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做样子”

时间:2022-09-21 06:41:33

“做样子”,用于人,多带贬义。虽没有“装样子”来得直露,但也混含了做作、作势、作态、作秀等意思。说“某人就会做样子”,或“领导不就是做做样子吗”等,纯属指责。但如果是几个小学生在一起交流,“别害怕,老师不真打人,只是做做样子吓唬我们。”在学生有几分亲切,在老师是正确行为。因此,对“做样子”的解读,也应视时间、场合、情势而论。

在有些场合、有些情势下,“样子”是必须做的。如曹操的“割发代首”。法是自己制定的,官军们“经过麦田,皆下马用手扶麦,并不敢践踏。”可自己却违法“践坏了一大片麦田”。怎么办?按法当斩首。可斩了则三军无帅――即使按现在的“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也只得等战打完后才追究。当然,曹操心里明白“我不用死”,众军士也知道“他不会死”,当时的形势也要求“他不能死”。但不斩也得有个说法,否则怎么号令三军?于是,曹操当众做出了第一个“样子”,“掣所佩之剑欲自刎”。在“众急救住”后,曹操借郭嘉伸出的梯子――“古者《春秋》之义,法不加于尊”――做出了第二个“样子”,“割发权代首”。尽管“后人有诗论之曰:‘拔刀割发权为首,方见曹瞒诈术深。’”可在当时,如果没有这一“诈术”,又怎能有“三军悚然,无不懔遵军令”的结果呢?主要领导亲临灾难一线,不是下井求人,不是运土加堤,而主要是察看灾情,制定救灾措施,鼓舞士气,组织救援,规划灾后重建等。要说是“做样子”,我看,这个“样子”也是必要做的。

“做样子”,除了以上说的外,还得看“做”者把握的分寸。太欠,达不到“做”的目的,不如不做;太过,矫情太显,就会让人看了难受。刘备的“掼阿斗”,就做得有些过分,没他在兵败新野后的“携民渡江”做的恰到好处。的“想到广西还有700万人没有脱贫,我这个当主席的是觉也睡不好呀”的“样子”,就做得十分拙劣,只能留下一串长长的笑柄。

然而,完全不“做样子”好不好?这也得视具体情况而定。

慈禧是不“做样子”的。“台湾今已归日本,颐和园又搭天棚。”“黄海大战”失败,《马关条约》的签订,割地赔银,举国悲愤。慈禧不仅不做半点悲愤的样子,还大肆铺张搞“万寿庆典”。陕西省安监局原局长杨达才不“做样子”,在特大交通事故致36人遇难现场,不仅不做悲戚的样子,还“笑容满面”,其结果,都只落下万民共愤、身败名裂的下场。

既然是“做样子”,就没有真情实感。明知是假还要做,在很多情况下,“做”者是迫于心内的“畏”。曹操“割发代首”是对“法”的畏,“跣足迎许攸”,是对许攸的才、策的畏。刘备“携民渡江”,乃至“掼阿斗”,是对民的畏。即使是之类的“做样子”,也是出于对法律的畏惧。而慈禧、杨达才之流,心里是没有畏的,或是不屑于畏!

没有对民的敬畏,就没有“水能载舟,水也能覆舟”的警训!

上一篇:浅析高中英语中的翻译教学 下一篇:高中英语有效性课堂教学模式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