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干象生物学及检疫除害方法

时间:2022-09-21 12:01:33

杨干象生物学及检疫除害方法

摘要:杨干象是杨树幼龄林一大毁灭性害虫,在吉林省一年一代,以卵和初孵幼虫在树干韧皮部越冬。幼虫四月下旬活动,5月上旬沿树干韧皮横向为害,6月下旬7月上旬钻入木质部化蛹,7月上中旬羽化成虫。本文介绍了该虫的生物学特性,提出检疫和除害处理方法,对今后控制该虫为害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关键词:杨干象;生物学特性;检疫检验;除害方法

中图分类号:S763.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2)—08—0175—1"

杨干象Crptorrhynchus lapathi Linne 属鞘翅目,象甲科。主要为害杨树,是国内森林重要检疫对象之一。2010年以来,在公主岭市杨树幼龄林发生普遍,发生面积达260公顷。树木被害后,轻者树木长势衰弱、极易风折,重者枯萎死亡。为了摸清杨干象发生规律,笔者于2010~2012年对该虫生物学特性进行了观察,并在检疫检验和除害处理上,采取了一些切实可行的办法,收到较好的防治效果。

1 形态特征

1.1 成虫

雌虫体长10mm左右,雄虫体长8mm左右,长椭圆形,黑褐色,没光泽,头管、触角及跗节赤褐色。全体密被灰褐色鳞片,其间散生白色鳞片,往往形成不规则的横带。

1.2 卵

椭圆形,长径1.3mm,短径0.8mm,乳白色。

1.3 幼虫

老龄幼虫体长9mm左右,乳白色,全体疏生黄色短毛,胴部弯曲,略呈马蹄形。头部、下鄂及下唇须黄褐色,上鄂黑褐色。

1.4 蛹

体长8~9mm,乳白色。前胸背板上有数个突出的刺。腹部背面散生许多小刺,腹部末端具1对向内弯曲的褐色几丁质小钩。

2 生物学特性

此虫在吉林省一年一代,以卵或初孵幼虫在枝干韧皮部内越冬。翌年4月下旬幼虫开始活动,卵也相继孵化。6月下旬幼虫老熟化蛹,7月上中旬成虫开始羽化、交尾和产卵。8月上旬为羽化盛期,9月底为末期。

幼虫在韧皮部开始活动时,先在原处取食木栓层,食痕呈不规则的片状,并从树皮表面针状小孔中排出黑褐色丝状物。随着幼虫的发育,逐步深入韧皮部与木质部之间环绕枝干蛀成圆形坑道,同时又咬出较大的孔,从此孔排出更粗更多的黑褐色丝状物,并常由孔口渗出树液,坑道处表皮颜色变深呈油浸状,微凹陷。随着树木的生长,坑道处表皮形成一圈一圈似刀砍状的裂口,致使受害树木大量失水造成枝条干枯,且极易造成风折。幼虫进入木质部后向上钻蛀为害,此时树皮表面的孔最大,从孔中排出许多木丝,落在根际处,被害严重的树下周围随处可见。

成虫出现后,爬到嫩枝或叶片上取食补充营养。在枝干上取食时,先咬一圆孔,然后将头管伸入形成层内食害,在枝干上留下许多针刺状小孔。成虫很少起飞,善于爬行。多大早晚天气凉爽时活动;闷热或阴雨天气常隐藏在树皮缝隙,旧虫孔和叶腋处静止不动。成虫有较强的假死习性。

成虫多在3年生以上的幼树或枝条上产卵。卵多产在叶痕、皮孔或裂皮缝的木栓层中。产卵前先咬一产卵孔,然后在孔中产卵1粒,并排泄出黑色的分泌物将产卵孔封住。每头雌虫平均产卵44粒。卵期差异很大,8月上旬产下的卵,卵期平均12d;8月下旬产下的卵,卵期平均22d;后期产下的卵直到第二年春天才孵化。成虫寿命为30~40d,雌虫长于雄虫。

3 传播途径

杨干象成虫飞翔能力较差,自身传播扩散的距离有限,但越冬卵和初孵幼虫可以借助杨、柳大苗及幼树的调运,传播到它自身所难以到达的地方。

4 检疫检验方法

在产地、调运检疫时通常采用直观检验与解剖检验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检查。检验时要仔细察看杨柳大苗、幼树上有无成虫及被害状。然后抽取一定数量的苗木,根据此虫的产卵习性,借助放大镜逐根检查苗木的叶痕、裂皮缝、皮孔等部位,发现越冬幼虫和卵采集下来在解剖镜下进一步识别。

5 除害处理办法

5.1 法规措施

禁止从该虫的发生区向未发生区调运杨、柳大苗及幼树造林绿化。

5.2 把好产地关

苗圃应加强经营管理,发现此虫及时除治。对必须外运的杨柳大苗可用40%氧化乐果乳油50~100倍液;50%久效磷乳剂100~200倍液喷药处理。喷洒时务必全面细致,检疫合格后起运。

5.3 药剂熏蒸

在杨、柳小径材上一旦发现此虫,可采用硫酰氟、溴甲烷熏蒸,每立方米20~30克,熏蒸48h。

5.4 跟踪检疫

对来自发生区杨柳大苗营造的林地可采用跟踪检疫的办法。在新造林地的当年或次年的夏季进行一次检疫调查,发现此虫及时除治,以防扩展蔓延。

作者简介:车明柱(1967—),男,吉林省公主岭市秦家屯林业站助工,从事营林生产和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

上一篇:品牌价值评估方法及品牌排名的意义 下一篇:中国市场的品牌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