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门螺杆菌在小儿胃部疾病作用及治疗

时间:2022-09-21 05:58:24

摘要:目的:探讨在小儿胃部疾病的作用机制。

方法:随机将30例小儿胃部疾病患者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15例。对照组采用甲硝唑、阿莫西林、洛塞克治疗;治疗组采用清幽颗粒治疗,两组给予对照治疗4周,观察在临床治疗中幽门螺杆菌对于胃部疾病的作用影响。

结果:两组中治疗组幽门螺杆菌转阴总有效率96.83%,对照组幽门螺杆菌转阴总有效率85.74%,治疗组优于对照组使患儿症状明显减轻。

结论:清幽颗粒对于小儿幽门螺杆菌导致的胃部疾病疗效显著。

关键词:清幽颗粒幽门螺杆菌小儿胃部疾病

【中图分类号】R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8801(2013)11-0225-01

幽门螺杆菌在我国感染率相对较高,多感染于儿童期,不只是发病于胃黏膜引发慢性胃及十二指肠病变;还会对胃肠以外器官生理功能产生严重影响而引发其它疾病,对儿童生长发育和身心健康造成非常严重的危害。

目前在治疗中主要采用阿莫西林、甲硝唑、铋复合物等药物进行治疗,其中PPI加抗生素的三联疗法治疗方案为佳,但价格高昂,易发生不良反应,近年来随着幽门螺杆菌耐药菌株的出现,耐药率不断升高,治疗效果不甚理想。笔者在临床中通过清幽颗粒治疗因幽门螺杆菌导致的胃部疾病患儿30例,疗效显著。

1幽门螺杆菌

幽门螺杆菌由巴里・马歇尔和罗宾・沃伦二人发现,是一种单极、多鞭毛、末端钝圆、螺旋形弯曲的细菌,长约2.5―4微米,宽约0.5―1微米。常呈现螺旋状或弧形存在于胃粘膜上皮细胞表面,生长在固体培养基上形态有时为杆状或圆球状。幽门螺杆菌需要在氧含量为5―8%环境中生长,不能生长在大气或厌氧环境下,是一种微需氧菌,在临床上广泛采用幽门螺杆菌检测工具做为检测试剂。

胃部感染后,菌体一侧鞭毛为其穿过黏液层提供动力,进而会引发慢性胃炎和肠胃溃疡病。有关研究显示,在胃部粘稠环境下,幽门螺杆菌运动能力极强,幽门螺杆菌致病的关键因素就是其具有的强动力性。幽门螺杆菌运动至上皮表面后,与上皮细胞通过粘附素牢固连接,防止其随食物被胃一起排空。同时分泌过氧化物歧化酶和过氧化氢酶,使其不能被中性粒细胞杀伤,起到保护作用。由于幽门螺杆菌中含有大量的尿素酶,在其水解成尿素后在菌体周围形成“氨云”保护层,实现对胃酸杀灭作用的抵御。

幽门螺杆菌已成为慢性活动性胃炎、胃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消化性溃疡及胃癌等疾病的重要致病因素,世卫组织于1994年已将幽门螺杆菌确定为一类致癌原。

2患儿临床资料

收集具有腹胀、腹痛、食欲下降等临床表现且幽门螺杆菌为阳性的门诊或住院3―14岁患儿30例做为研究对象。随机将这些病例分为治疗组、对照组,每组各15例。

3治疗方法

3.1治疗组。治疗组采用北京康仁堂药业有限公司生产的清幽颗粒进行治疗,早晚饭后将药物用开水冲服,疗程为4周。

3.2对照组。阿莫西林口服疗程2周;甲硝唑、洛塞克口服疗程2周。

3.3检测指标。临床连续观察腹胀、腹痛、食欲变化等指标4周,每天进行1次记录,同时对治疗前后血常规、尿常规、肝功、肾功进行测定。

4结果

4.1判定疗效标准。在临床治疗中将治疗4周停药2周做为试验终点时间。临床症状消失或基本消失,症候积分减少≥96%,幽门螺杆菌转阴做为治愈标准;临床症状改善明显,症候积分减少≥75%,幽门螺杆菌转阴或检测值降低10―20显效标准;临床症状均好转,症候积分减少≥30%,幽门螺杆菌转阴或检测值降低5―10做为有效标准;临床症状没有发生明显改善,甚至病情加重,症候积分减少不到30%,幽门螺杆菌没有变化或症状加重做为无效标准。

4.2治疗结果。经对两组患儿治疗后症状进行比较,治疗组幽门螺杆菌转阴总有效率96.83%,对照组幽门螺杆菌转阴总有效率85.74%,治疗组优于对照组使患儿症状明显减轻。

4.3安全性评价。对照组和治疗组在临床治疗过程中没有发生明显的不良反应。

5结论

小儿受幽门螺杆菌感染后常发生反复腹胀、腹痛、食欲下降、呕吐等胃部疾病,根据其临床表现可将其归入“腹痛、呕吐、厌食、积滞”等疾病范畴。发病部位主要在脾胃,治疗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部疾病基于辨证与辨病结合原则进行辨证施治。

本研究采用清幽颗粒改善腹痛、恶心呕吐、食欲等胃部疾病的效果明显优于采用阿莫西林、甲硝唑、洛塞克的对照组。对幽门螺杆菌治疗效果明显,幽门螺杆菌转阴率达96.83%,明显优于对照组幽门螺杆菌转阴的有效率85.74%。该药物使用安全可靠,没有发生任何毒副作用。清幽颗粒是一种中药制剂,药中的黄芩、黄连、蒲公英、栀子等成分具有杀菌、抑菌、清热利湿功效;无论在口感、香味、药效等方面都接近煎煮中药,用适量开水直接冲服,溶解度高,不需要煎煮,携带服用方便,容易被患儿接受,为治疗由幽门螺杆菌引起的胃部疾病患儿提供一种更有效的临床治疗手段。由于开展本研究的临床实验人数不过,该方法的效果还有待于在临床中进行深入研究,为治疗因幽门螺杆菌引起的小儿胃部疾病发挥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幽门螺旋杆菌若干临床方面的共识意见[J],中华内科杂志,2004,43(4):316-317

[2]万力生.汪受传儿科医论医案选[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8:24-27

[3]王霖.汪受传教授诊治小儿Hp相关胃炎经验[J],江苏中医药,2009.7

[4]盛燕,闫慧敏,杨燕.幽门螺杆菌感染胃及十二指肠疾病患儿中医宏观辨证与胃镜下黏膜微观辨证关系探讨[J],中国中医急症,2008.17(9):1246-1247

上一篇: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诊治分析 下一篇:肝炎肝硬化患者的临床肝功能检验结果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