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联想想象的修辞文本模式

时间:2022-09-21 03:34:31

基于联想想象的修辞文本模式

[摘要]拈连,是基于联想想象的修辞文本的一种模式。它将表面看似没有关联的两个事物,通过其内在的某种关系联系到一起,在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的同时,传递着不同于其他修辞文本模式所能表现的情感和形象。本文选取流行歌曲中的具有典型“拈连”特征的歌词以及文章片段进行分析,总结归纳“拈连”这一词格的表达形式及其给人以新鲜接受感的方式。

[关键词]拈连;联想想象;表达;接受

[中图分类号]H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309(2010)08-0046-2

人们在修辞活动中运用语言构建修辞文本时,大多是基于联想与想象的两种心理。基于这两种心理构建的修辞文本模式,典型的有比喻、映衬、仿拟、借代、拈连、列锦和示现等等。本文主要谈的是拈连。

拈连是一种极具表现力的修辞文本模式。陈望道在《修辞学发凡》中指出:“甲乙两项说话时,趁便就用甲项说话所可适用的词来表现乙项观念的,名叫拈连辞,这种拈连的修辞方法,无论甲项说话在前或在后,都可应用。”拈连的构建基于“关系联想”的心理机制。之所以会产生这样的修辞文本,原因在于:甲乙两项事物在说话人的眼里是存在着某种相关性的。当说起甲事物时,说话人会自然而然地由此物联想想象到乙事物,体现在表达上便有一种生动性、形象性的特点;接受上也随之产生新鲜感和相似感,现试举一例以说明此种修辞文本。

情歌中描写卿卿我我、你侬我侬的歌曲比比皆是,而描述从此再也不在一起的悲情歌曲亦是“大有歌在”。比如说有这样一首歌。它主要讲述了女孩在“小三”出现,两人不再像过去一样亲密时,勇敢地选择面对新生活,由此所产生的悔恨与不舍参半的矛盾心理。歌词中有两处运用了拈连的修辞文本,将这一矛盾的心理描述得如真如切。这就是由郑淑妃作词,陈国华作曲,梁咏琪原唱的《短发》,下面让我们宋一起感受一下歌词中的“拈连”:

哭到喉咙沙哑还得拼命装傻

我故意视而不见你外套上有她的发

她应该非常听你的话

她应该会顺着你的步伐

乖乖地呆在家

静静地守着电话

我已剪短我的发剪断了牵挂

剪一地不被爱的分岔

长长短龙短 短短长长

一寸一寸在挣扎

我已剪短我的发剪断了惩罚

剪一地伤透我的尴尬

反反覆覆清清楚楚

一刀两断你的情话你的谎话

歌词中“我已剪短我的发剪断了牵挂/剪一地不被爱的分岔”是第一处拈连。在这三个分句中,最后一个分句拈连不明显,故我们只对前两句作分析。“剪短我的发”“剪断了牵挂”采用了拈连的修辞文本。女孩本是剪“(短)发”(甲事物),但处于失恋状态下的她便自然而然地将“(短)发”同“牵挂”(乙事物)联系到了一起。从主歌部分(主歌是每首音乐的主干,是对重要的人、事、物交代的部分)我们不难看出,女孩显然已经知道有第三者的出现,一行又一行于事无补的眼泪终究不能挽回男孩早已走远的心,而表面上却要表现得镇定与平静。面对着表里不一的他,却要强颜欢笑,这样的日子生不如死。此情此景下无助的女孩还是选择勇敢地面对未来。真正的痛深藏在心底,对于女孩,最有效的治疗办法也许只有等待时光的流逝将这曾经的一切从记忆中渐渐地清除掉。女孩要做些改变,改变整天受折磨的状态。接下来副歌部分(副歌就是指在内容上区别于主歌,发展与概括性比较强的且在节奏情感曲调上与主歌形成对比的部分)便明确地告诉我们女孩去剪了短发,由此我们知道和男孩在一起时,女孩是留着长发的。飘逸的长发将男孩深深地吸引住,也记下了彼此浪漫而美好的回忆。女孩剪发,在这个时候她首先选择――也只能选择在外表上作出一些改变,至少是形式上的了无牵挂。于是她走进了理发间,让褪色的记忆同长长秀发一同停留在剪刀触发的瞬间。由此“发”(甲事物)与“牵挂”(乙事物)便被联系到一起――这一联系体现出二者的内在联系。从修辞学上讲,二者由内在关系联系到一起,建构起拈连的修辞文本。

这种方式从表达效果上,动词“剪”把具体的“头发”和抽象的“牵挂”拈连到一起。读到此处,一个齐耳短发的乖乖女形象仿佛已出现在我们眼前,静静的脸上没有半点的不快与难过,倒是一身的清爽与洒脱,示意所有认识她和不认识她的卜这是一个全新的、已经和过去说再见了的自己,一个正慢慢从昔日情感伤痛中走出的自己了。

从接受上,二者(“剪”和“牵挂”)以中间没有任何铺垫的方式直接地表现出来,听者在慢慢接受的同时,更是在感受一种新奇的情感表达方式,惊异于此种表达的贴切与传神,假若恰有相似经历的人听到此歌,难免会联想到自己曾经的心伤与青涩,在感受女孩内心的不舍与依恋的同时更多的是为女孩的勇敢而喝彩。

如果将“我已剪短我的发剪断了牵挂,”换做“我已剪短我的发不再有牵挂”,虽然同样表达了无牵无挂,可是语言表达上难免会如白开水一样过于直白和平铺直叙,少了几分凝练与优美。

此为这首歌中第一处拈连,第二处拈连也同样出现在副歌部分,相同的旋律,不同的填词。“我已剪短我的发剪断了惩罚/剪一地伤透我的尴尬,”这一处的三个分句,同样以“剪”字贯穿。“拈连性”较第一处更为明显。所以在这里分析三个分句。这三个分句,与前处拈连旋律相同,只是其中一些关键词语有所改变。在前处拈连中(“我已剪短我的发剪断了牵挂”),“发”同“牵挂”衔接。此处,“我已剪短我的发剪断了惩罚/剪一地伤透我的尴尬”,相同的甲事物“短发”把新的乙事物“惩罚”以及“尴尬”衔接起来。这就好像是数学中的推理公式。如果A=B,A=C,那么就得出,B=C,即A=B=C。即在剪断了长发的同时也剪断了“牵挂”以及“惩罚”和“尴尬”。

理发理发,理个型,理个情――每个走进理发屋的人,不外乎出于这两个原因。前面我们讲过《短发》中的女孩,更多是出于想要换个心情的目的才走进了理发间,首先想要在外形上同过去作出区别。一个“惩罚”道出了女孩曾对男孩用过的爱。爱得越深,越知道痛的滋味。女孩想不明白男孩为何做出今天的选择,却又不愿责怪男孩,于是使自己她陷入了深深的自责中。这段不够听话、不够顺从的独白让我们体味到了女孩的用情之深。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惩罚”又可以说成是“顿悟”。女孩终于意识到就算自己再怎样努力也无法挽回两人之间的爱,男孩的心如断线风筝一去不再还。她为自己一直以来所做的无用功而感到后悔,这是对自己的伤害。一个“尴尬”道出了女孩曾经的难堪与苦涩,徘徊在回忆和现实中,不能挪动半步。“尴尬”是“惩罚”的升级,但对女孩来讲却犹如获得了重生。女孩希望借着剪发,一同带走这些不愿再回首的痛楚。旧发落地,所有关于旧事旧物的回忆离开大脑,不再回来。由此体现出“头发”同“惩罚”与“尴尬”的内在联系,再由“剪”字贯穿,建构起拈连修辞文本。表达上,由动词“剪”把具体的“头发”到抽象的

“惩罚”和“尴尬”拈连到一起,一副绝望、伤心、失落、后悔的楚楚可人面容立刻出现在听者眼前,这样的表达具体生动。从接受上,前面虽已出现过相同形式的表达,但“牵挂”升级为“惩罚”和“尴尬”更是一种表达形式上的刺激,在感受其异于常态的达的同晾又惊异于它的贴切与传神。

又如下面一段文字,出自一篇生活杂记,是以第三人称的口吻宋记叙的:

童年的她,不喜欢读课外书,看到书有如世界末日一般。每次老师布置作文,班上最头痛的人要数她了。为了按时交上作业,她学起了“博采众家之长”。此种方法相当奏效,且屡试不爽。

童年的她,喜欢下雨,一年四季天天都在盼。因为下过雨,她就可以拉着院儿里的小孩满处去趟水。如果这场雨正是赶在交了作文之后,那是她最高兴不过的事了。她无所顾忌地玩着,尽情地趟着水。殊不知正是培养语文兴趣,夯实语文功底的阶段也被她这么趟了过来。

两段文字讲述了小女孩在小学阶段,只顾“享受”趟水所带来的快乐,没有把握好培养写作兴趣,夯实基础的大好时光,混沌地度过这一阶段。“她无所顾忌地玩着,尽隋地趟着水。殊不知正是培养语文兴趣,夯实语文功底的阶段也被她这么趟了过来。”这句话运用了拈连的修辞手法。看似不相关的拈连,可又为何将此二者放在一起?且看下文慢慢分析。

本来是说“趟水”(甲事物),并借此机会将“基础阶段的语文学习生活”(乙事物概括得之)联系上,组成“趟基础阶段的语文学习生活”。为什么这样说?雨天趟过水的人都知道,脚在水面以下前行时,不得不要用比平时多一些的力气。趟水前行时,谁会在乎脚下凌乱的步伐,只是想用最短的时间走过这段艰难之路。对于一个曾经不喜欢语文学习的人来说,让他去培养对语文的兴趣,去积累作文的写作素材,是很难的。这个过程对于他来说,当然是越短越好,而他根本不会去在乎什么兴趣和什么素材。所以说“趟水”和“趟过基础阶段的语文学习生活”是动作与意识上的表现,具有一种内在的联系,这通过“趟”体现了出来。二者结合起来构成拈连结构。

从表达效果上,动词“趟”把具体的“水”和抽象的“基础阶段的语文学习生活”拈连到一起,读到此不免让人头脑中出现两幅截然不同的画面,一幅是满头大汗还在水里乐此不疲趟水的“皮猴”形象;而另一幅图却是中间一条路,路的两边摆满了各式各样的语文书、习作例文,从远处爬来一条步伐凌乱、昏昏欲睡的糊涂虫,左顾右盼,跌跌撞撞,后一幅中的形象与前一画面中的疯狂形象判若两人。生动形象的拈连表达,其优越性在本句话中的体现是其他修辞文本所难以企及的,从接受上,“趟水”(甲事物)与“趟基础阶段的语文学习生活”(乙事物)联系起来,起初看上去让人有种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的感觉。而随着一点一点的解释,我们逐渐能接受此种表达方式,在此过程中也许还会把自己的生活与之进行对照。

本文通过陈望道对拈连所下的定义,分析了什么是拈连,以及拈连是如何基于联想想象的方式建构起修辞文本的,被拈连在一起的两项事物具有着如何的关系,通过拈连向接受者传递着何种内容,并结合实例对拈连文本不同于其他的联想想象的修辞形式的表达做了分析。

上一篇:中美慈善文化比较 下一篇:传统诚信观当代传承的主要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