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人 风筝 脸谱 内画壶

时间:2022-07-09 04:01:47

泥人 风筝 脸谱 内画壶

早期大阿福的造型,都是大耳朵的端正坐姿,面容带着佛门的慈悲和吉祥,他头上的牡丹花、胸前的长命锁、怀中的大青狮、脚上的朝靴分别代表了宝贵、长寿、避邪和少年登科等吉祥含意。

大阿福最早是作为神供在那里的,因为它是避邪。有个传说故事,年,它是白天吃太阳、晚上吃月亮的怪物,它在玩太阳和月亮,它把人搅乱了,人的生活就不安宁了。但是阿福又把年征服掉了,它就把它抱在手中,听阿福的话了。这样生活就安宁了,所以大家希望自己生活过得安宁。随着时代的变迁,现在又把阿福的形象变成小朋友的形象了,希望自己小孩子有神气。有种历史的演变过程在里面,慢慢演变到现在变成吉祥物。

几百年来,阿福那天真可爱,充满童趣的形象,一直深受中国老百姓的喜爱。随着时代的变迁,阿福的形象也不尽相同。但基本造型都是一个或一对胖娃娃。身穿五福袄,怀抱大青狮,显得文静中有威武,端庄中又带憨厚,从内容到形式都紧扣“福”字的主题。他那胖墩墩、笑眯眯的形象,随着艺人们赋予他的血肉和神韵,走进了千家万户,带给人们吉祥、如意和幸福。

还有一个关于泥人的神话传说。

一天,雨过天晴。到后山捡柴,一不小心滑倒在地,手上沾了很多泥巴。他站起来之后,撇了几个槲叶垫在石头上坐下。因为他整日想造人心切,便把手上沾的黄泥巴刮下来捏着玩。捏着,捏着,捏成了一个小泥人,他顺手放在一块石头上,随即挑着柴回草棚了。

几日后,上山摘槲叶,发现泥人已干。因刮大风,泥人身上落满了灰尘,他拿起来用嘴吹了一下,泥人就长得和一样高,他又吹了一口气,泥人会说话了;当他吹第三口气时,泥人伸伸胳膊,伸伸腿,会走路了。一看又惊又喜地说:“谁知道黄泥巴捏成人会说话,繁衍后代有指望了,真是天不绝人呀!”

从此,开始做泥人。他不分昼夜,废寝忘食地忙碌着。很快山顶摆满了男男女女的泥巴人。喜出望外地捏呀捏。一天,空中乌云滚滚,闪电雷鸣,眼看一场暴雨就要来临。一看急了,就向泥人一连吹了两口气,急然想起泥人还没晒干,就不再吹第三口气了,立即慌忙地往草棚搬。突然狂风大作,倾盆大雨盖地而来。雨点落到泥人身上,一点就是一个伤口,疼痛难忍,弄得泥人哭的哭,喊的喊。一时又抬不完,眼前泥人就要淋碎,遭到毁坏,也是急中生智,顺手砍倒一棵松树当扫帚就往棚里扫起来。等到把泥人扫完,他回到棚里一看,才知道慌忙中扫回的泥人少胳膊缺大腿,有的瞎,有的瘸。所以现在人身上的灰尘总是洗不净,世界上还有残缺不全的人。因为人都是泥巴捏的。捏泥人的故事流传古今。听人说爷至今还怨恨自己粗心呢。以后捏的泥人多了,就把他们分到南蛮、北胡、东夷、西域去谋生,继而又发展到全世界。

放风筝,是北京较为普遍的一种娱乐形式。放风筝在中国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了。

古代传说,风筝的发明者是楚汉相争的韩信。唐朝赵昕的《熄灯鹞文》中说垓下之战时,韩信制成风筝,叫张良坐风筝上天,高唱楚歌,楚歌传到楚营,动摇了项羽军心。宋朝的《事物纪原》中记载韩信曾利用风筝测量距离之事。在2000多年以前,中国早已使用丝绸、麻布、竹子等这些制作风筝的原料,风筝在此时出现应是可信的。韩信出于军事需要考虑而发明风筝也是可能的,至于说韩信叫张良坐风筝上天的可能与可信就由你来决断了。

风筝又称“纸鸢”,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春秋战国时期就有削木为鹊乘而放之的记载。古时风筝多为战争服务,成为一种有效的通讯联系工具,风筝作为一种民间娱乐工具,最早见于宋代画家苏汉臣的绘画作品中。到了明、清时期,每逢清明前后人们都要走出户外去放风筝。除了放飞,风筝作为观赏的民间工艺品则是清代以后的事,到现在,已有300多年。

风筝讲究扎、糊、绘、放“四技”。北京风筝品种很多,传说曹雪芹所著的《南鹞北鸢考工志》中就有40多种扎法,现存的一本《北平风筝谱》中收集了200余种北京风筝。在众多的北京风筝中,有一种性能最好,对全国影响最大,也最具代表性的风筝,那就是外形像一个“大”字形的“沙燕”,或称“扎雁儿”、“沙雁儿”等。

它的头是燕子头的平面变形,它的眉梢上挑,两眼有神,被赋予了人的感情,再加上那对剪刀尾巴,使人看上去就会想到燕子。它比真燕子更可爱,人们按照大家都喜欢的“大胖小子”,扎成了胖沙燕和雏燕;又按照亭亭玉立,苗条秀美的少女,扎成“瘦沙燕”。按照恩爱夫妻扎成“比翼燕”。人们在沙燕的膀窝、腰节和前胸、尾羽等处加上蝙蝠、桃子、牡丹等吉祥图案,以寓意着幸福,长寿和富贵等美好的愿望。这样,人们把一个原来是黑色的燕子,变成了五彩缤纷,生动活泼,充满了人的精神的燕子。它就是经过了这样一个由拟形到拟神,由拟神到拟人,又由拟人到超人的发展过程,而形成了现在的程式。在这个程式里面,可以千变万化,容纳极其广阔丰富的内涵,但又万变不离其宗,使人一看就知道是北京沙燕儿而不是别的什么。

老北京的风筝根据制作的工艺风俗,分为两大家:一家是“风筝哈”,一家是“风筝金”。金氏几代人在地安门大街的火神庙前摆风筝摊,哈氏几代在琉璃厂开风筝铺。一北一南,各有特色。老北京人玩风筝一般都认这两家,至今还流传着“南城的大沙燕,北城的黑锅底”的说法。所谓“黑锅底”,是用烧柴锅的锅底灰当颜料,做出的沙燕黑白分明,放飞以后效果极佳。

京剧是地地道道的中国国粹,因形成于北京而得名。

脸谱是京剧的一个重要特点。传统戏剧,尤其是京剧,演员用各种色彩在面部勾画成一定的图案,谓之“脸谱”,借以显示人物的性格特征或其他特点,让观众一看就知其为何人。脸谱起源于上古时期的宗教和舞蹈面具,今天许多中国地方戏中都保留了这种传统。

京剧和其他戏曲一样,十分讲究化装。运用整套的夸张手法,在脸上画出色彩鲜明的图案,此是京剧净角最突出的特点。依据剧中人物的品性、年龄、生理等特征,常见脸谱有三块瓦、六分脸、花绉脸、蝴蝶脸、和尚脸、无双脸、歪脸、喜鹊脸、剑眼、柳眉、寿字眉等构图。在人的脸上涂上某种颜色以象征这个人的性格和品质、角色和命运。简单地讲,红脸含有褒义,代表忠勇者;黑脸为中性,代表猛智者;蓝脸和绿脸也为中性,代表草莽英雄,如马武、窦尔顿等;黄脸连表此人内有心计而不外露,脸上带有一种“凝练之气”,如王僚、宇文成等;金脸和银脸是神秘,代表神妖。除颜色之外,脸谱的勾画形式也具有类似的象征意义。例如象征凶毒的粉脸,有满脸都白的粉脸,有只涂鼻梁眼窝的粉脸,面积的大小和部位的不同,标志着阴险狡诈的程度不同,一般说来,面积越大就越狠毒。总之,颜色代表性格,而不同的勾画法则表示性格的程度。

近代,戏剧化装艺术有了进一步发展,脸谱中又添上绿、赭、粉红、灰等颜色。金、银系施于神仙之脸,借表庄严,也用于文太师等角色;绿色施于鬼怪;赭色、粉红均施于老人,表示其血色稍衰,如严颜、花展芳等;灰色则纯用于年迈衰老的角色。

为了适应扮演特殊角色―神仙鬼怪,还设计出了许多更为新奇的脸谱来。凡不能以涂绘表现的,则代表该角色的一二典型事物画于脸上,如云神即画云朵,火神则画红脸火焰等等。如扮演各种妖魔鬼怪,大致可随意勾画,但不外乎取形于蝶翅、燕翼、兽面,而间以云光、火焰各形。赵匡胤因是皇帝,故绘龙额日角;包拯因能入阴曹,故额间绘一月形;钟馗死后恨福来迟,故于额间绘一蝙蝠形;窦尔敦能是虎头双钩,故于额间绘一钩形;周仓及钟馗均系碰死,故于额间绘一片血红色。总之,凡勾脸时,额间有一特别标志的,皆为有寓意的脸谱,但其中亦不无褒贬之意。

在中国工艺品中,有一种器物用材最广,它集我国的烧瓷、玛瑙、料器、玉石、水晶雕琢、金漆镶嵌、雕漆,景泰蓝、象牙、竹木雕刻、金属工艺、书法、绘画等各种工艺技术于一身,成为我国工艺美术的一个浓缩的结晶。

内画壶又称鼻烟壶,但作为鼻烟使用早已成为历史的过去。人们喜爱它,主要因其用料器或名贵的白玉、水晶、玛瑙、翡翠等制成。小扁平的壶,先用铁沙在瓶内摇磨,使内壁平滑呈乳白色,然后用竹签制成纤细白头画笔,伸进壶内将画稿临摹在内壁上,内容主要有历史人物、神话传说、仕女、书法、山水、花鸟等。由于造型美、画工精、图文艳,深为中外游客所喜爱。

内画工艺于清光绪十六年传入博山,其时,有画师毕荣九尤擅此艺,并广传弟子,为博山内画艺术之鼻祖。20世纪40年代博山内画的艺术一度中断。解放后,内画老艺人张文堂、薛京万重整旧业,使传统技艺得以继承。享誉于海内外成为收藏鉴赏家不惜重金搜求的珍宝。近年在国内历次评比展览中多次荣获金牌奖,百花奖,并在国际展览中多次获金牌铜牌奖。内画鼻烟壶概括地说,就是用自制的行笔,在口小如豆的方寸瓶内反手作画。作画时,画师须全神贯注,气沉丹田,发力于腕,行气于笔。将大画之精神融于方寸天地之间。内画极费目力,内画家工作半小时节稍事休息,每两小时便要闭目养神。为此,只有真正了解内画之难度的收藏家,才会特别珍惜这些艺术品。由于内画创作十分艰辛,100多年来,这门艺术仍为我国所独有。目前,我国从事外画的画家不计其数,然而从事此项工作并有一定水平的内画家,历史潮流百年来均不足100人。

上一篇:让生命如此绚丽 下一篇:走近美丽的女主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