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庄子》巴尔福英译本中“自然”的翻译

时间:2022-09-21 04:11:52

浅析《庄子》巴尔福英译本中“自然”的翻译

摘 要:《庄子》是中国哲学史上的丰碑,其中,“自然”体现了深邃的哲理,对后世影响深远。本文拟对《庄子》巴尔福英译本及该译本中“自然”的翻译进行概述评析,望对《庄子》的传播有所裨益。

关键词:《庄子》;巴尔福英译本;自然

一、《庄子》中的“自然”

《庄子》堪称中国哲学史上的丰碑,蕴含了丰富深邃的哲学范畴,如“道”、“天”、“自然”等。“自然”的哲学思想对后继哲学、文学、美学等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载,“庄子散道德,放论,要亦归之自然。”(张松辉200:309)。罗思美(1998)亦总结,“庄子篇篇皆以自然为宗”。“自然”在《庄子》中地位非比寻常,其主要指事物和人的本性和真性未受到后天的影响或雕琢,因此人类活动应该顺应常理以至无为的境界。天自高、地自厚、日月自明、牛马四足皆由于事物的本真,“水之于汋”是因“无为”,用槔浇灌是有机心,虽槔“数如泆汤”,却违背了事物的自然之理。其次,《庄子》中的“自然”更是一种逍遥自在、游心于淡而顺物自然的处世态度,逍遥渗透全文。为鲲处北冥,为鹏而徙于南冥,樗大移于“广莫之野”,人心游于“无何有之乡”,一切都顺其自然,天下皆治也。

二、《庄子》巴尔福英译本

巴尔福英译本(The Divine Classic of Nan-Hua, Being the Works of Chuang Tsze)是《庄子》在英语世界的第一个全译本,于1881年在上海和伦敦出版,第一次全面系统地将《庄子》介绍给外国读者。

该译本逾四百页,由一篇补说(EXCURSUS)、一篇注(NOTE)以及译文正文组成。补说长达23页,主要概述儒家和道家思想的不同之处。巴尔福首先介绍儒家和道家产生的时代背景,战乱连连,民不聊生。然后总结并比较孔子、孟子、老子、庄子的思想。巴尔福将道家比喻为“自然主义哲学家”(Naturalistic philosophers),而将儒家喻为“中国的苏格拉底学派”(the Socratic school of China)。(Balfour1881:xiv)他认为儒家和道家是对手(rival),其思想截然不同(radical difference)。(Balfour1881:xx)在补说的最后,巴尔福指出道教在庄子时期开始衰退而佛教兴起。人们对宗教崇拜的转向促使他发出疑问,即另一种外来信仰能否成功替代中国现有的信仰呢?这个疑问他认为只有时间才能回答。但是他确定在中国这片蓝天下,肯定有无限的智慧和知识。

巴尔福在注中主要是对《庄子》中的关键字(道、真、天、德)、关键词(无为、造化、真人、德)进行分析,并阐明他的理解及其译文。例如,根据不同的语境,巴尔福将“道”分别译为Nature、Way、Reason、Doctrine。(Balfour1881:xxxv)译文正文共6卷,其中,内篇前3篇为一卷,后4篇为一卷,外篇前7篇为一卷,后8篇为一卷,杂篇前4篇为一卷,后7篇为一卷。在译文中,巴尔福为了让读者更透彻地理解原文及译文,在文中加了很多注释。

翟理斯曾在《中国评论》(The China Review)(1882)上对该译本进行强烈抨击,指出译本中的误译与不足,并提出参考译文。理雅各在其《庄子》译本序言(1891:xix)中曾评论巴尔福翻译中国最难的典籍之一《庄子》是个非常 “大胆”(bold)的举动。但到目前为止,对《庄子》巴尔福译本的研究还比较缺乏。汪榕培(1997)在《比较与翻译》中提及“这一译本已绝版,笔者尚未见到,不敢妄评”,可能由于译本资源问题,学者未能对该译本进行深入而透彻的研究。

三、解析译本中“自然”的翻译

在《庄子》中,“自然”一共出现七次。除了《秋水》篇的“自然”表达“自认为如此”之外,其余6处皆表达顺应事物本性发展的意思。巴尔福在翻译时,多采用意译的翻译策略,并结合增译的翻译技巧,竭力再现原汁原味的“自然”。下面举三例进行分析。

例1

原文:庄子曰:“是非吾所谓情也。吾所谓无情者,言人之不以好恶内伤其身,常因自然而不益生也。(曹础基2008:46)

译文: “I did not say anything about such feelings as you refer to,” answered Chuang Tsze. “The freedom from passions of which I speak is that which prevents a man from allowing his desires and his aversions to inflict internal injury upon his body; and these predilections being always natural to him, he abstains from doing anything to increase artificially what was born in him.” (Balfour1881:67)

此处的“自然”指“道、天所赋予的自然形貌和德性”。(方勇2010:92)译者将“自然”译为being natural,即自然的,表达一种自然的状态,贴近原文含义,并且,译文中these predilections指代前面译文中的his desires and his aversions(他的好与恶),使得译文连贯通顺。

例2

原文:吾又奏之以无怠之声,调之以自然之命。(曹础基2008:105)

译文:Again, I played, without any carelessness, yet blending the notes naturally, according to the principle of Heaven; …(Balfour1881: 174)

上一篇:体态语,让英语课堂焕发生机 下一篇:夯实听语训练 提高课堂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