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跑计划”险些毁掉儿子前途

时间:2022-09-21 02:42:04

“领跑计划”险些毁掉儿子前途

案例传真――

2012年5月,中招报名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河南省驻马店市某初级中学年仅14岁的九年级学生陈荣威突然决定放弃中考,原因是他在全校1200名学生中,中招模拟考试成绩排序跌破千名之外。

当班主任通过电话将此消息告知远在100公里之外陈荣威的爸爸――某县区机关干部陈华时,陈华顿时感到前所未有的挫败和失落。消息传开,几乎陈华所有的同事和亲朋好友都难以置信。陈荣威5岁进入小学一年级学习,第一次单元考试就考出语文、数学全校第一的优异成绩,此后每次考试都名列榜首,一时被誉为“神童”,许多人都说这孩子将来一定是考北大或清华的料儿。

“陈荣威永远第一名”的不败神话一直保持到四年级,进入五年级后被一个叫于巧的女生打破。自从于巧转到陈荣威所在的小学后,就出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如果这次考试陈荣威得了第一名,那么下次考试就是于巧第一名。于巧的出现让陈华感到前所未有的压力,同时也让他感到奇怪:于巧为什么有这么好的学习能力?陈华通过各种途径终于了解到于巧学习方面的信息。原来于巧的家长经常辅导孩子功课,而且还坚持给她辅导高年级的课程,据说于巧当时已经把六年级的课程都学完了。了解到这些后,陈华觉得自己简直不可原谅――自己早该想到,有很多家长为了提高孩子的竞争力,让孩子提前起跑,不断给孩子辅导高年级课程,而自己居然没有一点作为!陈华接着想到,于巧仅仅是儿子在学校里一个强有力的竞争者,那么在全镇、全县乃至全市范围内将会有多少个于巧或比于巧更有实力的学生?想到此,陈华感到脊背发凉――再也不能仅仅满足于儿子“走”,要让他“跑”,甚至是“飞”起来。经过一番思考,他决定实施“领跑计划”,给儿子辅导六年级课程并增加奥数训练项目。

从此,陈荣威放学回家比其他孩子多上两节课:一节学习六年级的课程,一节进行奥数训练。当机关大院里其他孩子叽叽喳喳欢呼雀跃地玩耍时,小荣威只能流露出羡慕的眼神,因为只有等到他把所有的学习任务完成了,爸爸才同意他去玩。有一次,陈荣威偷偷地跑出去和其他孩子玩耍忘记了学习任务,被陈华狠狠打了几巴掌。从那以后,陈荣威再也不敢偷着跑出去玩,总是乖乖地坐在爸爸对面学习。同事们对陈华说:“孩子还小,给他这么重的学习负担行吗?”陈华说:“社会竞争这么残酷,只有像驯鹰那样训练孩子,才能让孩子成才啊!”令陈华颇为得意的是,他的“领跑计划”的确取得了实质性进展:陈荣威的成绩更加稳定,于巧再也无法撼动陈荣威第一名的地位。儿子的成绩更加坚定了陈华的信心和决心,于是他把辅导初中语、数、英纳入了“领跑计划”,并逼迫儿子奥数升级。就这样,陈荣威小学六年级还没上完就已经学完了初中阶段的语文、数学和英语课程。

为了儿子的前途,陈华决定让儿子到市某重点初中学习。该初中是全市最好的学校,为了引进最优秀的学生,学校规定凡是学区外的学生必须参加选拔考试,成绩特别优秀者才能进入学校。2009年9月,陈荣威如愿以优异的成绩被这所初中录取。该初中对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管理一向以严格著称,但是对已经有了提前学习基础的陈荣威来说,他感觉不到任何紧张和压力,反而觉得很轻松。七年级第一学期,陈荣威综合成绩排名位列全校前10名,到了第二学期,陈荣威虽然有了压力感,可他总是感觉到一种玩的欲望在控制着他,使他无力摆脱玩的冲动。慢慢地,他的学习成绩下降到20名之后。

陈荣威学习成绩的逐渐下滑引起了班主任的关注,刚开始班主任以为是陈荣威初来乍到还没有适应学校的学习生活环境,后来发现是陈荣威非常贪玩。于是他跟陈华取得联系并介绍了陈荣威在学校的学习情况。陈华一听到儿子学习成绩下降的消息就心急如焚,马上乘车赶到学校。他跟班主任见面后就叫来了陈荣威,跟他谈了好久。谈话虽然取得了一些效果,可是过了一段时间后,陈荣威又起了玩心。班主任再次跟陈华沟通,仔细寻找陈荣威贪玩的原因,没有发现明显的诱因。陈华无法理解,就认为是孩子不听话,然后给儿子一顿猛批。但是,无论他采取什么办法,始终无法改变陈荣威的学习态度。陈华又气又急,最后只好采取物质满足的办法,试图诱导儿子转变态度。儿子说要学习机,陈华马上买了一款功能先进的学习机;儿子说为了方便和家里联系需要买手机,陈华马上给他买了一部智能手机。结果,学习机和手机都成了陈荣威听歌、聊天的工具。

到了八年级第二学期的时候,陈荣威已经彻底失去了主动学习的兴趣,完全沉迷于自由自在的快乐之中,学习成绩每况愈下,在全校年级排名中很快就下滑到200名之后。虽然陈华和陈荣威的班主任努力采取谈话、奖励乃至体罚的手段,最终都无法扭转陈荣威沉迷于玩乐的现实。于是,便出现了本文开头的一幕。

案例剖析――

陈荣威从学习成绩格外优秀到逐渐下滑,最后发展到放弃中考,让我们觉得难以理解。那么,到底是什么难以控制的力量渐渐改变了他的学习态度呢?

心理学研究表明:机体过度地接受某种刺激后就会出现逃避反应。也就是说,机体对任何刺激,包括能给个体带来巨大满足的刺激。人的接受能力都是有限的,如果超越限度,对个体就是一种压力,甚至是伤害,个体就会采取措施来逃避刺激,即产生超限逆反心理。

从陈华给儿子陈荣威实施的“领跑计划”中,我们可以做出一个存在超越极限的判断:陈华给儿子陈荣威从五年级(10岁)起开始实施领跑计划,这个领跑计划以增加陈荣威课业负担为前提,必然超越了陈荣威正常的学习接受水平。大量的课业负担必然挤掉陈荣威玩乐的时间,也限制了他与孩子交流沟通的时间和机会,更违反了孩子向往自由自在的天性。俗话说,“物极必反”。从青少年的心理发展阶段来看,陈荣威正处于第二逆反期,他对于极度的课业负担必然产生强烈的逆反心理。但是,他强烈的逆反能量在爸爸严厉的控制中难以释放,于是,被逐渐积存起来形成一个压抑源。再者,陈荣威的人生观、价值观尚未形成,他不能正确认识未来的理想与学习有密切的关系,自身缺乏有效的自控能力。进入初中后,他所进的学校办学理念先进,倡导学生自主学习,学校对学生的学习生活管理虽然比较严格,但相对于陈华的“领跑计划”来说应该还是宽松的,客观上给陈荣威放松自己提供了条件。所以,一旦有了适宜的环境,陈荣威压抑的逆反能量如同决堤的河水,先缓后急,最后狂泻,不可抑制。

案例延伸――

陈荣威美好的前途眼看就要化为泡影,这让陈华陷入深深的痛苦之中,同时也引发他深刻的反思,毕竟儿子天资聪慧,放弃中考并不就意味着人生彻底的失败。经过交流,陈华认识到儿子失去学习兴趣主要是自己超限训练结出的苦果。

好在陈华并没有在儿子放弃中考后给他施加压力,父子关系没有恶化。我们建议陈华努力做好以下几点:第一,积极经营良好的亲子关系,增进父子间交流,加强父子间的理解和信任,以便获取儿子内心真实的想法。第二,孩子正处于矛盾纠结的烦恼中,暂时尽量避免与儿子谈论学习方面的话题,更不能旁敲侧击挫伤孩子的心灵。第三,创建和谐宽松的环境,诱发孩子自我省悟。第四,在亲子关系达到默契时,恢复儿子的自信心,激发孩子的成就动机。

案例反馈――

陈华根据我们的指导,认真制订了补救方案。暑假里,他带着儿子游故宫、爬长城,到云台山欣赏美丽风光。父子行走在山水之间,不知不觉增进了情感和理解,虽然从来不谈论学习方面的话题,但陈荣威已领悟到爸爸的良苦用心。2012年秋季开学,陈荣威主动要求复读九年级。2013年8月,陈荣威以优异的成绩被郑州市某知名高中录取。

就在笔者完稿之际,从学校传来消息:陈荣威学习态度非常端正,学习成绩很优秀。我们相信,陈荣威已经彻底摆脱了超限逆反心理带来的危机,他必将迎来属于自己的美好人生。

当然,陈荣威遭遇超限逆反心理危机的案例并非个案,总有一些家长盲目给孩子施加额外课业负担,埋下逆反的种子,以至于最后孕育出苦果。孩子不是教育实验品,即便是很小的失败概率也让家长承受不起。但愿本案能给家长一些启示。

(文中人物均为化名)

上一篇:高校思政课“小班化”教学法应用探索 下一篇:浅析纪录片《大秦岭》的艺术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