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低年级数学教学的叙事意义

时间:2022-09-21 07:17:15

论低年级数学教学的叙事意义

作为人类生活经验的理论化产物,数学知识体系包含着必然的叙事因素。小学数学教学对于叙事的运用需要体现一种结构意义,不仅涉及数学知识结构层面的叙事逻辑,而且还有一个使用阶段和“度”的问题。

低年级数学 数学叙事 叙事结构

一般来说,叙事总要受到某种内在结构逻辑的制约。然而目前的小学数学教学出于对故事的通俗性认识,多将“叙事”问题理解为“讲故事”或“以叙事的方式开展的数学教学研究”,并不看重其间的结构性特征,显然有着认知上的简化和泛化偏向。故此,就有必要对小学数学教学的叙事问题作一些理论上的辨识,而之所以选择低年级数学进行分析,又因为这一阶段知识结构的相对浅显,便于比附、构建出“故事”,更具叙“事”意义上的可显示度。

一、叙事:作为一种普适性的表述方式

人类经验基本上是故事经验,叙事作为其基本内容,已然融入到了现代社会的各个方面。在此背景下,以“讲故事”为表征的教学叙事的出现也就顺理成章了,反映出生活叙事品格在教学中的存在。如果说,历史、文学等人文科学中的叙事在于通过故事传达自身的生活经验世界,看重现实呈现和情感再现的感性结构关系,突出的是对历史认知和人文情怀的体悟,那么,数学叙事则显然不再以此为目的。它所追求的是故事背后所蕴涵的理性知识,感性故事寄予的是对理性知识结构关系的认识,而叙事是进入这一空间的门径。此时,叙事重心已从人文叙事的感性方向转向了理性方向,发生了主导层面上的逆转。显然,这种逆转是叙事顺应数学学科自身特点的适应性变化。从表层上看,这似乎背离了叙事的基本指向,但在深层上,叙事得以和数学教学共生,其实并没有离弃数学和历史、文学等人文学科一同作为生活同构物的内在设定。由此我们也就可以利用叙事方式来形象化的比附数学知识,通过故事的生活性和易感性提升知识的直观性和趣味性,延展数学知识传播的途径和能力。

二、知识的结构关系:小学数学叙事的逻辑维度

叙事总是依据一定的内在结构展开,而叙事研究也就需要深入到这一结构中去。在历史和文学等不同的人文叙事中,故事一般摆脱不了生活、情感甚至某种精神价值等内在结构的制导。然而到了数学教学过程中,叙事发生的“逆转”显然不再适用于人文叙事观念。这种“逆转”源于知识结构的特殊性。也就是说,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摆脱人文叙事的结构方式,转而以某种知识结构关系取代人文叙事的精神结构。数学叙事中的故事情节可以不必考虑故事的艺术性因素,不再依据故事的生动性和完整性甚至是生活的真实性等要求,而侧重于知识结构关系与故事的比附。就小学数学教学而言,为了便于知识的比附,故事在尽力维持通俗易懂的同时也就应该尽可能地和知识结构安排保持直接的关联性,努力缩短从“故事”到“知识”的心理接受距离。一般来说,这样的故事会变得篇幅短小,结构简单,内容明白浅显。这就要求教师要尽量淡化、消除故事本身可能蕴涵的社会学、文学、历史学等内容,对故事本身多做“减法”,以免“额外”附着内容过多干扰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当然,由于知识点的众多以及故事的相对短小和普遍,也容易造成教学过程中叙事的碎片化,零散化,还需要强化知识结构的科学安排去整合和引导。事实上,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每一个数学知识点都可以有一个到多个的故事形式,但不管故事面目如何多样,围绕相关知识的结构性内容是不可能有明显变化的。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相同知识点的内容往往也就构成相关叙事的基本“功能”因素,教师只要围绕这种结构性的知识关系去经营教学叙事也就可以了。

三、低年级数学教学:数学叙事应用的主要阶段

小学数学教学叙事方法的应用是提升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手段。在实际教学中,在注重叙事与知识结构关系比附的同时,讲求叙事的形象性、生动性以及与学生身心特点的充分结合和兼顾,无疑可以发挥出叙事教学的积极。这在小学数学知识的传授和练习实践等方面得到了较为充分的体现。

1.讲授:叙述中的形象直观

低年级学生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需要教师用生动的语言帮助学生创设教学情境,把抽象的知识溶于生动有趣的故事中,让学生在叙事过程中体悟知识。比如,关于低年级的“10以内”的识数问题,虽然知识较为浅显,但仍有一个利用叙事结构优化教学方式的问题。考虑到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可以依据相关知识点编撰成诸如“数字比大小”一类的小故事,尽量突出故事内容与知识的相关性。显然,由于故事的编排和相关课程单元的知识结构有着明显的同构性,加之故事的情节性、场景性、生动性等容易使相对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通俗易通,形象直观,完全可以强化教学的有效性。当然,此时并不需要故事的传奇性和悬念性,以及过于生动的情节、鲜明的人物形象和复杂的环境氛围,只要故事能清晰地寄寓知识内容,契合儿童身心特点,便于接受就可以了。

2.练习:知识探究的趣味性

练习是小学数学教学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是学生掌握数学知识,形成技能技巧的重要手段,也是培养发展学生能力、智力的重要途径。由于低年级学生具有活泼好动、自觉性和自控性差、有意注意时间短的特点,数学练习容易变得枯燥乏味,也就需要更多考虑到练习课的趣味性,以便激发孩子们参与的积极性,而充分开发、利用叙事内容的趣味性也就利于达到这一点。比如,在二年级期末时进行解决实际问题的练习时,可以把本学期所学的多种问题整合到一个故事中,要求学生阅读故事并解决文中的数学问题。笔者就利用过当前传播度很高的“喜羊羊与灰太郎”的故事来提升数学叙事的趣味度,曾编撰了一个“喜羊羊和美羊羊”开商店的故事,利用商店货物的增减、商品的买卖等情况和行为来整合知识,解决相关数学问题。

创设这类故事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和动机,使学生自觉主动地参与练习,大大增强了练习的有效性。而类似比附性的知识教学手法在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中可谓十分常见,说明叙事教学的合理使用对于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由于低年级学生的理性思维方式还在初成阶段,单纯的知识传授无疑不能适应他们的身心特点。通过基于知识结构关系营构出的短小精悍的趣味故事更能体现小学数学知识的阶段性特征。而随着数学知识的愈加抽象化,日常生活故事的比附已不大能适应知识结构性关系的寄寓,因此,这种方式在小学数学低年级教学中具有阶段性作用,而在高年级的数学教学中则要弱化得多。个中原因并不在于叙事已不能作为一种方法被使用,而是因为随着知识结构的复杂与难度增加,故事必然向着长度和深度发展,这就增添了教育主体营造故事的难度。因此,叙事性教学具有明显的优势,也有其显然的不足,小学数学教学对于数学叙事的使用也有一个使用的阶段和“度”的问题。

参考文献:

[1]陈亚明.新课程小学数学教学叙事研究.宁波出版社,2007.

[2]费多益.认知研究的解释学之维.哲学研究,2008,(5).

上一篇:浅谈中小学音乐课的导言 下一篇:《化工传递过程原理》课程改革与教学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