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家庭、社会”体育一体化研究

时间:2022-09-21 01:11:37

“学校、家庭、社会”体育一体化研究

摘要: 本文以学校体育、家庭体育、社会体育为研究对象,运用文献资料法、数理统计法和访谈法对三者现状及关系进行研究,分析了“学校、家庭、社会”体育一体化的必要性与重要性,并提出相应建议,以供同行商榷。

关键词: 学校体育 家庭体育 社会体育 现状 一体化

1.前言

教育部《关于当前积极推进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中对素质教育的内涵作了明确解释:“素质教育是以提高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它是依据《教育法》规定的国家教育方针,着眼于受教育者及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宗旨,以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态度、能力、促进他们在德智体等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

学校体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它可以培养学生具备系统的体育卫生知识、良好的锻炼习惯和健康的生活理念,为其将来立足社会,创建美好生活打下坚实基础。

同样,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也离不开社会和家庭的影响。随着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学校、家庭、社会体育作为我国体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到国民体质的增强、健康水平的提高和生活质量的改善,是现代社会健康、文明、科学的重要标志之一。

因此,倡导“学校、家庭、社会”体育一体化,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2.学校体育现状

当前,我国大中城市学校的体育文化氛围较好,拥有相当数量的专职体育教师、设施齐全的体育场馆和运动场地及众多的运动爱好者,但也有一些不容忽视的弊端存在。

2.1学校体育场馆利用率偏低。

很多学校为了保证其教学环境的安全和纯净,实行封闭式管理,无形中阻碍了学校丰富的体育资源的开发和利用,造成学校体育资源的浪费。

据2005年第五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资料显示,截至1995年底,我国体育场地总数为615693个,平均每万人拥有体育场地5个。其中教育系统场馆数量占总数的67.5%,企事业系统的体育场馆数量占总数的15.56%。教育系统体育场馆经常对外率为12.99%,不对外开放率为51.88%。学校体育场馆设施除满足平时教学训练外,周末和假期基本闲置,无形中造成国有资产的浪费或流失。[1]

2.2学校体育师资的社会参与率偏低。

学校吸纳了众多理论知识渊博、教学经验丰富的优秀体育教师,若能将其优势延伸到社区、家庭,则可带动社区体育和家庭体育的快速发展。现实情况是,除了负责学校体育教学和训练外,他们参与社区体育和家庭体育活动的比例偏低。

相关数据显示,截止2003年4月,福建省本科院校在职体育教师有515人,参与社会指导体育指导工作的有86人,占16.69%;离退休教师有113人,参与社会体育指导工作者有34人,占30.08%。[2]体育师资参与社会体育工作的比例偏低,在职体育教师参与社区体育指导工作的比例低于离退休人员,学校体育师资的优势没有得到较好的开发,不能有效促进社会体育、家庭体育的发展。

2.3学校管理层观念陈腐。

当前许多学校管理层观念相对陈腐,跟不上现代社会的发展节奏,不能积极主动地促进学校体育和社区体育、家庭体育实现互动。

据马春兰对唐山市河北理工大学、华北煤炭医学院、唐山学院、唐山职业技术学院四所高校的领导、体育教师学生分别进行“资源共享”调查显示,高校领导持反对意见占了24.2%;满足教学的前提下有选择性地开放占53.3%,持无条件支持态度的只有22.5%。[3]这说明相当比例的学校领导层还没有摆脱学校教育只限于学校范围内的传统教育管理观念,尚未树立学校体育与社会、家庭体育三方共赢的新理念。

2.4学校体育的多元化发展趋势。

“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了终身体育的重要性。在校生进职业队,俱乐部向高校和家庭渗透,家庭成员间相邀进行体育休闲等现象使学校体育和社会、家庭体育的界限逐渐模糊,三者相互渗透,共同促进,这种现象在高校尤为明显,休闲体育已成为大学生追捧的新时尚,很多俱乐部、健身会馆甚至家庭都出现了大学生的身影,学校体育呈多元化发展趋势。如何发掘、利用学校体育资源与社区体育、家庭体育资源实现优势互补,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

3.家庭体育现状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健康的重视度逐渐加强。相关数据显示,我国家庭体育人口的比例1991年为35.04%,1996年为38.14%,2001年为40%。[4]我国家庭体育的参与比例呈逐年上升态势。

3.1家庭体育的参与动机。

调查得知,家庭体育的参与动机依次是:增强体力、增进健康;与家人团聚、交流情感;休闲娱乐、放松释压等。除了健身、娱乐等动机外,也有一部分家庭开始注重体育的教育功能和心理调节功能。

3.2家庭体育的参与对象。

调查得知,家庭体育的参与对象以家庭成员为主,老年人成为家庭体育的带头人;小学生家庭体育活动的参与率为2.32次/周;家庭的中坚力量爸爸妈妈,因为工作的繁忙和生活的压力,较少参与家庭体育锻炼。

数据显示,2003年武汉市居民全家一起锻炼的次数较少,每月1次的占43%,4―8次的占28%,8次以上的仅为2%,而不在一起锻炼的比例高达37%,[5]这说明我国家庭体育还处于起步阶段。

3.3家庭体育的参与内容。

调查显示,家庭体育活动内容呈多样化,且具有城区化地域特点。61.2%的家庭选择体育游戏,55.4%的家庭选择慢跑、散步,42.1%的家庭选择观看体育节目、阅读体育报刊。其中,慢跑、散步、羽毛球等项目为大多数家庭首选。活动场所城市居民多为小区内空旷平地和公园、广场、郊外空地;农村居民多为房前屋后和家庭院落等。城市家庭参与体育锻炼的频度高于农村家庭。[4]

3.4家庭体育和学校体育相结合的必要性。

家庭成员一起参加体育休闲和锻炼可以使家庭的幸福指数提高。良好的家庭氛围是孩子健康成长的首要条件。开明的家长能理解孩子好动的天性,能身体力行地引导孩子进行有益身心健康的体育休闲和锻炼,能培养孩子正确的体育态度和行为。家庭体育是学校体育的催化剂,也是社会体育的原动力。

同时,孩子在学校接受体育教育的时间有限,特别是我国实施双休日制度后,学生在家的时间增多,学校体育必须和家庭体育相结合,才能更好地实现学校体育的目标。

4.社会体育现状

1995年6月20日国务院颁发的《全民健身计划纲要》,标志着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已由计划经济下的“群众体育”进入市场经济下的“社会体育”时期。其后,社会体育的发展,遵循国家宏观调控、市场调节、全民参与的道路,以全民健身为核心,在我国城乡以社区为单位进行普及。

目前我国社会体育的发展尚处于初级阶段,社区居民的体育需求与社会体育的人力、物质、信息、文化等资源不足的矛盾日益突出,主要体现为:组织形式基层化,参与主体老年化,管理结构自主化,活动时间早晚化,活动内容简洁化,活动场所随意化。

4.1社区体育的参与动机。

调查得知,社区居民参加体育锻炼的动机依次为:增强体质、预防疾病为55%;缓解工作、生活压力为13%;丰富余暇生活为9%;增进社会交往为6%;恢复健康为5.6%;摆脱孤独感为4.4%;给孩子做榜样为4%;其它为3%。

4.2社区体育的参与对象。

资料显示,杭州市参加社会体育锻炼的人群中,老年人占73.4%,中年人占29.1%,青年人占6.4%。天津市参加社区体育锻炼的人群中,60岁以上占76%,60岁以下占24%。

问卷调查数据显示,襄樊市社区居民参与体育锻炼的人群中,60岁以上占69.8%,40―60岁占12.6%,40岁以下占17.6%。

我国社会体育的参与对象呈老龄化趋势,侧面反映出由于现代社会的激烈竞争,学习工作节奏加快,生活压力加大,适合中青年人群的体育活动场所和设施缺乏,严重影响了他们参与社会体育活动的积极性和锻炼情绪,形成了现阶段我国社会体育人口年龄结构发展不平衡的局面。

4.3社区体育发展的影响因素。

一是社会体育设施资源匮乏。我国现有人均体育场馆面积为0.5,而发达国家如美国的人均体育场馆面积高达16,体育场馆数量过低已成为影响我国社会体育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我国体育设施资源主要分布在学校和企事业单位,社区居民进行体育锻炼的场所匮乏,严重制约着社区体育的全面开展。

二是专业社会体育指导员缺乏。社会指导员是群众科学健身的指导者、群体活动的组织者、全民健身的宣传者、场地设施的维护者。2008年全国社会体育指导中心会议宣布,目前我国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已有43万人,但相对于一个13.5亿人口的泱泱大国来说,社会指导员数量缺口很大。

据汪海等人对全国十个省市体育现状调查显示:在职专业社会体育指导员为2.9%,在职业余体育指导员为22.1%,离退休体育积极分子为73.4%,其他为1.6%。社会体育指导员以业余为主,离退休体育积极分子为主,无偿服务为主。客观上限制了社区体育活动内容、形式的多样化、时尚化,影响了各年龄段人群的参与热情。[6]

三是政策管理落实不到位。《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等多项规章制度的制定和颁布可以看出政府支持社区体育发展的目的是明确而清晰的。但基层管理部门缺乏对社区体育的全面认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重形式,走过场;对居民区的体育场地设施管理不到位,造成人为损毁严重;不注重专职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培养和发展;缺少对社区体育场地建设和开发热情;不注重对社区居民的体育锻炼的引导、支持和管理,严重影响了地方社会体育的推广和普及。[7]

5.学校、家庭、社会体育的关系

法国著名教育思想家保尔・朗格朗在《终身教育引论》中说道:“如果将学校体育的作用看成是无足轻重的事,不重视学校体育,那么,学生进入成年后,体育活动就不存在了,如果把体育只看成是学校这一段的事,那么,体育在教育中也就成了插曲。”这段话说明学校体育和社会体育依托关系,学校体育必须和社会体育接轨。

家庭体育作为现代社会中一种文明、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可以促进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自身的全面和谐发展,也必然对构建和谐社会起到一种积极的推动作用。[8]家庭体育是联系学校体育和社会体育的桥梁和纽带,三者缺一不可,相辅相成。家庭体育的开展,使学校体育的功能在不同的时间和空间得以延续,从而推动我国全民健身计划的顺利进行,达到学校体育终身化、社会化和家庭化的目标。

6.结论与建议

学校体育、家庭体育和社会体育必须相互依托,紧密结合,走三位一体发展的道路。学校体育应发挥其资源和人才优势,为家庭、社会体育服务;家庭体育应发挥家庭教育的功能,为学校、社会体育服务;社会体育应发挥其俱乐部和体育社团的优势,和家庭、学校体育实现互动。

6.1调整课程设置,优化课程结构体系,更新教学理念。

学校体育应深化课程改革,调整现有课程设置,优化课程结构体系,与家庭、社会体育接轨。管理层和施教者应更新教学理念,调整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注意以人为本,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为终身体育打基础。

6.2学校体育应利用其独特优势,为家庭体育和社会体育服务。

公共体育设施的匮乏,已成为制约社区体育发展的瓶颈。学校体育应在保证教学的前提下,有计划有步骤地向社会和家庭开放学校体育场馆设施,为社会体育和家庭体育服务,同时也可使闲置的体育场馆设施创造经济效益,为学校建设服务。

学校可以为社会培养专业的社会体育指导员;学校优秀的体育人才也可走入社区和家庭为其开展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和健身讲座;学校体育还可以组织学生进入家庭或到社区体育俱乐部、体育社团进行社会实践,让学校体育和时代接轨。

6.3家庭体育应发挥家庭教育优势,为学校体育和社会体育服务。

家庭体育除了健身健心的功能外,还能加强家庭成员间的情感交流,有助于形成和谐幸福的家庭氛围,是社会稳定的重要前提。家庭体育的教育功能优势表现为家长对孩子体育行为的引导、熏陶和矫正,培养孩子健康向上的体育理念。若能与学校、社会体育相结合,则可提高学校体育的教学效率,促进社区体育的稳步发展。

6.4社会体育利用自身优势,为学校体育和家庭体育服务。

社会体育除了公共体育场馆设施外,还拥有众多的体育俱乐部和体育社团,可为学校体育提供教育实习基地,可以举行以家庭为单位的形式多样的体育活动,既使学校体育的外延得到了有效保障,也加强了学校、家庭、社会成员间的情感交流。

6.5整合学校、家庭、社会体育,发挥一体化综合效益。

学校有大批优秀的体育专业人才和资源丰富的体育场馆设施,是开展社会、家庭体育重要保证;家庭体育的教育功能,能促进学校体育和社会体育的顺利实施;同时社区体育活动健康有序地开展,既能带动社区内成员在节假日和闲暇时间参与社会体育活动,又使学校体育的教育功能得到合理延伸。三者有机紧密结合,更好地发挥体育效益最大化。

6.6行政管理部门的大力扶持与宏观调控是不可或缺的重要保障。

学校、家庭、社会体育一体化离不开行政管理部门的大力支持与宏观调控。只有在政府的扶持和协调下,三者才能充分实现资源共享和利益共赢。政府部门应对三者一体化的目标进行长远规划,应具备前瞻性和战略性眼光,合理配置体育资源,形成三者滚动向前发展的良性循环。

参考文献:

[1]张汝栋,王先亮.关于我国体育场馆建设与运营现状的调研报告[EB].中国体育场馆协会官网.,2007-11-21.

[2]郭琼珠等.学校体育是社会体育发展的依托[J].福建体育科技,2004,(3):57-60.

[3]马春兰.高校与社区体育资源共享的可行性及建议[J].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4,(5):89-90.

[4]国家体育总局.中国群众体育现状调查结果报告[R].2001.12.6.

[5]周传志.武汉市家庭体育现状与发展建议[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3,(2):162-163.

[6]张文桥.影响社区居民体育锻炼坚持性的环境因素研究[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08,(3):11.

[7][法]保尔・朗格朗著.周南照,陈树清译.终身教育引论[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社,1985.

[8]关青,葛振斌.论家庭体育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J].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2007,(1):64.

上一篇:徐州市医学院校教师体育锻炼调查与分析 下一篇:对初中生物课堂教学的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