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师教法课中如何渗透心理素质教育

时间:2022-09-21 06:00:31

高师教法课中如何渗透心理素质教育

摘 要:高师的课堂教学,应强调每门课结合自身的内容和特点开展心理素质教育,教法课的教学中要让学生在掌握知识,形成能力的同时,完善各种心理品质,要结合师范生的认知心理、情感、自我意识和个性意识倾向等特点进行。

Abstract:Gao Shi the classroom instruction, should stress that each class unifies own content and the characteristic development psychological quality education, teaches the law class in the teaching to enable the student to master the knowledge, forms ability at the same time, consummates each kind of psychological quality, must unify pedagogical fresh characteristics and so on cognition psychology, emotion, self-awareness and individuality consciousness tendency carries on.

关键词:师范生 教法课 心理素质 教育

Key words:The normal school lives teaches the law class psychological quality education

作者简介:吴忆平(1960―),女,四川眉山人,乐山师范学院计信系副教授。

【中图分类号】G6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069(2009)-06-0160-02

一、 把心理素质教育纳入教法课的教学目标中

高师教法课是研究学科教育教学规律及其应用的一门学科,是高等师范院校的必修基础课程之一。它对提高高师学生的师范素养、促进全面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它是培养师范学生掌握学科教学论的基础知识和学科教学的基本技能,从事基础教育的学科教学工作和进行学科教育研究,适应基础教育改革发展和教师的可持续发展必需的主要课程。它具有很强的思想性、师范性和实践性。着重在教育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科学态度、科学方法以及良好品质和习惯几方面对师范生加以熏陶。

二、遵循心理教育原则[2]

高师教法课的教学中的心理素质教育应该遵循心理教育原则。

1.平等合作性原则。教师与学生在教学中角色不同,但人格上是平等的,心理是相容的。教师不能强制和命令学生的学习行为,师生间应互动、互相影响、互相配合、通力合作。

2.主体性与实践性原则。在教法课的教学中进行心理素质教育要以学生为主体,所有工作要以学生为出发点,同时要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实实在在的体现,把教师的科学教育与辅导和学生的积极主动参与真正有机结合起来。

3.成功激励性原则。学生都有在教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愿望,教学中,学生经过独立思考、独立完成任务,教师应给予肯定,即使不完全正确,也要给予热情的鼓励,让每个学生都有登台露脸的机会,以培养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使学生常有获得成功的体验。

4.整体协同性原则。在教法课的教学中进行心理素质教育应从个体心理的完整性和统一性,个体身心因素与外部环境的制约性、协调性等综合因素出发,全面把握和分析学生心理问题的成因,要与知识教育、思想教育、能力培养结合起来,不失时机地根据教学和学生的情况,融心理教育于其中,不能因强调心理教育而忽视课堂教学中的其他任务。同时也要使各种原则互相协调起来,发挥他们在课堂心理素质教育中的整体作用。

三、要在教学中体现学生的主体意识

在教学中体现学生的主体意识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1.诱发学生的学习心向,确立学生主动探索的主体地位

心理学认为:学习心向是指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内部心理倾向,它是学习动机、学习兴趣、学习态度、求知欲以及世界观、人生观等在学习问题上的反映的综合。其中,学习动机是核心。学习心向在学习活动中起定向、催化和动力作用。没有定向或定向不正确,其学习就是盲目的、被动的,学生就不会真正进入主体的角色。

诱发学生的学习心向,要加强学习目的性教育,引导学生确立正确的学习心向。要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创造一种吸引学生的教学情境和气氛,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启”、“引”、“导”,使学生产生一种内在的学习需求,自觉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即自觉地主动地注意、记忆、想象、思维,甚至达到欲罢不能的境界。这样,学生一旦产生了强烈的学习欲望,就能成为学习的主人。

2.激发兴趣,促进主体性发展

布鲁纳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很多,首先,要构建新的教学模式,遵循a、教学既要依据教材,又要超越教材;b、以启发式为指导思想,教学方式多元化;c、走出去请进来、课内课外、校内校外相结合;d、开阔学生视野,引导其关注基本理论、实践、教改动态等领域的原则。其次,由于高师生都具有一定的独立学习的欲望,学习潜力较大,教学中要灵活地选择教学方式,如自学、提问、讨论、谈话、模拟教学、学生作专题报告等多种形式,这样学生对所学内容印象深刻,师生也可共同交流,提高研究能力和实践能力。最后,开课前公布课程考核方式方法,课程考核可采用对每位学生进行多维度考查,再加权平均的方法,考查内容有:①说课方案设计;②说课演讲;③理论答辩;④课件制作(定时);⑤教学设计,考查成绩由教师小组评定与学生学习小组交叉评定结合产生,学生学习小组交叉评定成绩可占20%--30%。实施的课程考核方式方法不仅能考核学生的理论知识,同时能更直观地(教师与学生面对面,学生与学生面对面)、有效地、准确地考核学生的口才、思维和学科教学的基本技能等方面的能力,由于课程考核方式的改变,将直接改变学生平时学习和训练的方向,由以前重视书本知识改变为在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更重视实践,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3.积极引导,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创造才能

心理学认为:人们在理解知识的过程中,由于习惯于运用某种思维方式,所以会产生一种定势的心理,这种定势心理会严重妨碍人们创造性思维活动,不克服这种定势心理,思维就不会活跃,创新意识就不会产生。为了克服思维定势,在教学中,每次课都可预留些时间请学生上讲台或是演讲或是讲课或是说课等等,还可以进行教师角色模拟教学,可分课堂环节模拟和微格模拟,然后进行反思、讨论。通过实际操作、讨论、思考、概括,学生们能从书本的原有的定势中突破出来,相互启发,集思广益,取长补短,靠自己动手、动口、动脑获得知识,加深了思维,增强了创造能力。

实践证明,学生对实践教学,尤其是学生自己亲自实践操作最受欢迎。因此,做为教师,要充分利用好学生的这种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独立性、批判性和创造性,较好地完成教学目标。

四、提高高师教法教师自身的心理素质

教师作为教育者,是课堂教学活动中最积极的元素之一,不能忽视教师自身的心理素质 ,教师的认知、情感、意志、气质、性格等心理特征,如勤奋、求实、创新、机智、公正、坚毅、自制、自信、乐观、进取等时时处处,有意无意,直接间接地影响着学生的成长。然而,目前高师院校还有些教师更多地只顾完成知识的教学任务,把心理素质教育搁置一边.无暇顾及,出现教学心理偏差.如教师厌教,应付了事,课堂教学呆扳,人际关系紧张,自我评价不恰当,对学生缺乏耐心,自制力不强、不公正等等,造成负面影响。教师工作的特殊性要求教师应尽可能地将教育的负影响降到最低。因此,要求教师能主动、积极地提高自身心理素质。教师自身要补上心理健康这一课,有问题并不可耻,也不可怕,只要慢慢学会自我调节,定能形成良好的教师心理素质。教法教师要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就要尽力做到:

1.了解自己,正确评价自己。要看到自己的长处及不足,正确看待自己,不依赖于他人的看法和领导的评价,相信自己的能力,明确教师工作的价值。乐观、积极向上、自尊而不自卑,相信自己是命运的主人,不悲观,但也不随波逐流。当工作遇到挫折时,能及时进行反思和自我教育,能客观地分析学生、家庭、社会等各方面的因素,以免产生明显的挫折感。

2. 调节情绪,保持心理平衡。教师角色要求教师不能将烦躁冲动的情绪带入课堂,否则会影响学生,也影响师生之间的正常交往,更影响教学效果。走出课堂,则尽可以拿掉"教师"这个标签,释放自己的喜怒哀乐。可以到户外运动、与亲朋好友交谈、听听音乐等等,还可以通过培养广泛的兴趣爱好,使情绪得以迁移。这样可以解除心理疲劳,保持良好的心境和积极的工作态度。

3.乐于交往,融洽人际关系。优秀的教师往往是乐于交往的,既要善于与校外的社会交往,调整自己的社会角色,保持自身与社会的平衡,将自己和谐地融于社会之中,又要善于与同事、家长,特别是学生保持融洽的人际关系。成功的教师往往虚怀若谷、淡泊名利,这会使教师拥有一个宽松、愉快的工作氛围,也大大降低了繁重工作带来的心理压力。

总之,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我深刻的体会到在教法课中灵活地运用教学方法,注意自身的心理修养,教学中渗透心理素质教育,能有效地提高高师生的心理素质,提高教学效果,增强高师生的自信心和社会适应能力。

参考文献:

[1]李建军. 关于高师职业心理素质教育的理论思考[J],教育探索2001,(8)

[2] 崔丽莹,黄忆春著. 心理素质教育论[M], 广东教育出版社, 2002-01-01

上一篇:我国心理教育思想初探 下一篇:浅论“孝”的历史发展与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