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切口白内障摘除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

时间:2022-09-21 06:58:23

小切口白内障摘除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

[摘要] 目的评价小切口(6mm)白内障摘除及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疗效。方法对334例老年性白内障施行小切口白内障摘出及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水。结果术后一周裸眼或矫正视力0.5者占71.2%,3月占94.6%,术后一周散光为1.86__0.95D;术后三月散光0.93~0.58D,分别小于1O~12mm大切口对照组

[关键词]切口;白内摘除术;人工晶状体;散光

[中图分类号] R766.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7555[2007]02-13-02

2002年~2006年,我院与“视觉第一,中国行动”白内障复明医疗队一道,共施行小切口白内障摘除及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334例334眼。采用上方6mm巩膜隧道式切口,水分离皮质,以注水晶状体圈匙托出晶状体核,植入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此术具有术后散光少,视力恢复快,不需昂贵设备等优越性,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共施行小切口白内障摘出及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334例(334眼)。男性184例,女性150例。年龄45~80岁,平均62岁。老年性白内障330例,外伤性白内障4例。切口长度:除核性白内障的核较硬采用8mm的切口外,一般核性白内障,皮质及后囊混浊均采用6mm的切口,术前常规行角膜曲率、AB超检查,并行电脑程序(SRK公式计算)测定人工晶状体度数。并随机选择同期334例大切口现代白内障囊外摘除联合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作为对照。术后随访3-18月。采用中美合资宇宙人工晶状体研制中心生产的5mmx6mm双凸PMMA人工晶状体。

1.2手术方法 按叶青[1]手术方法施行。

2结果

2.1术后视力 小切口白内障摘除及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视力见表1。

2.2术后角膜散光比较术后1周角膜散光几乎均为循规性,小切口组平均为1.95±0.95D;而大切口组平均为3.73±

1.39D,两组差异有极显著性(t检验,P

2.4术后并发症本组术中2例后囊破裂,破裂范围在4mm以内,在使人工晶状体的纵轴与裂口成90°的情况下植入人工晶状体。术后3月视力0.6。3例切口出血,经电凝后出血停止。术后角膜水肿及炎症反应轻重不一,多数有轻、中度角膜水肿及炎症反应,但在一周内自然消失。

3讨论

小切口白内障摘除与大切口现代白内障囊外摘除比较,具有其显而易见的优势。①它不需缝合或少缝合,缩短了手术时间,避免了缝线引起的炎症反应;②所用器械简单,仅在现代白内障囊外摘除的基础上增加几把穿刺刀及圈匙即可开展此手术;③术中术后并发症少,本组仅见2例后囊破裂及3例切口出血的病人,角膜内皮水肿及炎症反应多在数日内消失,无1例发生角膜内皮失代偿;④与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相比,同样能减少术后散光甚至不引起手术性散光。⑤通过球周麻醉即可进行手术,术后视力恢复快。因此,在我国目前大多数县级医院及广大农村地区尚不能开展超声乳化的情况下,小切口白内障摘除更具有其实用意义。常规手术通常采用1O-12mm大切口,术后产生角膜较大散光。本组选择6mm巩膜隧道切口,是为了降低术后散光,又能使硬核顺利娩出。同时,经临床证明6mm切口稳定,手术性散光小,离散程度低。

目前,稳定性较高的切口已得到许多医师的认可,做好巩膜隧道切口是该手术的关键技术,巩膜隧道太深太浅都将影响切口的闭合。巩膜切口要垂直,深度为巩膜1/2厚度,用隧道刀行巩膜隧道分离,向两侧扩大,使内口稍大于外口,分离至角膜缘前1mm时穿刺进入前房。在截囊水分离后,用截囊针把前部皮质与核尽量松解剥开,特别是半软核及中间核可以把核心周的部分皮质与核分离开来,以减少核的体积,再用注吸器把核从皮质床中分离浮动,并游离在前房中,在分离中要操作轻柔,避免伤及后囊。娩核时,先把注水圈匙伸入核下与后皮质床之间将核托起,边注水边托出晶状体核。截囊、娩核及植入人工晶状体前均应用甲基纤维素注入前房后再操作。特别是圈核时尽量压切口后唇,以防角膜内皮损伤。术中切口出血时,可用电凝或烧灼止血,但不宜过量,以免影响切口愈合。在瞳孔缩小时,也不可盲目继续手术,应用1:100000的肾上腺素液冲洗前房,使瞳孔散大后再进行手术。内切口应掌握在角膜缘前0.5―1mm处为宜,内口瓣作用使术中前房不塌陷,增加了内眼操作的安全性,减少虹膜脱出,后囊破裂及爆发性脉络膜出血等并发症。

上一篇:生殖器溃疡116例临床分析 下一篇:依达拉奉联合低分子肝素钙治疗急性进展性脑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