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5例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时间:2022-09-21 07:27:10

125例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摘 要 目的:分析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规律及特点,为临床合理用药及药物安全性评价提供依据。方法:2006~2009年上报的125例ADR报告进行分类统计和分析。结果:药品不良反应涉及18类药物,54个品种,其次是抗感染药物74例(59.2%);静脉用药引发ADR为116例(92.8%);ADR可发生于人体各个系统,但主要为皮肤损害(53例),其次为消化系统(21例)。结论:临床应重视ADR的报告和监测工作,以减少或避免ADR的发生,促进临床合理用药。

关键词 药品不良反应 报告 分析

收集、整理、分析和评价ADR报表并及时反馈相关信息,是医院药学人员的重要工作内容之一。2006~2009年上报的125份ADR报表进行回顾性调查分析,以期了解我院药品不良反应发生的特征,为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2006~2009年上报的ADR有效报告125份。以其中被评价为“肯定”、“很肯定”及“可能”的125份报告作为统计资料。

分析内容:逐项统计ADR报告内容,包括患者性别、年龄、引起ADR的药物及该药物的种类、剂型、用药途径、ADR临床表现、ADR症状分类等,进行频数分析。

结 果

性别及年龄分布:125份ADR报告中,男75例,女50例;男性(60%)多于女性患者;ADR在不同年龄段的病例数为60岁48例(38.4%)。

不同给药途径分布:由统计结果可知,静脉滴注方式给药引发的ADR为116例,占总例数的92.8%,随着给药途径的不同ADR发生比例也不同。

药品类型分布:125例不良反应中,引起ADR的药物共54个品种,其中中药制剂11种,共报告18例;西药制剂43种,西药以抗菌药物所致ADR占首位,共报告74例。

不良反应涉及的系统及临床表现结果:ADR涉及器官或系统及临床表现,在125例ADR中,最常累及皮肤及其附件53例(42.4%),临床表现为皮肤瘙痒、皮疹、荨麻疹、紫癜等;其次是消化系统21例(16.8%),临床表现为恶心、呕吐、腹痛、腹泻、便秘等。

转归情况:125例ADR报告中治愈70例,好转55例。

讨 论

年龄与ADR:125例ADR报告中,男75例,女50例,比例为1.5:1。老年患者(>60岁)48例(38.4%)。随着年龄增长,老人的肝、肾功能发生不同程度的减退,影响药物的代谢和消除;合并多种疾病、多联用药使ADR发生率增加,在工作中应加强ADR的监测。

ADR与给药途径:静脉给药是ADR发生的主要途径,其发生比例过高除了与患者自身特殊体质因素外,还可与静脉注射液的内毒素、pH值、微粒、渗透压等有关。本次调查注射剂导致的ADR最多共116例(92.8%),明显多于口服给药或其他给药方式。建议医师应根据病情合理选择给药途径,临床上能用口服药达到治疗目的,原则上不要使用注射剂。而临床药师应加强对静脉用药的监控,对发生ADR频次高的药品应加强安全预警,定期评估讲评,同时应提醒医务人员应避免配伍不当,放置时间长,药液浓度过高,滴注速度过快或过慢等因素引发ADR[1]。

抗感染药与ADR:在125例ADR报告中,抗感染药居首位,这与近年我国ADR分析结果一致[2],这与药物在临床上使用广泛,消耗大的因素有关:还有无明显指征用药预防用药,联合用药,用药剂量过大,疗程过长,也造成抗感染药不合理应用。因此选择适宜的剂量和给药途径,以避免减少严重不良反应的发生,为患者提供安全,合理的给药方案。

临床表现与ADR:可发现临床表现主要表现为皮肤及附件和消化道,其中以皮肤黏膜损害为首。这可能与该系统的损害较表浅且常伴有骚痒等明显症状,容易被观察到有关。125例中有52例在出现ADR后及时停药,未作其他治疗而自愈,73例患者接受对症治疗。如确定属于ADR后及时停药,并进行对症治疗,可以治愈和好转。有些药品可能引起血液系统或神经系统的ADR则较难发现或需和患者的其他疾病相鉴别,因此可能延误治疗并影响转归。若患者能了解相关ADR知识或发现异常现象后及时告诉医护人员,停止继续用药,就有可能缩短转归时间。

药品的治疗作用与不良反应的双重性越来越引起广大人民群众的关注,加强药品的安全监管、药品不良发应监测和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制度也越来越受到国家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为此国家和相关政府部门还制定了相应的法律法规――《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药品不良反应报告》。规定国家实行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制度,建立了全国性的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网测管理办法》网络。随着全国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组织体系的逐渐建成和完善,全国各地上报的病例数也大幅上升。因此,医疗机构也要切实管理好院内用药全过程。无论是处方,还是配制,再到使用,都要严格要求。医生在处方使用药品时要认真研读药品的使用说明,严格按照《药典》和药品说明书要求的用药原则去做,避免不合理用药。护士在配制药品过程中也要规范,严格无菌操作。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还应教育和辅导病人正确使用药品,以免产生不良后果。用正确的医药常识教育大众,不迷信药物,改造医疗文化。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控制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发挥药品治病救人服务于大众的根本目的。由以上分析可知,ADR发生给患者带来一定的经济损失和精神痛苦,加强ADR监测工作,避免ADR及最大限度降低ADR发生率是医药界一项重大任务。医务工作者应最大范围收集ADR报告,不断完善ADR监测制度,做到早预防,早处理,把ADR对患者的伤害程度减少到最低,达到安全、有效、经济用药。

参考文献

1 陈军,黎碧玲,魏俊婷,等.我院2004~2006年412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J].中国药房,2008,19(5):372-373.

2 贾立华,刘洁,高振梅,等.我院174例药物不良反应报告分析[J].中国药物应用与监测,2009,6(1):146.

上一篇:剖析中药不良反应的原因及对策 下一篇:依达拉奉治疗中青年急性脑梗死的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