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一个公理的遐想

时间:2022-09-21 02:22:13

初中数学总复习中,对于代数应用题的最值问题,我们通常是借助于函数(方程)来解决,那么几何最值通常借助什么知识呢?我们先了解几何最值的特点:当平面图形的某些元素,如点或线,在一定条件下运动时,与此相关的某些元素,如长度、周长、面积等的大小会在允许的范围内有规律地变化,此时可能会存在最大或最小值。其中,公理“两点之间,线段最短”会发挥重要的作用。

几何原形: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公理释义:从A点出发,到达B点之间有很多种线路可到达,如图1,其中最短线路是沿线段AB走。

1.直接使用原理。

数学原型:一条公路l,两旁有两个村庄A和B,要在两个村之间修一条路,请在图2中画出修路的最短线路。

分析:就数学角度而言,公路所在直线l,只是一个干扰因素,只要关注到“两村之间最短路线”,就能联想到公理“两点之间,线段最短”,直接连接AB即可。

例1 如图3,一条河的河岸l1,l2看作两条平行线,河两旁有两个村庄A、B,要沟通两个村庄需要修路和架桥,请画出沟通两个村庄的路和桥最短线路。

解:如图4,把A村沿河岸垂直的方向,平移河宽到点C,然后连接BC,与河岸交于点D,过D作AC的平行线交另一河岸于E点,连接AE得折线AEDB,就是修路、桥的线路。

2.通过一次轴对称使用原理。

数学原型:如图5,直线AB的同一旁有两个点C、D,请在直线上作一点P,使得PC+PD的值最小。

解决方案是老师和学生们都比较熟悉的,如图6:先作点D的对称点E,连接CE交AB于点P即可。

原型变式:改变题设中的“直线AB”为基本图形:

(1)变直线为正方形

如图7,点P是边长为4的正方形ABCD的对角线BD上任意一点,求PC+PE的最小值。

分析:这是一道典型的勾股定理求解题。如何得到直角三角形是问题的关键。把问题简化成图7的基本形式,有一定的难度:首先,要把边BD看成直线l(对学有困难的学生,可以画在纸上后,调整纸的角度,摆成图7的形状,有利于解决问题),这样就能想到找点C关于BD的对称点,即点A,连接EA与BD的交点,就是点P,从而求出PC+PE的最小值等于AE长。

当然,在这个图形中,也可以把正方形的条件改变成等腰直角三角形,解决方法不变。

(2)变直线为圆(或部分圆)

如图8,扇形AOB中,OA=OB=4,∠AOB=90°,点C是AB的三等分点(靠近点B),若半径OB上有一点P,求PA+PC的最小值。

分析:虽然这个问题情境比(1)更难些,但是只要抓住变化过程的实质:“直线OB的一旁有两个点,在直线OB上找一点,然后求线段之和的最小值”,就可以简化成图7的形式,如图9。

3.通过两次轴对称使用原理。这种问题往往应用原理的痕迹不明显,但如果能意识到“距离最短”的时候,只要有转换思维角度,虽然思维要求比较高,但还是可以找到原理的运用方法的。

数学原型:如图10,∠AOB内有一点P,点C在射线OA上,点D在射线OB上,通过尺规作图,确定C、D的位置,使PCD的周长最小。

解:先作点P关于OA、OB的对称点M、N,然后连接MN交OA、OB分别于C、D两点,则此时PCD的周长最小,如图11。

公理“两点之间,线段最短”,不仅仅在初中数学教材中地位显赫,在高中数学的立体几何学中也备受关注,因此,对“她”的研究远没结束。

上一篇:迷渡还是觅渡:语文教学改革路在脚下 下一篇:整体叶轮曲面造型及数控加工仿真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