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耕还草地区农牧民职业与收入状况调查研究

时间:2022-09-21 06:38:58

退耕还草地区农牧民职业与收入状况调查研究

摘要:乌拉特前旗白彦花镇是西部民族地区农牧业历史上相对发达的乡镇。随着中国工业化、信息化经济的发展,当地农村居民收入结构出现工资性收入不断攀升,务农倾向不断下降的情况,因而要调整优化农村居民收入结构,提高收入水平稳定农业安全。同时农业发展与生态环保息息相关,关系到我国西部地区进行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因而要通过政策对农民收入和农业发展的支持,以促进作为弱质产业的农业得以发展。

关键词:农牧民;收入结构;退耕还草;增收

中图分类号:U492.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8-0-01

一、白彦花镇农牧民职业与收入现状原因分析

白彦花镇工资性收入比重相对快速攀升,二者出现此消彼长的情况,但家庭性收入仍然占有重要比重的原因:

1.当地所处种植带为一年一季,热量条件不足,秋末、冬季和初春处于农闲时期,农户大多到旗县、乡镇餐厅、商场等打零工获取工资性收入。

2.旗县地区的消费水平普遍高于乡村,工资标准也相对较高,使得工资性收入高于家庭经营性收入。

3.农户由于房屋、土地等都在农村,以及老人孩子的抚养,不能够完全脱离农村进入旗县进行完全的务工收入。

4.旗县地区的对劳动力的需求在冬季前后处于旺盛状况,使得临时性就业机会增加,夏季处于消费淡季,使得可提供的就业机会相对较少。

5.拥有农村户口的居民从事非农经济活动的人数相对较少不足20%,但取得的工资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对平均收入产生的影响却是巨大的。

6.部分农牧民通过响应国家退耕等生态政策,获得生态补偿款项,并且能够长期分离土地,获得外出务工性收入,使得农村居民整体的工资性收入得到增长。

二、退耕还草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与农牧民增收对策及建议

退耕还草工程在改善当地生态环境的同时,对当地经济发展和农民生产生活方式也会产生深刻影响。退耕地区农民失去土地,如何实现农牧民再就业、实现当地经济发展、保障当地农民的收入持续稳定增长显得极为重要,这是巩固退耕还林工程成果的基础,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为此,当地可采取如下对策:

(一)合理制定退耕还林还草总体规划,确保农牧民经济利益

通过严密的科学论证,合理规划退耕地区布局;落实合理、公平、透明的退耕补偿政策,建立科学的监测评价体系,高效使用财政资金,真正提高退耕还林还草的效果。优化退耕补助期限,使退耕还草的经济偿政策充分考虑农民的切身利益,激发农民参与的积极性,提高工程实效,使退耕还林还草成为一项可持续发展的事业。只有充分实现农民的经济利益才能为退耕还林还草工程打下坚实的微观基础。保障退耕还林政策后续补贴的持续性,完善退耕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长效机制。

(二)加快培育和发展后续产业,促进农牧民增收

立足本地资源优势,发展特色产业,合理延长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增加退耕户的收入。一方面,可以在退耕还林地区发展养殖业,养殖羊、牛等草食畜;其次,在退耕还林地区可以间作中药材种植,如甘草等;再次,可以发展草原旅游、农家乐等服务业。通过完善当地产业结构,吸纳剩余劳动力,使当地农户从单纯的粮食种植转到种树、养殖、加工、劳务输出及社会化服务等行业,增加农牧民收入,避免退耕地农牧民未来收益的不确定性。培育起林副产品加工、制药、乳品加工、经济林果、生态旅游等一批龙头企业,使土地绿起来,农民富起来。

(三)合理实现剩余劳动力转移,引导非农就业和自主创业

充分发展当地就业市场,加强对劳动力的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劳动力素质。一方面,促进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另一方面,鼓励有条件和能力的农民进行自主创业,开展农民创业培训,提供相关税费减免、融资贷款、社保补贴等优惠政策,促进农民就地创业,充分发挥地域和资源优势,形成“农民创业不离土、就业不离村”的良好可持续发展模式。推动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生产向林果种植业、畜牧业以及二、三产业过渡,增加农民收入和就业机会,促进当地农村经济和社会全面发展。

(四)合理规划生态移民,实现新农村建设

在自然环境恶劣、人口密度相对较小的地区,进行科学合理规划,实施人民整体搬迁。生态移民的政策措施,一方面可以更好地落实退耕还草还林政策,促进实现规模化治理和生产;另一方面,可以方便退耕农牧民的生活和工作,促进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改善其工作和生活环境,促进新农村建设。由于生态移民整体涉及面广,当地政府需慎重决策,稳妥安顿,多渠道安置移民,确保不损害生态移民群众切身利益,尽可能不违背移民的合理意愿,保障移民生产生活的正常有序,切实改善移民的生活条件。

参考文献:

[1]曹艳杰.影响农民收入提高的因素及对策选择[J].特区经济,2006(5).

[2]赵德起.中国农村让渡的理论探索与路径选择[J].财经问题研究,2007(3).

[3]郑小华.农民增收问题的深层思考[J].经济问题探索,2004.

[4]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国家统计发展中国家农村社会经济调查总队.2004—2005年:中国农村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5]国家统计局农村社会经济调查总队.2005中国农村经济调研报告[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5.

基金项目:中央民族大学2013年寒假社会实践成果。

上一篇:浅析《经济学》的教学现状和问题 下一篇:关于城市水休闲产业与区域经济板块的联动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