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区域地理学”背景下如何提升学生地理能力

时间:2022-10-09 04:14:12

“新区域地理学”背景下如何提升学生地理能力

区域地理教学是中学地理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新区域地理学”提出的新的研究视角决定了区域地理教学对学生多种能力培养具有新的特定作用,文章探讨了“新区域地理学”背景下如何实现对学生能力培养的途径和原则。

新区域地理学 能力 实现 原则

一、区域地理学

区域地理学主要是研究地球表面某一区域地理环境的形成、结构、特征和演化过程,以及区域差异规律的科学,它以区域研究为基础,是地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20世纪80年代,西方区域地理脱离了以描述为主的治学方式而转变为对特定地点的社会、文化及经济空间性质的剖析了。在这种学术背景下出现了一种新的区域地理学思潮,即新区域地理学,其核心概念是“地方”、“行为主体”和“体系”。“新区域地理学”是相对于传统区域地理学而言的。传统区域地理学主要以静态的描述或以记流水账的方式为主来记录一个地区的景物,倾向于经验主义和实证主义的经验主义哲学;新区域地理学虽然也把“区域”研究放在第一位,但它的“区域”理念是社会的、结构的、惟一的和具体的,侧重于人在区域性质的产生、延续与演变时所起的作用,倾向于结构主义、现实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哲学思维,强调区域的个性,强调人的能力及角色与社会结构在区域特性的形成与发展的作用。中学区域地理教学必须把握这一新的变化实现学生能力培养途径与方式的转变。

二、新区域地理学背景下区域地理教学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在新区域地理学背景下,区域地理空间定位能力、区域地理空间觉察能力、区域地理信息加工能力和区域地理因果关系的分析和推理能力成为能力目标培养的核心。

1.地理空间定位能力的培养

区域地理空间定位能力的培养目标是使学生在区域地理架构下能够科学审视地理事件以及理解空间相互关系,学生应该能够达到如下基本目标:第一,熟悉不同地理位置类型的观察与描述方法。第二,能运用区域地图来反映区域地理事物与其外在的具有经济意义的物质要素和环境(如铁路、港口、交通枢纽、城市、自然资源产地等)的空间关系;第三,能借助地图并用语言或略图表达地理事物的位置关系;第四,能运用地图分析区域地理位置的影响,并能结合区域位置推断出该区域自然要素、现象和原因。第五,能简要评价区域地理位置的优劣,并评价可能给其发展带来的影响。

在区域地理教学中,教师重视地理位置的观察、分析、描述与评价,是进行区域地理空间定位能力训练的根本策略,应根据区域地理空间定位的能力培养要求,有针对性地加以训练。首先,明确区域位置关系,加强空间感知能力的训练;其次,归纳区域位置特征,加强空间位置评价的训练。应该从确定位置、明确空间延展特征(走向、流向等)、分析空间延展特征的影响三个方面着手。

2.地理空间觉察能力的培养

区域地理空间觉察能力的培养旨在使学生能够较顺利地感知、比较、想象、归纳和评价区域地理事物在地球表层的展开范围、排列状态和延展特征等。主要包括区域地理空间分布格局的感知与比较能力、区域地理空间分布格局的想象与归纳能力、区域地理空间分布格局的评价能力。

在区域地理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空间觉察能力首先要运用地图,布置相应的读图探究作业让学生自己归纳、绘制区域地理事物空间分布的格局和规律。其次,用景观图、略图和模式图等直观手段呈现或揭示区域地理事物空间分布的格局和规律,这是培养学生区域地理空间分布格局觉察能力的基本教学策略。

3.地理信息加工能力的培养

对区域地理教学而言,学生从各种形式(如地图、表格、图片、文字等)已给地理信息中获取有用信息,并进行归纳、整理和分析有用信息,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至关重要。区域地理信息加工包括获取、整理、分析地理信息。初步学会简单的地理观测、调查统计以及运用其他手段获取地理信息等基本技能”。

在区域地理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区域地理信息加工能力,首先在教学过程中应创造条件,让学生运用多种方式获取信息,创造机会让学生查阅地图和期刊文献、进行野外观察观测、区域地理调查是该项能力训练的重点。

4.地理因果关系分析与推理能力的培养

区域地理因果关系是指区域地理现象与其产生原因之间的关系。有些区域地理问题可以由原因探寻结果,有些则可以根据结果追究原因。学习区域地理因果关系时,要进行影响因素分析、按照一定的方法进行逻辑推理,需要相应的分析与推理能力。

在区域地理教学中,渗透给学生区域地理因果关系分析与推理的方法,将科学的思维方法渗透于教学过程中,重视学生提出有关区域地理因果关系的问题、提出相关假设并加以检验,是培养学生区域地理因果关系分析与推理能力的基本策略。首先,强调因果关系,不能本末倒置。其次,强调严密的逻辑推理,力争环环相扣。

三、区域地理教学中学生能力培养的原则

1.循序渐进原则

学生能力的提高,决非一朝一夕之功,它是一个长期积累的结果。这就需要教师在培养学生能力时,要保持积少成多的心理。不论是哪一种地理能力,都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教师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耐心而扎实地开展工作,每一时期设立一个相对应的能力目标,不可太低,也不可太高,坚持不懈,学生的地理能力才能得到稳步提高。

2.能力与非智力因素相结合原则

一个学生学习成绩的优劣除了与记忆能力、观察能力、思维能力等智力因素有关外,还在很大程度上与动机、兴趣、情感、意志等非智力因素有关。我们在重视学生智力发展的同时,也必须重视非智力因素对智力的“催化”作用。在区域地理教学中,可以充分利用地理学科的特点,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3.激发学习动机,培养学习兴趣原则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现代教育实践充分说明,培养良好的兴趣是减轻学生的负担、促进学生人格健全发展的重要环节。反过来说,没有兴趣的学习无异于一种苦役。但兴趣的产生,往往要靠外界的刺激和诱发。这就要求教师经常全面、细致地观察学生兴趣的倾向性,从而激发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动机,以确保教学目的的达到。

4.加强情感交流,形成人格吸引原则

情感过程是心理过程的一个重要方面,它对认识过程和意志过程都有重要影响。教师的语言、表情、目光、行为等,都是情感传递的媒体,对学生对待地理学科的学习态度有着深刻的影响。一句幽默的点评,一个利落的手势,一个信赖的眼神,一句情绪激昂的话语,都可能激起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和自信心。很多学生就是被老师的这种人格魅力所吸引,从而喜欢上了地理课。

5.激励学生的自信心,锤炼坚定意志原则

自信心是对个人实现自身理想、目标的坚信程度。有人说自信是使人走向成功的第一要素,教师的赏识与信任是培养学生自信心的前提,学生对某学科知识的学习,不可能不碰到困难,要克服这些困难,不仅需要教师有好的教学方法,更需要教师对学生充满信任,激发学生的自信心,培养其坚定的意志。

上一篇:培养低年级学生口算能力的几点做法 下一篇:高中化学反思性教学设计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