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中国样本*

时间:2022-09-21 11:06:00

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中国样本*

摘要:苏州工业园区是中国和新加坡两国政府间的重要合作项目,其开发建设所走过的历程,是我国推进改革开放和探索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的成功缩影,也是新型城镇化的成功探索。苏州工业园区教育顶层设计“倒‘Y’路线”“双动力模型”“教育‘四化’”的发展战略,遵循“深化教育改革,理顺管理体制”“达标升级,主动融入”“优质发展,高位均衡”的发展路径,创新工作举措,经过二十年的开拓发展,成功走出了一条从全面普及到优质均衡的发展之路,实现了从“学有所教”到“学有优教”的战略跨越。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教育均衡;优质发展;苏州工业园区

中图分类号:G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6)01A-0022-04

苏州工业园区是中国和新加坡两国政府间的重要合作项目,1994年2月经国务院批准设立。20年来,园区以占苏州市3.3%的土地、7.4%的人口创造了15%左右的经济总量,主要经济指标年均增幅达到30%,园区连续多年名列“中国城市最具竞争力开发区”排序榜首。

园区开发建设所走过的历程,是我国推进改革开放和探索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的成功缩影,也是新型城镇化的成功探索,被誉为“中国城镇化的成功样本”。

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是社会公平的基础与核心环节。伴随着城镇化进程,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成为园区必须破解的首要时代命题。园区成立之初,辖区内原吴县和郊区5个乡镇280多平方公里的水域内分布着100多所中小学和办学点,大部分都是单班、复式的农村学校。1500多名教师中学历不合格的民办教师占到了1/3以上,骨干教师只有4人。教育基础条件薄弱、区域发展不够平衡。经过二十年的开拓发展,园区教育成功走出了一条从全面普及到优质均衡的发展之路,实现了从“学有所教”到“学有优教”的战略跨越,先后成为国家级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试点实验区、江苏省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先进区和教育现代化水平监测区域,为破解教育优质均衡难题提供了成功范本,被省县级人民政府教育工作督导组誉为教育普及率高、优质教育资源均衡、“一校一品”特色鲜明、素质教育示范效应好的发达地区之一。

一、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园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战略设计

(一)倒“Y”路线

园区的开发建设采取的是“一步规划、分步实施”,中新合作区通过大动迁、大安置、大建设、大招商,在零基础上全面进行城市化现代化建设;乡镇(街道)区域则按照城市副中心定位,在原有基础上进行高标准改造提升,推进农村城市化进程。同时,两类区域在各自的发展道路中依次从城乡互动开始,逐步走向区镇联动、区镇一体,进而实现区域一体化。

与此相适应,园区的义务教育在顶层设计上紧紧抓住两类区域的不同特征推进优质均衡发展,呈现出倒“Y”型的路线图。中新合作区伴随着“先地下后地上”、“九通一平”的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拆除所有学校布点,重新进行科学规划,预留教育建设用地,“另起炉灶”高标准建设。乡镇(街道)区域的义务教育学校则将重心放在了原有学校的拆并改造提升上,通过设定标准,加强评估,不断缩小与中新合作区内义务教育发展水平差距,最终实现并轨发展。

(二)双动力模型

城镇化的过程是生产要素向城镇聚集的过程,也是人口资源向城镇聚集的过程。园区人口从1994年开发之初的16.5万人激增到目前的78.1万,且呈现出居民具有外籍人士多(1.3万人)、高学历人才多(大专以上占60%)、新苏州人多(占67%)、年轻居民多(平均32岁)等鲜明特点。因此,保障教育资源供给匹配于城市人口增长,为新增人口家庭子女提供优质均衡的义务教育,成为二十年来园区教育事业发展的动力源之一。

教育一头连着民生,一头连着发展。从区域整体发展看,教育是拉动经济最有力、最“环保”的“绿色引擎”。园区以工业集聚带动人口集聚、以人口集聚促进商气繁荣,进而完成了从名副其实的教育洼地到学有优教的教育热土的华丽转身。同时,作为社会公共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优质的教育资源也成了园区招商引资、招才引智以及吸引各类人才来此定居、创业的新“名片”,引领着资本流向和智力集聚,带动了区域房地产开发、餐饮、交通、文化、信息等产业的持续快速发展,甚至形成了“建设一所学校、带动一片发展”的特殊社会现象。这是园区教育发展的又一个动力源。

(三)“四化”战略

伴随着园区教育事业的规模增长,内涵发展提上了重要日程,2008年园区明确提出了大力实施教育现代化、均衡化、特色化和国际化发展战略。这一战略,确立了率先高水平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发展目标,引领包括义务教育在内的园区教育事业从全面夯实硬件基础走向全面促进内涵发展的新时期。

为了配合战略实施,园区密集出台了《关于加快苏州工业园区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若干意见(2009-2012年)》《关于认真贯彻国家、省〈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加快园区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关于率先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加快提升园区教育发展水平的若干意见》(苏园工[2012]88号)等一系列纲领性文件,并在《苏州工业园区教育事业十二五发展规划》中作了进一步的丰富和强调:以打造教育均衡先行区、素质教育示范区、改革创新先导区、人民满意样板区为目标,重点实施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工程、职业教育优质特色工程、高等教育优质创新工程和终身教育优质和谐工程,大力推进教育现代化、均衡化、特色化和国际化发展,不断提高教育发展水平和服务经济社会的能力,努力实现园区教育的新一轮跨越。

二、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园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路径选择

(一)同步规划,高标建设

园区抓住原江苏省教委在苏南地区组织实施教育现代化工程契机,不断完善教育资源布局,全面提升城乡学校办学条件。自1995年开始,园区快速推进学校改造工程、学校标准化工程与学校布局调整三位一体工程,坚持教育公建配套学校建设与住宅建设的规划、建设、交付使用“三同步”,对学校进行了优化组合、合理布点、高标建设,改建新建了30多所中小学、50多所幼儿园以及青少年活动中心等一批现代化教育设施,有效缩小地区之间、城乡之间、校际之间在硬件设施上的差距,实现了从“资源配置失衡”向“资源配置均衡”转变,一举甩掉了教育洼地的形象。

(二)达标升级,主动融入

针对相对薄弱的乡镇学校,2008年园区创造性地启动乡镇学校“达标升级”工程,按照硬件提升、软件攻坚的20条评估标准和“达标一所,验收一所”的分批实施策略,引导乡镇学校主动改善办学条件,努力提升办学水平,与星海、星港学校等开发区学校全面“接轨”。经过三年努力,15所乡镇学校全部达标成为园区管委会直属事业单位,学校行政和业务由园区教育局统一管理。“乡镇学校”的概念彻底淡出园区,全区所有学校实现统一办学标准、统一办学经费、统一薪酬待遇,成为苏州大市内唯一率先实现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管理的区域,为推进义务教育在高平台上的均衡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三)优质发展,高位均衡

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并不是要“削峰平谷”,降低整体水平,而是“扬峰填谷”,让强的更强,弱的渐强,在整体水平提升基础上实现优质均衡发展。为了破解义务教育高位均衡发展难题,园区在实现了一体化管理的基础上进一步强化顶端设计,颁布实施《关于加快提升“达标升级”学校办学水平的若干意见》,相继推出“新三年”内涵提升和“又三年”品牌亮化行动计划,加快从“硬件”达标向“软件”升级转化,持续推进义务教育的高位均衡发展。同时,全面推行学校发展共同体和督学责任区制度深度融合,通过区域内学校组团发展、联合办学机制探索,强化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和管理互动机制,通过扶强、提弱、促中间,实现连片发展、集群发展,努力开创全区中小学校“校园环境一样美、教学设施一样全、公用经费一样多、教师素质一样好、管理水平一样高、教育质量一样优”的良好局面。

三、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园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主要举措

(一)深化教育改革,理顺管理体制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最大障碍是体制机制障碍。城乡二元结构不仅造成了城乡之间在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等方面的显著差异,也是义务教育不均衡现象的根源。园区坚持把改革创新作为教育发展的动力源泉,在二元行政管理体制尚未突破的情况下,通过“达标升级”工程,扶持薄弱学校,改善办学条件,将义务教育收归“区直管”,在全市率先实现了“以县为主,城乡一体”的义务教育管理体制。管理体制的理顺,进一步强化了政府的教育资源统筹能力,有利于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全面加大薄弱学校投入力度,为全面消除义务教育在规划布局、经费投入、资源配置等方面的城乡、校际差异奠定了基础。

(二)落实政府责任,加大教育投入

政府主导投资,保障充足的经费,是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基本前提。园区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作为率先高水平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战略,将义务教育经费全额纳入区级财政预算,全面建立了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持续增长的长效机制和完善的公共财政支持体系,依法保障教育经费“三个增长”,教育经费投入水平不断提高。2000年以来,园区教育累计投入200多亿用于加快推进教育事业发展,预算内教育经费占财政支出比例占到18%以上。特别是义务教育领域用于保障学校公用经费、改善办学条件、提高教师待遇、资助贫困学生等方面的投入力度更为明显,仅15所乡镇学校达标升级的硬件建设就投入了3亿元。生均公用经费标准连续多年领跑全省,小学、初中分别达到1000元、1200元,免费义务教育专项资金足额到位,教师收入实现稳定持续增长,为义务教育的优质均衡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物质保障。

(三)创新评价机制,规范办学行为

区域间、校际间实现教育均衡的同时,如何实现“生际间”的教育均衡,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健康发展,也是教育均衡发展的一个崭新命题。园区率先建立以提高学校办学水平为导向的综合发展评估制度,从常规管理、行风建设、办学成果、队伍建设和教育科研等方面,对学校的办学情况、发展水平、社会影响进行全方位考核评估,以多把尺子衡量、引领学校走科学发展、内涵发展之路。同时聚焦学生的综合能力和潜在素质,开展以成长性评价为主要指标的绿色评价,探索“减负增效”的课堂教学新模式和科学考评新机制,淡化分数至上观念,让教育回归本真,努力办好每一所学校,促进每一个学生健康成长。率先启动督学责任挂牌制度,开展常态化的教育监督、检查、评估和指导工作,规范办学行为,形成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长效机制。

(四)深化素质教育,推进特色兴校

全面落实素质教育是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主线。只有通过实施素质教育,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和效益,才能从根本上缩小学校之间的差距,从而促进区域内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园区注重培育学校的文化内涵和个性发展,以重点推进学校特色发展为突破口,率先实施“一校一品”、“体教结合”工程,引导学校根据自身条件大力开展科技、艺术、双语、阅读、书法等特色教育和阳光体育运动,逐渐形成了一批具有较强代表性、示范性和影响力的品牌项目,开创了“人人有项目,班班有活动,校校有特色”的良好局面。比如新城花园小学的开放教育、星海小学的适合教育、胜浦实小的阳光教育、星港学校的科技教育、星海实验中学的创造教育等个性化的教育品牌已经颇具实力。

(五)统一建设标准,均衡资源配置

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是均衡配置办学资源的重要载体。园区坚持“建一所、成一所”的基本要求,着力加强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所有义务教育学校一律按照教育现代化学校标准进行新建、重建或改建、扩建,坚持校舍建设和内部配套同步推进,切实保障学校运作功能完善、教育技术装备配备达标、生活服务设施满足师生需求、教师队伍结构合理,学校管理科学、教育教学优质、校园文化特色浓郁,让老百姓家门口的每一所学校都成为优质学校,让全区孩子都能公平地享受同质、便利、优质的教育资源。

(六)聚焦智慧教育,扩大资源共享

教育信息化是共享优质资源的最好载体,是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成本较低、便捷高效的重要抓手和有效途径。信息技术不仅改变了人们的工作和生活方式,而且还打破了传统学校的界限,极大地拓展了教育的时空界限,有利于发挥优质教育资源最大的社会效益。园区紧紧抓住“智慧城市”建设的有利契机,将“智慧教育”融入到“智慧城市”建设系统,加强顶层设计,启动三年行动计划,以应用驱动为导向,以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为核心,大力建设覆盖所有学校的信息基础设施和应用体系,积极开发名师、名校、特色优势学科等数字化课程教学资源库,并通过信息化手段实现了全区共享,为每个孩子享受到更多更优质的教育资源提供了平台。

(七)加强队伍建设,优化师资配置

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办学条件是基础,师资配置是关键。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特别是高水平均衡发展,必须解决师资均衡配置问题。早在上世纪90年代园区就采取了教师统一招聘、统一管理和统一调配模式,积极探索建立教师交流机制,推行校际合作暨青蓝工程,鼓励名优教师、优秀干部参与“跨校牵手”,促进优秀教师“资源共享”。同时组建骨干教师发展共同体、名师工作室、班主任共同体、学科联盟,发挥名校、名师优质教育资源的辐射示范带动作用,优化薄弱学校师资队伍结构,促进区域教师资源水平整体提升。

(八)关注弱势群体,保障教育公平

关注教育弱势群体,确保拥有公正、公平的受教育机会和权利,是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应有之义。对于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园区始终坚持公办学校全吸纳政策,切实保障无差别享受免费优质教育资源。对于家庭贫困学生,成立园区“青少年成长关爱中心”、建立健全形式多样、功能完善、机制灵活、全面覆盖的义务教育帮困助学体系,确保贫困学生“应补尽补”、“应助尽助”,不让任何一个学生因家庭贫困而失学。对于残障儿童,成立园区“特殊教育指导中心”,不抛弃不放弃,全方位保障每一个残疾儿童学有所教、学有优教。

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是一个时代命题,也是城镇化进程中不可规避的发展难题。在这方面,苏州工业园区以其创新的实践探索,提供了一个成功样本。但是,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是一个动态的、持续的、发展的过程,只有起点没有终点。2015年10月,苏州工业园区成为全国首个开展开放创新综合试验区域。[2]随着义务教育改革进入“深水区”、均衡发展水平进入“高位区”,我们将以更大的信心、勇气和魄力,在实践中探索前行。

参考文献:

[1]顾雷鸣,钱怡.园区建设发展站上新起点[N].苏州日报.2014-10-28.

[2]王伟健.国务院批复同意苏州工业园区开展开放创新综合试验[N].人民日报,2015-10-14.

Education Balanced Quality Development

in New Urbanization of China: Case Study

SHEN Jian

(Suzhou Industrial Park Bureau of Education, Suzhou 215028, China)

Abstract: Suzhou Industrial Park is the important cooperation between China and Singapore, whose process is the successful miniature for China's reform and socialist modernization. The Park employs development strategies such as inversed-Y route, double-dynamic mode, and educational four-modernization by following the paths of deepening education reform and untangling management system, standardization and improvement for active integration, and quality development and equilibrium. Two-decade innovating development has seen the successful process from universal popularization to quality balanced development, fulfilling the goal of transformation from teaching for learning to quality teaching for learning.

Keywords: new urbanization; education balance; quality development; Suzhou Industrial Park

上一篇:数字化展评学习中心:提升学校课程实施水平的坚... 下一篇:完善上市公司独立董事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