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十年国内农民信息行为研究述评

时间:2022-09-21 08:13:53

近十年国内农民信息行为研究述评

[摘要]针对关于农民信息行为的基础理论研究,从农民信息需求、农民信息获取行为和农民信息利用行为三个方面介绍近十年国内学者的研究成果,对其进行简要的评析;认为学术界应该跟踪调查研究农民的信息需求和信息行为及其发展变化,进一步完善关于农民信息行为的理论研究,为我国各地区立足实际推进农村信息化建设提供高价值的理论服务。

[关键词]信息行为 信息需求 农民

[分类号]G201

关于农民信息行为的研究已经成为国内外学术研究的热点。笔者利用中国学术期刊网和维普数据库分别以农民、农村、信息需求、信息获取、信息利用、信息传播等作为检索词进行关键词检索和题名检索,发现近10年我国对农民信息行为的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信息需求、信息获取、信息利用等几个方面:

1 对农民信息需求的研究

1.1 信息需求类型

近10年的研究结果表明,目前农民的信息需求类型主要集中在农业农村信息、科技信息、市场、政策信息等。1999-2000年,赵立桢等撰文将农民的信息需求归纳为7类:宏观决策信息、农村科教信息、良种开发信息、农业新成果新技术信息、特种经营技术信息、各种政策法规信息、市场营销信息。2001年,高春新等将农民需求的信息总结为以农业科技信息和农业政策信息为主:同时。农民对农产品市场供求信息、气象与灾害预报防治信息也有较大需求。2006年,彭超根据调查提出农民最关注对自己收入有直接影响的市场信息、科技信息和政策信息;后来李习文等对宁夏农民的调研分析也印证了这一结论。2008年,唐锟撰文提出,农村需要的信息资源是关于农业农村的各种理论、方针、政策、新品种、新科技、农业生产资料与农产品的供求状况及其价格、农村劳动力及世界经济情况、气象变化信息、防治病虫害信息等多方面、多层次的信息;刘冬青等则将农民需要的信息归纳为与农业生产相关的信息,并且指出,农民还需要与其自身发展相关的信息,如科学文化知识、保健知识、休闲娱乐信息等。

1.2 信息需求程度

大多数学者认为,目前我国农民最需要的信息类型主要集中在与农业生产相关的信息以及与其生活相关的信息,而对于休闲娱乐、医疗卫生及文化教育等方面的信息需求较少。向平等人的调研结果显示,农民最需求的信息是农业科技信息,其次为农产品市场信息。贺文慧、邹奎通过实地调研,发现农民最需要的信息类别排序,第一是科技信息,第二是市场信息,第三是政策法规。谭瑛等发现农民最需要的信息按照重要程度依次为实用技术、农业政策和市场信息。可见,农民最需要的信息类型主要集中在科技、政策和市场三类信息。然而,我国农村地区的发展极其不均衡,中西部和东部贫富差距悬殊,农民对信息需求的表现也不同。胡晋源提到:“我国幅员辽阔”,“数量众多的农业信息用户广泛地分布在不同的地理空间”,“各地区经济发展的水平与途径亦不相同,因而决定了农民对信息需求表现出地域差异性和多层次性”。可见,地域差异性和经济发展水平对农民信息需求的类型、需求程度都会有所影响,需要研究人员根据地区发展水平对不同地区进行深入的研究。

1.3 信息需求的影响因素及满足情况

关于影响农民信息需求的因素,谢坤生认为:“主要有外部因素和个人因素。外部因素主要是指社会因素、信息环境因素;个人因素包括文化水平低和经济能力两个方面”。原小玲等认为:“影响农民信息需求的因素有农民收入水平,农村基础文化设施状况和农民信息素质”。

目前,农民的信息需求普遍得不到满足。耿劲松指出,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当今农民比过去任何时候更迫切需要信息的引导和服务,以指导自己的生产和经营。卫建强认为,我国农业“小农户”与“大市场”的矛盾决定了农民对信息的需求十分迫切。李建军、倪莉的研究显示,当前我国农民的信息需求基本没有得到满足,农民在利用科技致富时面临的主要问题有技术供给不足、获取科技信息的渠道有限、基层技术推广部门功能薄弱等。

2 对农民信息获取行为的研究

2.1 农民获取信息的途径

信息传递主要有大众模式、组织模式和人际模式。其中大众传递模式以电视、广播、电话、互联网、图书和期刊等为代表;信息的组织传递是指政府部门或相关组织直接干预或参与的信息传递方式。李枫林和徐静认为:“农民实际获得的信息主要来源于自身经验和政府行政机构,广播电台、电视台、企业次之,农业科研机构和图书馆最少。在信息供给形式上,以广播、电视、报纸、会议、文件、广告和口头传达等传统渠道为主;新型的农村信息化网络平台建设卓有成效,但很难被农民获取利用”。雷娜、赵邦宏和谭英等通过各自的调查,均发现电视是农民获取信息的最主要渠道,其次为邻居亲戚朋友、书刊科技小报和广播电台等传统媒介。农村网络信息平台建设虽然取得了很大成效,但还是难以被广大农户获取利用。可以看出,虽然农民可以选择的信息渠道是多样化的,但是农民对于渠道的选择却存在偏向性,主要集中在电视、亲戚朋友和政府机构,很少选择网络与图书馆。

2.2 农民选择以上途径的原因

农民偏向于通过电视、亲戚朋友等途径获取信息而较少利用网络,有内因和外因两个方面。内因是农民自身因素的限制,包括农民文化程度、信息意识较低。路剑、蒋冠和徐雪高都指出,农民获取外部信息的主动性不强,缺乏主动查找和利用信息的意识,因而偏向于从简单方便的电视、亲戚朋友等渠道获取信息,而对于其他渠道的应用较少。农民文化程度较低也是内因之一,徐雪高和安玉荣都认为农民文化程度较低直接限制了农民对信息技术和网络知识的学习能力,限制了对信息的分析、理解和应用能力。

外因是指农村信息基础设施不完善、信息人才非常匮乏。刘婧在研究中指出,农民很少利用网络获取信息的原因主要是农村中网络设备不普及,信息传播成本较高,同时农村能够利用网络查找信息的人才非常匮乏。

2.3 帮助农民获取信息的措施

针对外部因素,李剑等提出,农村要因地制宜,采用多种手段送信息进村入户。各地应从当地农村的现实条件出发,采用高科技信息技术,结合农村、农民的需求和习惯,逐步摸索出一个便捷、廉价、实用的送信息入户的途径。蒋子春等也提出了类似的建议,认为:“应该根据农民信息类型的利用特点,选择合适的信息传递方式,多采取农民容易接受、习惯应用、传递效果好的方式提供信息”。严亮认为:“要从加大政府对农村信息事业的投资和农户增加信息接收装备两个方面来加强农业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熊晓元则认为信息资源的整合及传递模式是帮助农民进一步利用多种信息传播媒介的关键。而对于内部因素,徐仕敏提出可以采用以下途径提高农民信息意识:①发展农村教育事业;②改善农村信息基础设施;③规范农村信息市场;④加强农村信息服务。马赛平等提出应该通过各种方

式加强对农户的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

对于促进农民使用图书馆获取信息,李瑛等指出图书馆要为引导农民积极参与市场流通提供信息服务,为农民提高科技素质提供信息服务以及为农民多方寻找就业门路提供信息服务等五条建议。吴冰芝认为,图书馆应该承担起为农村用户提供信息服务的重任,并且从农民、图书馆和政府三个角度提出建议,农民要提高图书馆意识、转变观念,图书馆把农村用户作为服务的重点,为农民提供全方位服务,政府要加大对图书馆等公共文化设施的投入力度。

3 对农民信息利用行为的研究

3.1 农民信息利用行为的现状

用户获取信息的目的是为了有效地利用信息,解决问题。因此,农民能否高效率地利用信息是关键。然而,学者们的调查结果表明:目前农民利用信息的能力不强,信息利用率较低。杨博指出,农民对于信息的理解能力有限,导致他们运用信息水平下降。同时,农民情报嗅觉迟钝,对网络信息这种新生事物持怀疑和不信任态度,认识不到信息的巨大作用,缺乏应用信息的积极性。还有,农民缺乏对有价值信息的分析能力和对未来农业经济形势的预测能力,不能较好地分析农产品生产和市场状况,这些都阻碍了农民对网络信息资源的有效利用。可见,多方面的原因导致农民对于信息的利用偏低,尤其体现在农民对于网络信息资源的低利用率上。

3.2 农民利用信息较差的原因

农民利用信息较差的原因有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主观原因是农民科学文化素质较低和信息意识不强。有研究提出“农民的文化素质较低导致农民对信息的真伪难辩,信息的敏感性、捕捉能力不强、理解能力不高,信息利用行为效率较低”;“文化水平低直接制约了农民对信息技术和网络知识的学习能力,限制了农民理解、分析、运用信息的能力,使农民的信息素质低下,信息意识淡薄”。马九杰等认为:“农民自给自足的传统思想限制了农民的思维,造成了农村相对封闭的环境,导致农民寻求外部信息的主动性不强,进而导致其不能主动充分利用各种大众媒体获取信息”。

农民利用信息较差的客观原因包括缺少信息服务机构、信息服务人员、农村信息基础设施薄弱和农民收入较低等。路剑等根据长期观察结果发现:“我国信息服务人才匮乏,而拥有高素质的信息开发和信息服务人才是提高农业信息服务质量的关键因素之一”;陈枚香认为:“目前,政府对农村提供的公共服务不足,包括图书馆在内的公共文化基础设施严重滞后,同时,网络利用率较低”。

3.3 提高农民利用信息水平的方法

为了更好地提高农村信息利用率,研究人员纷纷建言献策。吴建强认为:“要想促进农业信息利用,必须要加强农业网络信息服务。主要包括:增强农业网络信息服务意识、切实抓好农业网站建设和强力推进农民上网”。刘小平建议从农业信息化的长远目标出发,制定详细的规划,采取具体措施,有步骤、分阶段,踏踏实实地提高农民的文化知识水平,提高农民的智力水平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在此基础上提高农民的信息利用能力。徐仕敏建议加强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因为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状况直接关系到农民获取信息的机会和利用信息的水平。刘冬青等提出要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不断提高农民的信息素质。

4 简评

4.1 现阶段研究的主要成绩

近10年国内学术界从理论上对我国农民信息需求与信息行为进行研究,取得了不小的成绩,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重视研究农民信息需求与信息行为。农村信息化是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重要方面,2008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积极推进农村信息化”。农村信息化是学术研究的热点之一。在众多的研究方向中,农民信息需求与行为研究是农村信息化研究的“牛鼻子”,只有把握各地农民的信息需求,熟悉其信息行为,才能为构建农村信息服务体系提供理论依据。国内学术界近10年的研究,为推进我国农村信息化的进程作出了贡献。

・立足实际调查研究。近10年的研究成果大都是在对我国农村进行实际调查的基础上形成的,真实反映了现阶段我国农村农民的信息需求与信息行为的基本情况。特别是对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地区的农民信息需求与信息行为的调查研究,为各地选择科学、合理和适用的信息化模式一定程度上提供了理论依据。

4.2 现阶段研究的不足

近10年的研究也存在一些不足,总体来说,研究的理论层次还有待深入,对实践的指导还有待加强。具体体现在:

・缺乏对农民信息行为的系统的理论阐释。

・对农民信息行为,特别是农民信息利用行为的研究成果相对不足。

・没有诞生逻辑上严密、实践上有指导价值的理论体系或模型。

・缺乏有代表性的论文和作者,还不能完全满足农村信息化建设实践的需要。

4.3 未来的研究重点

农民信息行为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随着国家加大对农业和农村信息化进程的推进,学术界应该在理论上建立农民信息行为的模型,在调研上不断跟踪调查研究各地农民的信息需求和信息行为,进一步完善关于农民信息行为的理论研究,为我国各地区立足实际推进农村信息化建设的实践提供及时和高价值的理论服务。

我国农村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差异性很大,对农民信息行为的研究很难用一个模式覆盖全国的农村和农民,同时,东部与西部、沿海与内陆在发展过程中呈现明显的阶梯状发展过程。东部与沿海的今天或许是西部与内陆的明天,西部与内陆的今天曾经是东部与沿海的过去。因此,在农民信息行为的研究中,以农村的社会经济发展为背景,研究特定地域的农民信息行为或对不同地域间的农民信息行为进行比较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建立模型和理论体系,指导各地农村信息化的工作实践,可能是下一阶段的研究重点。

此外,当前我国农村信息化建设重点正由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向信息服务拓展,将进入以应用为主导的更为深远和广泛的领域,对农民信息利用行为的研究尤其需要加强,特别是不同地区农民信息利用行为的比较研究。

上一篇:SaaS模式下的电子政务系统框架设计 下一篇:笔耕不辍述沿革 存史教化启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