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计算机实验室管理与安全

时间:2022-09-21 05:04:53

高校计算机实验室管理与安全

【摘要】实验室安全是实验室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在探讨实验室安全内涵的基础上,结合管理实践,提出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的一些建议。

【关键词】实验室安全;实验室现状;管理实践

高校实验室是高等学校实施创新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的重要基地,是体现学校教学科研水平、展示学校办学实力的重要标志。高校实验室的安全建设与管理既是实验室建设和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维护学校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等工作正常开展的必要保障,实验室安全与广大师生员工的身心健康息息相关,是和谐校园建设的前提之一。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高校实验室的种类和数量不断增加,实验室规模不断扩大,功能逐步提升,实验室的教学科研活动日趋频繁,各种实验安全隐患日益凸现,已引起高校自身和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作为实验室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强化实验室安全管理,建设教学科研正常运行及不断创新的实验室安全保障体系,是高校实验室管理职能部门不可忽视的一项重要工作。

一、实验室的安全事故

高校实验室具有财产集中、技术密集、危险性相对集中、人员结构复杂和高级人才集中等特点,因此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包括防火、防盗、防爆、防辐射等。高校实验室安全事故主要分为如下。

1.火灾事故。造成这类事故的主要原因有:忘记关电源,致使设备或用电器具通电时间过长,温度过高,引起着火;操作不慎或使用不当,使火源接触易燃物质,引起着火;供电线路老化,超负荷运行,导致线路发热,引起着火;乱扔烟头,引起着火等。这类事故的发生具有普遍性,任何实验室都可能发生。

2.设备损坏事故。造成事故的主要原因是:由于线路故障或雷击造成突然停电,致使被加热的介质不能按要求恢复原来状态造成设备损坏;高速运动的设备因不慎操作而发生碰撞或挤压,导致设备受损。这类事故多发生在用电的各个实验室。

3.设备或技术被盗事故。造成这些事故发生的主要原因是:实验室人员流动大,设备和技术管理难度大,实验室人员安全意识薄弱,让犯罪分子有机可乘。这类事故是实验室安全常发事件,不仅造成了财产损失,影响了实验室的正常运转,甚至有可能造成核心技术的外泄。

二、高校实验室安全现状与应对策略

1.建立、健全实验室安全管理制度。明确安全职责。长期以来,国内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体制不顺,管理机构参差不齐,职责不统一,职能交叉、多头管理的现象还比较突出,安全责任不明,安全制度不完善,安全检查不力等管理体制和机制上的问题还大量存在。多数高校实验室现行的安全管理职能部门是保卫处,一方面,由于学校保卫部门缺少专业技术人员,很难实现实验室安全的专业管理;另一方面,由于保卫部门和实验室管理部门之间职责划分不够明确或者由于部门之间的沟通协调不足,导致高校实验室的安全管理往往成了校园安全管理的薄弱环节。另外,由于高校的扩招,实验室紧张甚至超负荷运转的情况非常突出,致使实验室的安全管理制度没有落到实处,现有制度执行不力或缺乏检查督促。实验室安全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应建立健全实验室安全管理制度和规范的校园安全行政管理制度;设立专门的管理部门,建成分级负责、考核科学,制约有力、完善的安全责任体系,明确各自的职责,合理分工,合力共抓落实,抓监督,将实验室安全纳入规范化、制度化管理的良性轨道,确保实验室安全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2.加强安全教育,提高安全意识及防范技能。安全观念不强、安全意识淡薄、安全技术水平低下、安全知识欠缺、安全素质教育与培训的缺乏是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面临的一个普遍问题。“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我们应有防患于未然的安全意识。大力加强安全教育,倡导安全文化,通过开设通识选修课,构建网上安全知识普及教育信息系统,真正把安全教育作为一种常态教育,纳入大学生始业教育和教职员工岗前培训的内容;强化实验室安全管理,提升实验室管理水平生员工的安全防范意识与技能。

3.注重实验室安全环境文化氛围建设。从提高全员安全文化素质人手,通过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开展一些重视情感融入和亲和力,变强制灌输为潜移默化,化枯燥无味为趣味横生的安全活动,着力营造“关爱生命,关注安全”的文化氛围,是提高师生员工安全意识,增强安全观念的有效途径。良好的校园安全文化可以让师生在日常生活、工作、学习中接受安全教育和熏陶,营造实验室安全与环境文化氛围是校园安全文化建设的重要手段和措施之一。通过编写印发实验室安全技能手册、宣传单、安全广告、宣传画以及开展实验室安全讲座等,从观念、道德、情感和品行等方面影响师生员工,帮助他们树立安全责任感和安全价值观,提高他们的安全素养,加强他们的安全责任心和使命感,使其自觉满足学校对安全健康的要求。

三、我校实验室安全管理探索与实践

1.规范基础设施建设.杜绝实验室安全隐患。实验室基础条件是保障实验室安全的首要条件。我校高度重视实验室安全问题,从源头抓起,把安全建设标准纳入实验室基础设施规划与建设中,加大实验室安全设施投入力度,在实验室新建、扩建过程中,以保证安全为前提,按专业实验室的特点,充分考虑实验室的设计、建设、仪器设备的购置和安放及实验室水、电、气等管线设施的规范、完善问题。

2.建章立制。完善安全管理网络。制度完善健全、科学合理、切实可行,实验室的安全建设才能有法可依,有章可循。针对实验室安全发展的新形势,根据实际情况组织专家和管理人员修订相关的实验室安全制度。制订了操作性强的实施细则和配套制度,建立了环境设施规范使用、安全检查防护维修制度。我校还实施实验室安全工作责任追究制,职责分明,责任到人。实验室安全是一个由多方面工作构成的整体,需要有相应的管理机构和管理模式来进行归口管理。设备与实验室管理具体由实验员负责实验室安全的日常管理。保卫处负责实验室消防等公共安全。

3.转变安全管理模式。加强安全教育。招生规模的扩大、素质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实验室开放力度的加大,在新形势下,实验室安全工作迫切需要我们积极转变安全管理模式,倡导安全服务,把工作重点放在预防上,加大实验室安全管理的广度和深度,利用信息化、科学技术和文化手段,变事后型为预防型的管理,要从传统的行政手段、常规的监督检查,发展到现代的法治手段、科学手段和文化手段,要从基本的标准化、规范化管理,发展到以人为本,利用科学技巧与方法的管理。

“安全第一,预防为主”是千百年来无数血的事实形成的教训,预防工作,教育为先。我校十分重视实验室安全教育,将安全教育纳入新生的始业教育,启动实验室安全培训准人制,并将培训及其考试制度化,与学生签订安全责任协议书,作为学生进入实验室的先决条件。学生只有经过安全教育培训才能进入实验室。为了充分发挥领导的示范效应和权威效应,教育对象范围从师生、基层领导扩展至学校决策层领导,以加强领导对安全工作的重视。各院系根据专业特点对进入实验室实验的学生进行专业安全知识培训,将实验室安全知识和技能纳入实验考核的范围,并给以学分承认,切实提高师生员工的安全意识和重视。

四、结束语

伴随我国高校的快速发展和与国际接轨,必须强化实验室安全管理,提升实验室管理水平。实验室安全工作将逐步向职业、安全、健康这个更加广阔的领域拓展,我们必须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积极探索实验室安全建设新路子,开创实验室安全建设新局面,打造绿色平安校园,维持高校的可持续性发展。

上一篇:新时期独立学院辅导员的角色定位与反思 下一篇:心中的玫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