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所乡村学校的巨变

时间:2022-09-21 03:47:37

一所乡村学校的巨变

淮安地处苏北,近年来我市教育后发之势强劲,城乡教育一体化进程逐步加快,农村教育的整体面貌正发生着深刻的变化。我就从一所乡村学校的发展变化说开去。

宁连路小学坐落于偏远的乡村,是一所完小,占地仅10余亩,教师24人,平均年龄50岁,学生200多人且流生现象严重,校舍为D级危房。淮安工业园区实验学校坐落于一个蓬勃发展的园区,是一所现代化的九年一贯制学校,总投资8000万元,占地200亩,办学条件一流,师资队伍精良,办学特色鲜明。这两所学校反差很大,可谓天壤之别,实则同为一所学校,前者为过去时,后者为现在进行时,启用近1年时间。不知道内情的同志不禁要发问:一所学校何以发生如此惊人的变化?

2010年下半年,工业园区领导找我商谈,如何破解园区教育发展瓶颈问题,用较短的时间改变落后的教育面貌。支持园区发展,作为教育局长义不容辞。我组织局分管领导、业务处室和有关学校,多次深入工业园区现场调研,多次与园区领导沟通协商,双方达成合作协议,争取市财政出资,由园区新建一所九年一贯制学校,为市教育局直属学校,加入淮阴师院第一附小教育集团。2011年初开始新校建设,我们迅速组建专门的工作班子,明确分工,确保实验学校高水准规划、高标准建设。

建成后的工业园区实验学校,在附小教育集团内运作,充分享有“四个共享”的优厚待遇,与龙头学校共享教育理念、教育资源、教育过程、教育成果,力求达成管理、师资、教学、文化等“四个深度融合”。在管理方面,实验学校启用后,市教育局为学校配备一支高素质的管理队伍;淮阴师院第一附小作为龙头学校,向实验学校输出先进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模式,帮助其建立健全管理制度,培训管理人员。在师资方面,两校共建名师工作室,加强人才梯队建设,开展教师互派和统一培训。在教学方面,两校共同开发校本课程、开展课题研究,定期开展教研组、备课组交流研讨活动,迅速提升实验学校的教育教学研究水平。在文化建设方面,实验学校学习借鉴龙头学校文化建设的成功经验,在继承的基础上再创新,较快地形成了本校的校园文化特色。新建的工业园区实验学校规划建设起点高,运作管理模式好,教育教学理念新,学校迅速从农村薄弱学校转变为优质教育资源。从社会各方反响来看,逐步凸显“三个越来越多”的良好势头。一是参观实验学校的人越来越多。学校已经成为工业园区对外交流的窗口,招商引资的重要品牌,对园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重要的拉动作用。二是赞誉学校的人越来越多。一流的教育改善了园区的教育民生,惠及广大人民群众,赢得社会各界广泛好评。三是原在外地择校现又转回当地就近入学的学生越来越多。让园区的孩子与城里孩子一个样,在家门口享受到优质的品牌教育,较短时间内学生人数从200多人扩大到1262人。越来越多的可喜变化,生动诠释了工业园区实验学校发展奇迹。

2011年11月27日,淮安市委书记刘永忠到工业园区实验学校视察时,盛赞这所学校很好地诠释了什么叫品牌效应,把‘大灯泡’的光芒照到希望的田野上,让适龄儿童都能享受品牌教育。刘书记的话,一语道破了学校发生巨变之因:实施集团化办学、扩大品牌教育影响力,这是我市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的策略之一。早在几年前,我担任教育局长之初,就思索着如何让基础差、底子薄的淮安教育找到一条跨越式发展之路,实现早日腾飞。我多次带队深入基层调研,反复座谈论证,最后确立了发展教育、农村为重,以城带乡、固强补弱,名校引领、共同进步的发展思路,全面实施三大推进策略。策略之一,积极实施集团化办学。集团化办学启动于2006年,历经试点、推广、全面展开三个阶段。目前全市基础教育办学集团已达86个,依托一批品牌学校,推动近200所相对薄弱学校、农村学校和新建学校跨越发展,一批新建校、弱校快速发展成为优质教育资源,形成了名校倍增的极佳效应。策略之二,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对于经济发展和教育发展基础比较好的县区,我们采取“一体化建设”的策略,坚持高标准规划学校布局、高标准新建和改造学校基础设施、高标准配置教育装备,整体提升县区教育综合实力。近几年来,清河区、金湖县、洪泽县、开发区、盱眙县均投入近10亿元,加快布局调整,改善办学条件,城乡学校办学水平大体相当,均创建成为省教育现代化先进县(区),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策略之三,采取匀点式布局。对于区域较大、人口较多的县(区),我们采取匀点式布局的策略,比如涟水县采取城乡统一规划,匀点、环状布局中小学及幼儿园,先后投入20多亿元,在城区和农村的东西南北四个方位各建一所高规格、现代化学校,形成县城学校环和农村学校环,充分发挥龙头学校的引领作用,全面提升区域联盟内各成员校的办学水平,该县计划明年创成江苏省教育现代化先进县。

我非常喜欢一句话:变是唯一的不变。学校的发展,乃至淮安教育的发展,都是一条没有终点的旅程,务必遵循教育之道,运用教育智慧,与时顺变,随机应变,创新求变,使教育始终处于向上、向好、向强的发展变化之中。当前,我市教育系统肩负的重任正从打造品牌学校、推进城乡一体向铸造“学在淮安”品牌、构筑苏北教育高地过渡,我们一定会凝聚好各方的智慧和力量,开创一片群星璀璨、无比美丽的淮安教育星空。

(作者系江苏省淮安市教育局局长)

上一篇:思想政治课堂心理环境的构建与探索 下一篇:欣慰的“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