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教育价值内生

时间:2022-09-21 12:01:30

让教育价值内生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怎样进入学校?类似的话题又一次摆到教育者面前。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之下,远不再是教育内容的拓展与强加,而是逐渐转化为学习主体自身价值、意识和信念的自我建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本身构成教育资源,既有着历史的、文化的、意识形态的承载,更重要的是呈现着生命个体的社会认同和自我归属过程。“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对中小学生来说,这24个字的概述并不是抽象的,也不是遥不可及的,关键在于如何让学生与其建立某种触动灵魂的教育关联。

卡尔维诺在描述经典作品时有这样的判断:它们要么本身以难忘的方式给我们的想象力打下印记,要么乔装成个人或集体的无意识隐藏在深层记忆中。

当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经典,至少具有两种存在状态:一是它们本身以最高的善和最美好的解释来给人们的想象力打下印记;二是它们本身已经深藏在每一个个体或者集体的记忆深处。那么,由此来关注学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其有效性当基于两点:解释和唤醒。

一是解释。

解释,意味着学校、教师借助更多的信息资源甚至是大数据,平等地与学生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我们这个国家、社会及个体的价值判断进行对话,这是一个对善与美的寻找和重新认知的过程。

首先,对学生所进行的价值观教育力图规避的是“给予”。一方面,由于我们并没有建立起对学校、教师在这一领域的专业培训,也就是说,对于核心价值观,我们的学校、教师在认识上本身并没有比学生拥有更多的资源,以教师的理解取代学生的理解就难免存在偏颇,甚至误读。另一方面,道德教育的基本规律是学生在事实积累中不断实现领悟、澄清的过程,他们需要认识到“我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而不仅仅是记住“我要做对什么样的事情”。所以,不是学校、教师带着价值信条到学生那里去,而是激发学生自己去寻找、建构它们。

因此,学校里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努力实现的是课程“生成”。如果说提供课程仍然是学校教育价值实现的一种基本方式,那么,让学生自己去寻找课程就意味着对现代学校教育的超越,从“学校要教给学生什么知识”到“学生到哪里去学习知识”是一种从内涵到方式的变革,也是核心价值观教育走出外铄藩篱,继而成为学生主体自觉的必由之路。学生的课程生成意味着学生用自己所获取的信息资源生成对于国家“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对于社会“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对于个体“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结构性认知。

继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在学校里的实践方式理应是价值“无痕”。努力实现的是经典认知与实践体验的结合,即便我们没有明确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在我们学校的原有课程体系中,这些内容也是充分存在的,我们要做的是创造更多的活动让课程实践化、体验化,以及完成价值认知与审美构建的结合。清晰的价值观,高尚的道德感,积极的思考力,不仅充实着生命,也能够促成生命的审美感受。核心价值观带给学校教育的应当是更多的审美认同,以及价值统整与个体自由的结合。每一位教师、每一名学生都可以拥有自己的独立判断,并愿意创造性地投入到教与学的过程中来。

二是唤醒。

唤醒,意味着尊重人的内在道德感,遵循人的自主发展性来组织教育活动。“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仁义礼智”是人所固有的,今天所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何尝不是我们国家、社会,以及中国人固有的品性和追求。所以,“求则得之,舍则失之”,这就为学校里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提供了更为可行的思维基础。

首先,良好教育的发生才是核心价值观教育存在的基础。学校教育常常随着行政、舆论等外在的作用力而不断转向,甚至常常是一种盲目的迎合。殊不知,坚守真正的价值才是学校实现一切社会文化传播的本体。用杰克森的定义来看:教育是一种促进文化传播的社会活动,其明确的目标是让受教育者的性格和精神福祉(人格)产生持久的好转变化,而且,间接地让更广泛的社会环境发生好的变化,最终延伸至整个世界。让学生的性格和人格“产生持久的好转变化”,教育就发生了,教育、社会乃至整个世界的价值取向就得以实现了。所以,尊重教育本身,坚守于学生的发展,唤醒学生真善美的内在向往和追求,学校教育的最终价值就水到渠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不是外加于学校的政治任务,而是唤起学校对于自身所承载的良好教育责任和使命的深度自省,唤起学校教育的内生力量。

最终,学校以可能的教育方式实现对学生的价值引领与内驱力唤醒。学校对学生的核心价值观教育既有义务又有局限。学校的课程、教学、文化、活动等无一不在学生价值意识的生成和价值准则的践行中起到关键作用,学校处处皆教育。即便在校外,学校教育产生的效应也应当持续,这就需要学校做好校内外结合的工作。所以,学校承载核心价值观教育需要渗透到学校教育的所有领域是一个综合的教育行动方式,不应是学校某几个部门、某几项教学活动的事情。即便如此,还有一个重要的实践取向是三个层面的核心价值观,在面对学生的教育中,需要将“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一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作为基础,这是学生知情意行的切入点,是学生价值观“金字塔”的根基所在,而社会取向的价值观决定学生的认知层次,国家目标的价值观决定学生的人生归属。

上一篇:于春明:活瓷养心 下一篇:遴选未来世界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