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溜、注、入”本意及应用探讨

时间:2022-09-21 03:51:11

“根、溜、注、入”本意及应用探讨

文章编号:0255-2930(2008)06-0456-02

中图分类号:R 221

文献标志码:A

[摘 要] 探讨《灵枢・根结》中“根、溜、注、入”的本意及临床运用。以《黄帝内经》等经典文献为依据,结合历代注家见解,深入分析探讨。结果表明“根、溜、注、入”各穴有两方面的特点:与古代文献记载的脉口――诊脉部位相近;与血络关系密切。说明 “根、溜、注、入”可用于诊脉,并可运用泻法包括放血的方法治疗经络实证。

[关键词] 注释;穴位研究;根结;阳经

Study on original meaning and application of "Gen,Liu,Zhu,Ru"

LIU Dong-ming,GU Shi-zhe (College of Acupuncture,Beijing University of CM,Beijing 100029,China)

ABSTRACT:to probe into the original meaning and clinical application of "Gen,Liu,Zhu,Ru" in Miraculous Pi-vot ・ Genjie,based on Huangdi′s Internal Classic and other opinions of annotation experts of successive dynasties,deeply analyze and study.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two characteristics of "Gen,Liu,Zhu,Ru": similar to Maikou (the position to feel pulse in ancient Chinese medical classics);closely related to blood collaterals.It is suggested that "Gen,Liu,Zhu,Ru" can be used to diagnose disorder of meridians,and to treat the excess syndrome of meridians and collaterals with reducing method,including bleeding method.

KEY WORDS:Annotations;Research on Acupoints;Genjie;Yang Meridians

《灵枢・根结》在足三阳三阴根结之后详细列述了手足六阳经的“根、溜、注、入”等穴,这些穴有规律地分别排列在肘膝以下和颈部,共30个腧穴。《灵枢・本输》中虽然也出现了“溜”“注”“入”等字样,但实际内容是指“所出为井,所溜为荥,所注为输,所行为经,所入为合”的五输穴。 “根、溜、注、入” 与五输穴在具体穴位上有某些相同之处,但其含义却并不相同。杨上善在《太素》“经脉根结”中对“根、溜、注、入”解释说:“今此手足六阳,从根至入,流注上行,与《本输》及《明堂流注》有所不同。”本篇主要讨论《灵枢・根结》中出现的“根、溜、注、入”。

1 “根、溜、注、入”的概念和内容

“根、溜、注、入”是指手足六阳经在肘膝以下和颈部分别排列的4类腧穴,按照从指趾端至肘膝和颈部的方向依次排列。其具体内容是:“足太阳根于至阴,溜于京骨,注于昆仑,入于天柱、飞扬也;足少阳根于窍阴,溜于丘墟,注于阳辅,入于天容、光明也;足阳明根于厉兑,溜于冲阳,注于下陵,入于人迎、丰隆也;手太阳根于少泽,溜于阳谷,注于少海,入于天窗、支正也;手少阳根于关冲,溜于阳池,注于支沟,入于天牖、外关也;手阳明根于商阳,溜于合谷,注于阳溪,入于扶突、偏历也。此所谓十二经者,盛络皆当取之。”

2 “根、溜、注、入”的意义

对于 “根、溜、注、入”的理解,马莳注:“此言手足六阳之经,皆自井而入于络也。”杨上善注:“六阳之脉皆从手足指(趾)端为根,上络行至其别走大络称入。入有二处,一入大络,一道上行至头入诸天柱,唯手足阳明至颈于前人迎扶突。”其中都提到“根、溜、注、入”最终与“络”相关。《灵枢・ 脉度》:“经脉为里,支而横者为络。”“络”是指与经脉相对而言的络脉。以下就从“根、溜、注、入”各类腧穴分别进行探讨。

“根”,皆为井穴,位于指趾末端。《灵枢・九针十二原》:“经脉十二,络脉十五,凡二十七气以上下。所出为井……”张志聪说:“此言用针者当知脏腑经脉之血气生始出入。”马莳说:“其始所出之穴,名为井穴,如水之所出,从山下之井始也。”张介宾说:“脉气由此而出,如井泉之发,其气正深也。”可见,井穴是经络气血所出之处,气血如井泉般源源不断从此发出,流注经络。

“溜”,5个原穴,1个经穴,位于腕踝关节。阳经以“所过为原”,原穴是原气经过和留止的部位,可反映经脉气血的变化。元代窦桂芳《针灸杂说》一书中以十二原穴为十二经“动脉所出”;明中期何柬《难经本义补遗》载“十二经动脉”下也一一列出原穴。“动脉”即脉动处,或者说“诊脉处”,可见通过原穴可以诊察脉气的变化,并进行治疗。如《洁古云岐针法》中“经络取原法”所说:“本经原穴者,无经络逆从,子母补泻。凡刺原穴,诊见动作来,应手而纳针……此拔原之法。”

“注”,4个经穴,2个合穴,位于近腕踝、肘膝处。张介宾说:“脉气大行,经营于此,其正盛也。”经穴为经脉气血正盛之处。王冰注《素问・针解》:“足三里:正在膝下三寸……极重按之,则足跗上动脉止矣。”《千金要方》卷十八将“阳溪”作为手阳明的“经脉穴”(早期文献中与经脉名同名的腧穴),也就是手阳明的诊脉处。王冰注《素问・气穴论》:“昆仑在足外踝后跟骨上陷者中,细脉动应手……”《针灸甲乙经》卷三:“少海,水也……动脉应手……”可见大部分“注”穴也与脉动有关。

“入”,上“入”穴位于颈部。《灵枢・本输》:“次任脉侧之动脉,足阳明也,名曰人迎,二。次脉手阳明也,名曰扶突,三。次脉手太阳也,名曰天窗,四。次脉足少阳也,名曰天容,五。次脉手少阳也,名曰天牖,六。次脉足太阳也,名曰天柱,七。” 其中天容穴在现在通行的针灸书籍中都归属于手太阳小肠经,但在《内经》中原属于足少阳经[1]。《灵枢・寒热病》:“颈侧之动脉人迎。人迎,足阳明也,在婴筋之前。婴筋之后,手阳明也,名曰扶突;次脉,足少阳脉也,名曰天牖;次脉足太阳也,名曰天柱。”这些穴位的名称大部分都有“天”字,一方面因为其所在为人体上部,而另一方面更为重要的可能是作为三部脉诊法的“天”部[2]219。

下“入”穴为络穴,为络脉所出之处。《灵枢・经脉》:“黄帝曰:经脉者,常不可见也,其虚实也,以气口知之。脉之见者,皆络脉也。”“凡此十五络者,实则必见,虚则必下,视之不见,求之上下,人经不同。”杨上善说:“经脉不见,若候其虚实,当诊寸口可知之也。络脉横居,五色可见,即目观之,以知虚实也。”既然是可见的,那么络脉也可作诊察虚实之用。《灵枢・ 经脉》以饮酒者为例,认为“卫气先行皮肤,先充络脉,络脉先盛,故卫气已平,营气乃满,而经脉大盛”,也说明络脉与经脉息息相关,络脉的盛衰也直接反映经脉盛衰。

从以上对各类腧穴的分析,可以看出“根、溜、注、入”各穴有两方面的特点:①分布的部位集中在腕踝关节附近及颈部,与古代文献记载的脉口――诊脉部位相近;②“根”于经络血气始发之井穴,“入”于络脉,与血络关系密切。

3 “根、溜、注、入”的临床运用

3.1 诊脉

早期古代医家诊脉包括两个方面:其一,诊体表搏动之脉――脉口(气口)以诊气;其二,诊浅表络脉(特别是粗显之脉)以诊血。《灵枢・经脉》:“黄帝曰:经脉者,常不可见也,其虚实也,以气口知之。脉之见者,皆络脉也。” “气口”或“脉口”现在都被特指为手腕桡侧寸口脉。而在汉代以前早期文献中“脉口”泛指用于诊脉处,特别是指诊脉之“动气”的脉动处[2]243。如前文所述,“溜”穴、颈部“入”穴、部分“注”穴与文献记载的脉口部位或相同或邻近,可诊察脉动的异常,从而发现脉气的变化以诊气。从“根”穴到下“入”穴,为自井入络的过程,诸穴有规律地分布在指趾端、腕踝、肘膝等部位,结合《灵枢・经脉》所说:“诸络脉皆不能经大节之间,必行绝道而出,入复合于皮中,其会皆见于外。”这些部位也能通过浅表络脉的变化来反映络脉异常以诊血。

由此可见,通过对六阳经“根、溜、注、入”各穴的诊察,在肘膝以下和颈部两个上下对应的部位,从诊察脉气变化和血络变化两方面来诊断经络气血之虚实,同时确定治疗点。正如《灵枢・九针十二原》所说:“凡将用针,必先诊脉,视气之剧易,乃可以治也。”

3.2 治疗

《灵枢・刺节真邪》:“用针者,必先察其经络之实虚,切而循之,按而弹之,视其应动者,乃后取之而下之。”所谓“应动”,即通过“切”“循”“按”“弹”等方法发现脉动处或络脉变化处,然后取之进行治疗。“根、溜、注、入”等穴既是诊脉点,同时也成为治疗点。那么“根、溜、注、入”是用来治疗哪种类型的病症呢?这个问题的回答需要我们思考为什么《灵枢・根结》篇中只有六阳经的“根、溜、注、入”。六阳经属于六腑,六腑以通为用,实而不满,满而不实,六腑之病多实,故阳经多实证。正如《灵枢・根结》对“根、溜、注、入”的临床运用指出:“此所谓十二经者,盛络皆当取之。”张介宾注:“此下言手足三阳之盛络,凡治病者所当取之。”

以上可说明“根、溜、注、入”主要用于治疗经络实证。《灵枢・寒热病》中记载运用颈部各“入”穴治疗各阳经实证:“厥痹者,厥气上及腹。取阴阳之络,视主病也,泻阳补阴经也……阳迎头痛,胸满不得息,取之人迎……暴聋气蒙,耳目不明,取天牖。暴挛痫眩,足不任身,取天柱。”

3.3 刺法

主要运用泻法,包括放血方法。《针灸甲乙经》说:“络盛者,当取之。”《灵枢・刺节真邪》:“一经上实下虚而不通者,此必有横络盛加于大经,令之不通,视而泻之,此所谓解结也。”杨上善说:“大经随身上下,故为纵也。络脉傍引,故为横也。正经上实下虚者,必是横络受邪盛加大经以为病者,必视泻之,故为解结也。”《针灸甲乙经》卷七在“视而泻之”之后另加有“通而决之”四字 。这些注解一方面说明无论“盛络”或者“络盛”,其含义为“横络受邪盛”而导致“大经不通”;另一方面也指出如何“取之”,方法为“泻之”或“决之”,即运用泻法包括放血的方法。 《灵枢・寒热病》:“暴气,取扶突与舌本,出血。” 《灵枢・五邪》:“阴痹者,按之而不得……取之涌泉、昆仑,视有血者尽取之。” 《素问・缪刺论》的缪刺法及现代临床对“根”穴的运用,多以泻实,常用点刺放血的方法。

综上所述,“根、溜、注、入”是在强调人体上下对应关系的基础上,进一步将诊脉与治疗相结合的分类腧穴,反映出临证“上守机”的用意。现代针灸临床以脏腑辨证为主导,似已忽略了经络理论的产生与脉诊实践的密切关系,也就难以在临床全面发挥出经脉和相应腧穴的治疗作用。笔者有感于此,作此文与同道探讨。

参考文献:

1 李鼎.针灸学释难[M].上海: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2006:147-148.

2 黄龙祥.中国针灸学术史大纲[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

(收稿日期:2007-11-15,马兰萍发稿)

上一篇:针刺臀中肌髂骨处附着点治疗干性坐骨神经痛212... 下一篇:透刺治疗流涎症32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