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美丽的女主播

时间:2022-09-21 03:49:48

走近美丽的女主播

“刘凝的样子,看上去是安静的,但从她的文字中可以感觉到她的善感。她的心、她的眼睛恐怕是不安静的吧?她的笔能自如流畅地表达出自己的所思所想,那笔端流露出的一点小资,也挺可爱的。”

在刚刚付梓出版的《美丽女主播――刘凝访谈录》的序言中,敬一丹对作者刘凝作如是评介。国家电视台CCTV这位著名媒体人在此保持了她一贯的敏锐和公允,可以准确地洞见并判断一位同行的内里。当然,这还不是完整意义上的刘凝。那么,刘凝是谁――

“作为一个访谈类节目的主持人,刘凝给人们的印象素来就是知性、安静。”

“上海电视圈里难得的素静女子啊。人如般淡雅,而且最令人称道的是没有绯闻。”

“刘凝沉静、温文,她可以懂得你,她真的在听你说话。不像那些年轻的主持人,一说话就觉得很聒噪,只想表现自己,张牙舞爪……”

当刘凝在观众那里赢得了这绝佳的口碑,也不妨认为以故乡为荣耀的刘凝也荣耀了故乡。“我出生在山东泰安。这是一个有着一座大山的小城。泰山关照着我的生命和生命的意义――无论我在何处。所以更多的时候,我知道我在哪里,是因为我知道我在这里。” 刘凝会在她所在的那座国际化大都市里时常提起“小城”以及那里的“大山”。

以“说新闻”而成名

“认识你自己。这不仅是哲学家的苦恼,平凡人亦如此。 认识自己是一件很难的事情,而向别人表白自己就更难了。” 泰山女儿刘凝向别人介绍自己的时候说,“是山风吹着我长大的。因此眷恋山的豪迈和豁达。没想到是今生会与南方结缘。读书、工作都在婉约清秀的江南。只是在闲暇时少不了对家人的思念和牵挂。”

“山莫大于泰山,史亦莫古于泰山。”泰山以“五岳独尊,雄镇天下”而称誉古今,作为华夏民族精神与气质象征,正如天阶坊楹联所题“人间灵应无双境,天下巍峨第一山”。无怪乎刘凝一提起家乡的大山便能激发出自己平时少有的自豪感。

无从说清泰山的奇邃而厚重的文化底蕴究竟能给刘凝带来多少裨益,但可以肯定的是她由此汲取了母乳般的营养,尔后历经江南群贤荟萃之地的砺练,才有了今日作为电视主播的从容与自信。

对于目前所从事的职业,应该说是儿时刘凝的梦想,曾是那般虚无缥缈而且遥不可及,她说:“小时候我是个电视迷,不想长大了居然做起了‘主持人’的行当。这并不是我的理想,而是理想中的梦想。梦想成真或许只需机会、只需瞬间,然而让梦想一路走好,却是一个漫长的里程。想想看,你我或许都在追梦的行程中。”

恰恰就有那么一个机会,刘凝凭借个人实力从故乡电视台跨进了“梦想的门槛”。在今天看来,对于创建历史不长的那家地方电视台,年轻的刘凝可谓元老级的精英。故乡人如我,在多年以后仍然在脑海里印刻着那时刘凝播音的清纯形象。

为了“让梦想一路走好”,刘凝后来离开故乡下江南,求学于浙江广播学院;这就是她自己所说的“与南方结缘”的开始。学院地处杭州的郊区,是一个在杭州地图上难以找寻到的地方,而刘凝对那段时光始终抱以感恩的心境,她自述:“我却在学校的图书馆里清楚无比地看到了自己的无知,也在四季花开的校园里捡拾到了至今还未凋落的友情。西湖之晴日之微雨,是我心底的旷野。”

1995年于浙江广播学院毕业后,刘凝很快成为江浙一带极具知名度的新闻女主播。

原本学习电视编导专业的刘凝,因偶尔参加一次主持人大赛发挥出众而改变发展路线。“我有一位女友,很想当主持人,也经常参加各种比赛。有次她拉着我去参加山东儿童主持人大赛,结果朋友落选,我却被选中了。”这在刘凝来说,是一段不乏戏剧性的经历。

刘凝在江苏卫视主播《晚间报道》,以“说新闻”而获得盛誉。而其时,那种“说新闻”的方式除了凤凰卫视的《凤凰早班车》类似之外,在国内尚不多见。因风格独特,刘凝把江苏卫视台的这档栏目做成了一个家喻户晓的品牌,影响甚广。及至日后,刘凝到上海工作,来自各地的嘉宾或同仁见了她就说,“哟,刘凝,你和江苏台的那个《说新闻》的主持人长得好像哦。”

一位网名叫做“路过蜻蜓”的年轻人在其博客中有这样一些“记忆的片断”:“今天想到的就是初三的时候,要是妈妈上晚班的话,那我就能看电视了……那时江苏卫视有个《晚间播报》,很好的一个节目,什么样的新闻都有,是说新闻的样式……刘凝的声音出奇的悦耳,她的笑容温柔、妩媚、知性、恬淡、清雅,种种特质集于一身,使她在五光十色的荧屏上独树一帜。”

南京是刘凝生活、工作了近4年的地方。“去鸡鸣寺看城墙,到夫子庙买金鱼,登紫金山望秋日……有我熟悉的,更有我陌生的和陌生着我的地方。”可见刘凝是怎样地喜欢这座古老的城市。但为了自己的“行程”,她还是选择离开了。

毕竟刘凝为江苏卫视台打造了品牌栏目,当台领导得知她准备离开的决定自然非常遗憾。为了挽留刘凝,江苏卫视台决定启用“特殊的人才政策”,奖励两室两厅住房,年薪十几万元,等等。这在几年前,这也算是一份不错的待遇。对于这份诚意,刘凝十分感动,她说:“不可能对物质不动心,尤其是我这样一个外来打工者,住着租来的房,拿着不高的薪水,我当然很需要这些。”刘凝去意已决。

我想那时的刘凝会颇有些惆怅,不然不会在离开南京的那天打的去火车站的时候,特别让司机先取道中山陵,“离开江苏卫视,便断了宁城的满墙绿色。好在还有留守的朋友为我传递着那里的消息。”

刘凝的下一个驿站便是上海。在刘凝决定来上海之前,曾经放掉两次来上海的机会,可是最终还是来了。关乎此,刘凝有一个极富有文采的说法:“上海,是我躲也没能躲开的情人。我知道我给了他什么,但不明了他到底会给我什么。”

2000年上海新闻综合频道网上招主持人,干练的考官改变了刘凝对上海女人的印象。这位考官就是后来的上海电视台生活时尚频道总监蒋为民。一年后恰恰是蒋为民把刘凝推上每周五晚的访谈节目――《风流人物》,她认为“刘凝沉稳的性情,良好的文学功底,特殊的亲和力是这个节目的不二人选”。果然,刘凝来试录了几期节目后反响不错,她自己也喜欢上这个能充分发挥自己长处、当时又具有特别新意的节目。

靠独特风格扎根上海

上海给了刘凝一个崭新的舞台,而刘凝给了上海观众一个崭新的主持风格。“这个主持人怎么这样斯文?”看惯了大多数时尚娱乐主持的风风火火,人们忽然随着刘凝的从从容容而安静下来。刘凝的节目“没有悲恸的热泪,没有咄咄逼人的追问,没有如在刀锋边缘行走的过于敏感的话题。当节目在平静中进行时,关注它同样需要平静的心态”。

曾有记者问到刘凝:“国内有不少访谈节目各有各的风格,朱军的煽情、王志的尖锐、陈鲁豫的知性,你的风格是什么?”刘凝的观点是,一个主持人的风格更多是由观众来评判的。“在我来说,我主持的节目只是向别人表达一个真实的嘉宾,一个真实的刘凝。也许我的最大风格是利用细节。” 这也正如敬一丹所述“她总是静静地,淡淡地运用着细节的力量。”

关于运用细节,刘凝讲过这样一个故事:“去年,陈佩斯做节目时,正跟中央台闹僵了,对所有采访采取冷淡的态度。编导对我说,要是不行,这个采访就拉倒吧。说实话,我当初也是抱着‘拉倒’的态度进行采访的,可我在看资料时,发现个小细节:陈佩斯特别喜欢明清家具。正好那次我们采访所在的宾馆也有一套老家具,采访前我就开始和他套近乎。‘陈老师,这真是老家具啊?’陈佩斯仔细看了一下,告诉我这家具是仿明清的,桌子面板是红木的,边上却不是……他越说越开心,告诉我如何鉴别明家具的方法,我和他的距离一下子就拉近了,所以采访也比较成功。很少吐露个人经历的陈佩斯讲述了自己从插队的情形,在八一厂中曾经黯淡的时光以及自己和父亲陈强的关系。”

对于嘉宾不太愿意回答的问题,刘凝会采取“绕弯子”的问话方式,“去年采访郑中基,正是他被曝开快车带着匿名男友外出旅游。我从他的车速、开车技巧开始问起,当然,我更感兴趣的是副驾驶的人是谁。绕了半天,郑中基脱口而出‘那是谁谁谁’。当然,至于嘉宾的一些伤处,我不会去深挖,名人也是人,他有属于自己的隐私和伤痛。如果观众希望在我的节目里看到八卦和伤痕,对不起,我提供不了。我想,我们除了迎合观众外,还应该提高观众鉴赏的素养。”

刘凝说:“我不认为主持人会赚取嘉宾的眼泪是成功,如不能为他抚平这份痛,我就是残忍的,我的节目就是有缺陷的。尽管它会有收视率,尽管它会有领导表扬。”

就这样,3年来刘凝以自己的方式与大约500位嘉宾畅谈人生。我个人认为,运用细节是一种风格,但更是一种工作方法,而刘凝的“温柔”何尝不是一种风格呢?

刘凝的温柔是公认的。我从网络上浏览到一篇短文,题为《刘凝・水》(“秋名的布拉格[BLOG]”),作者写道:“很偶然,看到时尚频道的节目预告,推出了一档新栏目――《风流人物》……是她,只是很端庄地坐在那里,只是很柔和地提问。但是却有种无以名状的磁性,她的言语中渗透着对往事的探究,对嘉宾的尊重和真诚的好奇。嘉宾很愿意与她分享,过去,现在,将来。与她的聊天是种享受……她,向我们阐释了,什么叫温柔。她,让我看到了女性的新定义。我记住了,她叫刘凝,好美的名字。”

此间更有报章评论说:“镜头前的刘凝从容温柔,生活中的刘凝依然如此。刘凝本色低调却成功主持的《风流人物》,给了我们一个记住她的理由――温柔是一种力量!”

新的选择新的挑战

很多观众是从《风流人物》开始关注刘凝的,至于后来选择《往事》,刘凝解释说:“这跟我的个人偏好有关,我比较喜欢新闻和人物访谈类节目,可以让我保持好奇心,新闻永远不会让我觉得乏味,而人物访谈可以让我真实地表达自己。《风流人物》在年初改版后,由每周5次改成每周一次,节目的重心也从人物访谈变成了人物点评,我觉得自己无法为这个节目带来新的起色,所以打算离开。恰好这时《往事》(也是一档访谈节目)向我伸出了橄榄枝,7月1日我就正式来到了这里。”

“《风流人物》注重感性的讲述,而《往事》强调的是历史文化的厚重感,现在的我就像小学生一样,每天下班后就窝在家里看书、记笔记、整理资料,希望能更好地做好这档节目。”刘凝说,“当黄昏渐渐的隐去我便迎来了一天中最忙碌的时刻。一大摞的新闻资料等着我进一步的熟悉和记忆。在做这个节目之前我对时事政治并不感兴趣,可是现在每天阅读各种报刊杂志,上网浏览国内信息,已成为习惯,但依旧算不上爱好。”

“每晚8点,我们听记忆说话。”这是《往事》栏目的诉求点,目前它得到了越来越高的收视率。据栏目组工作人员透露,就在不久前,“知青系列播出两期节目后,观众反响非常热烈,周五节目播出当晚就有8名观众打来电话,交流感受,提供素材。”观众汤林在近日给栏目的电子邮件写道:“每晚的《往事》栏目,内容极为可贵,勾起我对过去时光的美好回忆”。另外,他还积极为栏目提供了拍摄线索。

参与节目的嘉宾徐莲珍近日来信,对主持人刘凝和编导冯颖杰的敬业精神大为赞扬,感谢“《往事》栏目道出了我们这代人的风雨人生和历史变迁”。

刘凝对人生、对事业充满了感激和热爱,“当节目开始时,我相信我们也开始了平等的交流和共同的关注。天灾人祸,战争阴谋,世界很小,却经常受伤。我们凝视伤口,也感受世界的温情和精彩。某种意义上讲,关注世界才能关爱自己、关照他人、体味人生。节目结束时,向你道声晚安,也向喧嚣的一天的世界道声晚安,并祈祷明天的世界安宁而祥和。”

深度更是一种力量

今年早些时候,我从青岛“书城”无意中发现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的一本书《风流人物――名人志》,封面人物在我眼前豁然一亮,那便是刘凝。那书也便是上海电视台品牌节目《风流人物》的名人采访录精选。其中包括刘凝对刘若英、王安忆、席慕蓉、张惠妹、田亮等35位名人的采访实录,每篇采访录后,都有一篇独到见解的“刘凝手记”。

而刘凝是谦和的,并不曾以《风流人物――名人志》作为自己的著作,“现在的《美丽女主播》是自己的第一本书,我也不太喜欢把它称为一本书,情愿叫它是一些字。”事实上,出版社约稿,请刘凝写一本关于自己的书,刘凝谦称资历尚浅,转而瞄准了12位同行。由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这部著作中,刘凝引我们走近了沪上一批美丽的女主播们, “她们自然鲜明的形象、细腻丰富的人生感受,在刘凝若有若无的引导下展示出来。”

沪上一位资深编导认为,作为主持人,腹中空空自然不要张扬,而“满腹经纶”也要少一些卖弄才好。观众以“知性、安静”来评价刘凝,确凿是难能可贵的;刘凝显然是属于有深度且不好张扬的女子,她的节目她的著作足以证实此一观点。

正缘于此,刘凝以其才华和独有的亲和力受到广大观众的青睐。当刘凝在签名售书时才发现,她的观众面竟然涵盖了所有的年龄段,17岁的学生至70岁的老翁,他们都有同样一句话,“我们天天看你的节目”,这使得刘凝大为感动。

如今作为纪实类栏目《往事》的主播,相对于“生活时尚”,无疑是需要更多的知识准备和思考深度,刘凝便有理由做到游刃有余的,如果说“温柔是一种力量”,又有谁会否认“深度,更是一种力量”?

上一篇:泥人 风筝 脸谱 内画壶 下一篇:让电影响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