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伤病防治读后感

时间:2022-09-21 12:53:46

运动伤病防治读后感

摘要:在看了《运动伤病防治》这一章后,笔者对运动员在训练中防止运动损伤的重要性又有了更深一步的认识,也开阔了自己的视野,更新了传统的训练理念。“没有痛苦,没有收获”的理念己不是当今世界体育所推崇的,取而代之的是“用最好的训练条件,帮助最好的运动员,取得最好的成绩”。因此,一个优秀教练员应该让伤病发生率降到最小,同时激发队员的最大潜能,让运动员的竞技状态达到最高水平。

关键词:运动员;运动伤病;防治;读后感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07-0122

运动损伤是在体育运动中,没有完全遵循人体运动的生理规律,调控身体姿态和运动强度等,造成人体组织或器官解剖结构的破坏与生理功能的紊乱。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运动医学主要任务是预防和治疗运动中的损伤,研究损伤发生的原因、机理、规律。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研究群体,具有以下特征:年轻、精力充沛、参与运动的机会多、运动负荷大且较激烈、运动损伤保护意识差。多方面、潜在化的损伤原因带给大学生运动群体巨大的伤害性。而作为运动人群的主体高水平运动员,其运动损伤的发生率更是频繁。运动损伤经常导致受伤运动员一种即时不平衡,包括失去健康和运动潜能。这些功能性损伤不仅影响运动员继续参加体育运动及其康复的过程,还会对运动员的心理产生巨大的影响。运动损伤是运动员职业生涯中最大的敌人,很多成绩突出的运动员往往因为严重的伤病而过早的结束职业生涯。避免运动中的伤病发生是延长运动员运动生命的一个因素,而如何更好地对运动损伤进行积极的干预,更快地使运动员彻底康复,成为竞技体育发展到今天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

运动损伤可以由肌肉失衡、受损运动模式与姿势的改变、错误动作编排与动作学习、关节应力与本体感觉的改变、关节退化以及慢性疼痛等机制引起。从此损伤循环通路可以看出,常规的运动损伤处理关注在炎症的解除和疼痛的处理上,其效果只能是暂时的。只有从以上循环通路的各个环节介入康复和处理才能打破循环,最终彻底康复运动损伤。运动之前通过有效的热身运动可以有效克服植物神经的惰性,通过全身各关节、肌肉得到充分的血液供应,以便增强肌肉的力量和弹性,并恢复技术动作的条件反射联系。若运动之前不做热身会增加各种运动损伤的可能性,像拉伤、撕裂伤、骨折等。

防治宗旨在通过综合、协调地运用各种措施,消除或减轻病、伤、残者身心、社会功能障碍,达到和保持生理、感官、智力精神和(或)社会功能上的最佳水平,从而使其借助某种手段,改变其生活,增强自立能力,使病、伤、残者能重返社会,提高生存质量。对于运动损伤而言,康复功能锻炼可以介入的主要环节包括肌肉失衡的恢复(包括肌肉紧张的放松和肌肉无力的加强)、姿势矫正与动作模式的重新学习与纠正恢复、关节压力与本体感觉的训练(本体感觉训练)和关节退化的恢复(必要时药物和物理因子治疗)。其中的大部分,我们都可以通过功能锻炼来实现,虽然其中关节退化和病理改变无法直接通过功能锻炼来恢复,但是功能锻炼可以为损伤关节肌肉提供良好的恢复环境,打破损伤循环通路,避免损伤复发。

运动损伤康复的主要任务和目标是为了让运动员能够保持更好的运动水平和竞技状态,尤其是要缩短整个伤病的恢复周期。运动损伤康复的过程中,不仅要减轻运动员的伤痛,更要保证运动员的心理健康,使运动员机体处于良好的状态。

目前运动损伤的主要目标是:1. 一般身体训练。一般身体训练是整个康复期内首要的需要进行恢复的内容,对于一般的运动损伤运动员,虽然在恢复期往往会停止高强度的、大运动量的运动,但是,一般的身体训练是必需的,包括身体的力量、灵敏性的局部训练。2. 缓解相应的疼痛。在康复期内,损伤处伴有痛疼是不可避免的,而这种伤痛的出现不仅会直接影响运动员的力量和柔韧性的锻炼,也会使运动员在心理上有很大的障碍。针对这一情况,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来减轻和缓解损伤带来的痛疼就尤为重要。在这个过程中,可以采用的方法主要包括冷敷、温热治疗等方法。3. 维持心肺功能。在运动损伤期间,对运动员心肺功能进行相应的训练和康复是非常有必要的,运动员经过系统的训练,其自身的心肺功能往往会达到一定的高度,而一旦停止训练,必然会出现骤然下降。针对这一情况,在康复期间内,要更好地通过相应的练习来强化运动员的心肺功能,使其能够停留在一定的水平上。4. 恢复关节运动幅度。很多运动损伤都对运动员的关节造成了一定的损害,在损伤后的康复期内,关节运动功能就会出现一定的下降,甚至会出现韧带和关节囊结缔组织的相应萎缩。针对这些情况,就要进行相应的恢复关节运动幅度的锻炼和康复。5. 恢复肌肉力量和耐力。如何在损伤的康复周期内恢复肌肉的力量和耐力,是恢复过程中极为重要的一个环节。目前,借助等长和等动练习能够促使肌肉得到相应的训练,保证肌肉得到相应的刺激。但是,在这个练习的过程中,可能会存在一定的伤痛和不适,要尽最大程度保证运动员在一种无痛的状态下进行锻炼。6. 恢复本体感觉、肌肉运动感觉和神经肌肉调节。运动员在损伤康复周期内,必须要着重对自己的本体和肌肉运动感觉进行适应性的训练,尤其是要借助神经肌肉的调节使自己对于相应的运动技能有更好地水平维持。在这个过程中,要借助空间感觉的相应训练来提高运动员的相应技能,而且要使运动员能够形成一种惯性。7. 运动损伤康复期内的心理干预治疗。运动员的损伤不仅会对其身体造成损害,往往也会对运动员的心理造成一定负面的影响,很多运动员在康复期间会出现焦虑、紧张、失落甚至是暴怒等不良的情绪,面对这一现实情况,对运动员进行正面的心理治疗和干预就显得尤为重要。 因此,在运动员康复期间,应该多多注意其自身的心理恢复情况,对运动员进行积极的干预,保证其能够正视自己的恢复过程。

根据以上对于运动损伤原因、康复功能锻炼原理,以及人体动作系统的科学基础与肌肉失衡的文献研究与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运动损伤康复和预防的关键,首先是要找到运动损伤原因循环的突破口,通过平衡找到姿势、动作模式和肌肉平衡问题。最后进行针对性的功能锻炼才是损伤康复和预防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因此,运动损伤康复和预防的功能锻炼分两步进行,首先是姿势、动作与肌肉评估,然后是针对性的肌肉处理和功能锻炼。在运动损伤康复的早期,肿胀、疼痛等验证处理依然是关键。因此,急性损伤的早期进行合理冰敷,能够有效地抑制出血和炎症。遵循一定的处理流程和损伤康复原理可以有效地减少损伤加重和复发的风险,加快损伤的恢复。

常见的运动损伤中以踝关节为例,由于腓骨外髁低于胫骨外髁以及防止外翻的韧带强于防止内翻的韧带,所以我们的脚踝更容易内翻然后扭伤。根据运动损伤循环通路,发生崴脚后,外侧的肌肉发不上力,感觉变慢、肌肉反应不过来了,因为腓骨长短肌是附着在腓骨上面的而崴脚会损伤腓骨周围韧带的本体感受器,所以肌肉会变的迟钝。对于踝关节的运动损伤处理,早期康复处理主要有:冰敷15分钟左右、架高下肢避免肿胀、包扎。后期康复功能锻炼有:加强脚踝的灵活性、强化灵活性,拉伸小腿肌肉、松解足底筋膜、做足踝外翻的肌力训练、足踝PNF斜角弯曲训练、平衡性训练强化本体感受器等。

运动员经过治疗和康复,症状消失后往往着急重返运动场,那么,此阶段的康复重点是:(1)恢复受伤部位全幅度活动度的本体感觉;(2)使用渐进性抗阻训练,恢复肌肉的力量、耐力和功率;(3)保持心血管耐力;(4)进行结合专项的小负荷――中等负荷的功能性动作练习。不同部位的损伤,在重返运动场之前需要进行不同的强化练习。

通过以上分析,目前运动员在损伤防治的过程中,我们应该具体情况具体分析,选择更加适合自己的手段和方法。结合国内和国际运动医学诊断、治疗、康复训练等重要新观点、新理论、新方法,合理地安排训练,避免由于训练问题而发生运动损伤。

上一篇:生物教学生态环境与有效教学的研究 下一篇:小议高中数学课堂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