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课堂心理环境的构建与探索

时间:2022-10-18 08:39:30

思想政治课堂心理环境的构建与探索

[关键词] 思想政治;课堂心理环境;教学效益

如何构建良好的思想政治课堂心理环境?这是我们政治教师一直在探索的课题。课堂心理环境是指在课堂教学中影响学生认知效率的师生心理互动环境,它由教师的心理环境和学生的心理环境两方面构成。课堂心理环境表现为融洽或冷漠、活跃或沉闷、和谐或紧张。良好的课堂心理环境对课堂教学将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笔者现就思想政治课如何构建良好的课堂心理环境,谈谈近年来教学实践的体会。

一、重视人格塑造是构建良好课堂心理环境的前提

思想政治课是一门不断发展变化的人文学科,它的教育主要靠两种力量:一是真理的力量,二是人格的力量。人格是一个人行为的基础,是一个人精神层面的自我,两者相比,后者比前者更为重要。它是一种潜在的巨大精神力量,是影响学生情感体验、制约课堂心理气氛的重要因素。

孔子曾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说明教师要进行人格塑造,提升人文素养,还应有从师的美德,善于发现别人的长处,虚心学习别人的优点。与其他学科相比,思想政治课对教师人格的要求更高,学生在课堂上不仅要学知识,而且要学做人。学生不信赖教师,就不会配合教师,就不会认真学习这门学科。为此,政治教师要虚心学习,要从优秀教育家、教师那里汲取思想营养。像徐特立、陶行知、吴玉章等老一辈教育家,他们热爱教育事业的高尚情感、刻苦钻研的可贵品格,向我们展示了人民教师的崇高品质。我们只有主动了解他们的事迹、学习他们的优秀品质才能打造出高尚人格。新时期也有一批优秀教师,如霍懋征、斯霞、于漪等,还有各地的名师,他们的教育实践生动地体现出新时期教师人格的特点,是教师人格理论的具体化。虚心向这些优秀教师学习,对教师人格的塑造和人文素养的培养有激励和导向作用。

政治教师的人格魅力是思政课感召性和有效性的重要力量。教师的人格力量来自于崇高的道德修养,诚恳正直、胸怀坦荡、宽厚谦和、严于律己、礼貌待人、言行一致、为人师表;教师的人格魅力来自于深厚的知识积累,掌握具有时代气息的新知识、新信息,学识渊博、博闻强记,广泛涉猎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的有关知识,在教学中游刃有余、挥洒自如、得心应手;教师的人格魅力还来自优良的性格气质,情趣高雅、性格稳健、创新开拓,笑口常开的乐天派会带给学生美好的情绪体验,对学生产生吸引力。

二、深化情感体验是维持良好课堂心理环境的条件

情感是教材的生命力,也是课堂的生命力;而体验不仅是理解知识的需要,更是激发学生情感、促进道德认同的需要。因此,在思想政治课堂上教师要营造融洽的情感氛围,努力构建一种交流互动的心灵体验。这样,一方面师生构建起了有效的心灵沟通平台,有利于适时组织、调控教学过程;另一方面在教学中模拟出真实的情境,学生在“真情”中产生认同的情感体验,道德的要求自然扎根于学生心田。

凯洛夫说过:“感情有着巨大的力量。”在平时政治课教学中,笔者总是找一些与教学内容相一致的感人文章和名家名篇的片段给学生阅读,让学生分析并用心体验教材中的人物所经历的情感历程;利用材料中人物身上蕴含的巨大情感力量,让学生产生心灵震撼,起到了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同时,在教学中教师也要有敏锐的眼光,及时捕捉、激励和深化,对学生作出一些肯定性的评价,如“很好”“很有创造性”“分析得很透彻”等,通过鼓励性的话语拉近师生之间的情感距离。为此,教师必须加强自身的人格修养,设法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如碰到少数学生违反课堂纪律或未完成作业时,教师要控制住自己的情绪,采取克制的态度,坚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使学生提高认识,进行自我教育,不断健康成长。这种做法,往往是打开学生心灵的钥匙。平时要多接触学生,经常以平易近人的态度与学生进行交谈,多参加学生的活动,与学生和谐、友好地相处,真情实感地交流,了解学生的思想、兴趣、爱好,关心学生的喜怒哀乐,做学生的知心朋友。这种在平时建立起来的融洽的师生关系,有利于课堂上融洽的师生情感氛围的形成。

三、激发兴趣爱好是调节良好课堂心理环境的动力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乐之”是学习的最高境界。教师的重要任务之一是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乐学。思想政治课教学在坚持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统一的前提下,应当坚持趣味性原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寓教于乐,使学生首先乐学、后爱学、最后学好,从而创造良好的课堂教学心理环境。

首先,化静为动,激发学习兴趣。思想政治课理论性强,内容抽象,学生在学习中需要调动各种感官因素。计算机多媒体恰好能为教学创设一个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化无声为有声,变静为动,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教师在讲“价值的判断与价值选择”这一内容时,教师可选取“5·12”汶川地震中表现两种人不同行为的视频,引导学生分析得出结论:应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立场上,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最高的价值标准。多媒体视频的选用,可以让静止的文本按教师的要求动起来,使学生在视频和动画的刺激下,始终保持着浓厚的学习兴趣,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收到良好效果。

其次,变难为易,提高学习兴趣。多媒体化可以抽象为形象。课堂上可以紧密结合教学内容,播放一曲悦耳动听的歌曲,出示一幅引人入胜的挂图,讲述一个幽默风趣的故事,朗诵一首脍炙人口的诗词,列举一些贴近学生生活的案例,等等。多媒体集文字、图片、图像、声音于一体,能把学生带进形象生动的教学情境之中,刺激学生感官,拓展学生思维,加深学生对课本理论知识的理解,减轻知识的难度,变难为易;同时又能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延伸和拓宽教学时空,提高学生获得信息、分析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再次,寓教于乐,培养学习兴趣。多媒体可为学生提供丰富多样的感性材料,把学生带入宽松愉快的学习氛围,让学生主动探索、积极进取,使他们会学、愿学和乐学。

在现代化教学的条件下,还要充分发挥多媒体课件的辅助作用,恰当地运用实物演示情景,借助图像再现情景,强化学生的情感体验,借助情景的直观性、形象性,对学生的感官产生强烈的刺激,让他们进入所创设的特定氛围中,激起相应的情感体验,引起他们认识的共鸣。同时,鼓励学生教学,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如采取心理喜剧、演讲、诗歌朗诵、小品、辩论等形式,由学生推选“小老师”,安排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来体会情景,让学生感觉到课堂的丰富多彩,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从而把学习看成是快乐的事情。

四、丰富语言内涵是营造良好课堂心理环境的载体

语言具有传递信息的功能,是心灵沟通的桥梁,是进行教学的重要工具。“语言是思想的直接现实”,教师要营造良好的课堂心理环境,必须充分重视现代化教学语言。

首先,要注意语言的绿色性。在教学中,教师常常会有“恨铁不成钢”的心理,并不由自主地使用一些过激的言辞,殊不知这是对学生的心理惩罚,不仅不利于学生良好性格的形成,甚至容易使学生养成孤僻、抑郁和执拗的性格。所以,我在教学别注意运用一些激励性的“绿色语言”,如“别着急,你能行,让你的思绪飞得更远一些”“没关系,老师会帮你”“那天你就说得很好啊”等,努力捕捉学生的每一个闪光点,让他们不自卑、不放弃。在学生作业的批改中,我也采用一些激励性的措施:做得好的,我给他画一个小笑脸;不好的,给他画一个小哭脸;有进步了,送他一朵小红花,并告诉他“下次你会做得更好”。我相信,“如果孩子生活在批评中,他将学会谴责;如果孩子生活在鼓励中,他将学会自信”。所以,用绿色的语言激励,能让学生在我们的爱与鼓励中身心健康地发展。

上一篇:教育是必须有经济支撑的事业 下一篇:做整个的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