有用的植物”站点2――“绿色的菜篮子”下的一个教学活动实例。活动目标为:1.在买菜的过程中,体验货币的等价交换功能。2.尝试用规定的钱去购买不同的蔬菜。活动的准备为:1.在活动前请幼儿记录一些自己喜欢吃的菜,和同伴一起制定一份买菜计划书。2.在教室里创设“蔬菜超市”。3.用1、2、5、10的数字卡作标价牌,10元纸币数张。

我在活动中依据教材创设了相应的蔬菜超市的场景,并在第一个教学环节“回顾交流”后向幼儿提出了“每人先取10元钱为买菜做准备”的任务。

孩子们一窝蜂地从教室涌向我布置在餐厅里的取钱的地方去取钱,由于取钱心切,全然不顾秩序,大家挤在一起,谁也不让谁,还有挤不上的在蔬菜超市门口兜圈,看到收银台那里也有钱,于是就随便抓了几张,而且取到钱的看到超市里有那么多的蔬菜就把钱放在菜盆里,拿了菜就就走。在场的孩子们兴奋地叫着,取到钱的还徜徉在蔬菜超市中,没取到的还在继续“取钱”,地上留下了“取钱”后掉落的钱币……

怎么会这样?这样的教学设计我完全取材于教材,取钱的流程也是照着教材走下来的,这一情景的发生完全出乎我的想象,为什么请孩子一取钱就全乱套了呢?取钱的环节直接影响着后面的买菜环节,那么怎样才能让幼儿在取钱时能仅仅有条呢?

二、结合幼儿已有的前期经验,重新解读教材

针对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带着我的问题与困惑,我又重新解读了教材。

从设计上来看:教材中的活动设计在环节上是清晰明确的,从逻辑上来看也完全符合大班幼儿的年龄和思维特点的,因此这样的教学设计是符合客观实际的。从活动准备上来看:在活动的准备上我也完全参照了教材中的准备要求,不存在什么疏漏的地方。

既然教材和准备都没有问题,那么,到底是什么因素直接导致了案例一中的现象呢?孩子取钱混乱,说明他们在集体活动中不会有序地取钱,但是教材中并没有提到要丰富幼儿的取钱经验。原来,教材给我们提供的是适合大众的客观的参考标准,但是并不代表教材在迁移运用到我们班幼儿的时候不会存在问题。因为孩子是不同的,对照因材施教这一点来说,我忽略了我们的孩子没有相关的集体有序取钱的经验这一关键的前期经验点。

对教材的重新解读让我找到了活动失败最主要的原因,我带着思考针对这个点对教材中所没有提到的幼儿取钱经验进行了有效地调整。

1.强化平时的常规。为什么孩子会乱?场地空间的拥挤是一个客观的原因,但重要的是幼儿的常规不够扎实。因此,在一日生活中我更加注重幼儿的常规培养,特别是在有序取拿取放东西等方面给予幼儿积极的引导与鼓励。

2.在游戏中渗透练习。我通过观察发现,幼儿平时在游戏中取钱时大家是陆陆续续的,并不存在集体取钱相互争抢的现象,但是如何使得幼儿更具备有序取钱的意识呢?我请幼儿去生活中的真实银行里观察,发现人们取钱时是有一米线的。因此,大家也设计了一米线贴在银行钱,规范大家的取钱行为。一段时间下来,我发现游戏中环境的力量是无穷的,孩子自主地养成了有序取钱的好习惯。

三、两次教学中幼儿表现差异比较

【案例二】

教学片断:幼儿取钱

为了保证幼儿取钱的规范有序,我改变了原来的场地设置,扩大了场地,将操作材料搬进了易于幼儿视线触及的教室。将教室里的区角靠边,将原来设在和教室隔离的蔬菜超市从餐厅撤到了教室,同时还增设了3个自助银行,分开放置在超市旁边,便于幼儿取钱。对发现的问题做了以上调整后,我又一次开展了这样的教学。

师:“今天,老师想再一次带你们去菜场买菜,想去吗?”

幼儿集体回答:“想!”(信心依旧满满)

师:“那你们都带钱了吗?”

幼儿集体回答:“没有!”(按事实回答状态正常)

师:“我已经为你们准备好了许多钱,待会你们每人可以去自助银行里取10元钱,看看谁能够遵守秩序又快又安静地完成任务。”

虽然有过同样取钱的经历,但是由于换了一种方式,孩子们显得很安静,由于有了3个银行,他们轻轻地分开去了不同的银行,看到人多了就有序地在一米线外排队等候,取完钱的马上回座位坐好。等我环顾一圈后,已经发现有不少迫不及待的小手举了起来等待发言了。我为孩子们的行为翘起了大拇指,当即表扬了他们,孩子们信心满满地等待着下一个有挑战的任务。

对比案例一和案例二,我们可以明显看出我们在解读教材的过程中在关注幼儿的前期经验积累前后孩子的不同表现。当教师只照搬照抄教材没有关注到幼儿的前期经验时,幼儿在活动中出现了混乱的场景;当教师用心解读教材关注幼儿的前期经验并对教材进行相应的微调后,幼儿出现了符合环节需要的有序取钱的教学情景。

四、关于用心解读教材的启示

1.解读幼儿需求,关注幼儿已有经验。《纲要》中指出:幼儿园教育的指导思想之一是教育内容要从儿童经验出发。关注儿童的兴趣,引导幼儿积极主动地参与活动,提供选择和创造的条件并创设与教育发展相适应的良好环境。

2.关注幼儿生活,生活中渗透教育。陈鹤琴老先生说过:教育既生活,生活即教育。案例中我们通过对幼儿前期经验积累的分析与对教材的解读发现了幼儿取钱秩序性缺乏的前期经验。而事实上,幼儿有序取钱的前期经验最终来源于我们的生活。在生活实践中,我们需要秩序,在一日生活中,我们需要有序的常规,在游戏活动中,我们也需要秩序的支持。对教材的微调与改进这些力量与支撑最终来源于我们的生活。孩子们在一日生活中巩固了有序取拿取放物品的规则意识,在游戏活动中规范了自己的取钱意识,这些平时的常规积累最终又促使了幼儿在教学活动中的秩序养成。因此,教育既生活,生活即教育。关注我们幼儿的生活,因为生活中渗透着许多的教育契机。

3.解读教材,适时微调教学策略。作为新教师,以往只会依赖新教材,以为新教材就是万能公式,只要照搬照抄,照着教材照本宣科,套在哪里都可以用。本次关注幼儿前期经验积累,用心解读教材并对教材进行微调的实践让我感受到了新观念的力量,反思和实践的力量。正确观念的引领和不断地反思实践让我化乱为不乱,重拾信心,对今后的活动组织有了新的观念,有了改进的依据和策略,归纳起来,那就是:解读教材,适时微调教学策略。

上一篇:浅谈竖笛教学及音乐学习兴趣的培养 下一篇:如何构建数学教学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