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种“柔弱”更刚强

时间:2022-09-21 10:57:24

有次在一位年轻教师的班听课。没过十分钟,几名学生就坐不住了,一会儿做出夸张的动作,一会儿发出搞笑的声音,教室里顿时失去了应有的秩序。年轻教师拿起黑板擦猛击讲桌,教室里立刻鸦雀无声。可仅过一会儿,“不和谐”声音就卷土重来了:“老师,您这么大劲儿吓着我了……”“老师,我实在受不了您一惊一乍的,我得去厕所……”整个课堂活动摁下葫芦浮起瓢,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后来,又到这个班听课,讲课的是位老教师。他在课前声音洪亮地强调课堂纪律。一个孩子直接发难:“老师,您声音太大了,震得我耳朵不舒服。”全班大笑。老教师笑着点头:“嗯,这建议真好。许多老师到我们班听课,这对于大家可是一次难得的考验,希望大家尊重这位同学的意见,注意课堂秩序,认真听讲,文明发言。好不好?”“好!”仅仅几分钟,几个学生又坐不住了,开始左顾右盼。这位老教师微笑着,不是用眼角扫视一下这个,就是在巡视时悄悄拍拍那个,或者借着自由讨论时走过去耳语两句……

两位教师的不同课堂呈现,显示出“示弱”在育人过程中的必要性。像这位年轻教师盲目丢弃“示弱”这一装备,而一味生硬地施展“示威”手段,以简单直接的方式,严厉地要求这样做不行,那样说不准,完全不顾及教育对象内心感受和想法,即使有一时之效,但也只是治标而非治本,还极有可能使当事学生滋生强烈的逆反心理,甚至出现意料不到的恶性事件,难怪这位年轻教师收获了“满堂的尴尬”。这位老教师就清楚并重视“示弱”的育人价值,通过自然的“示弱”方式既尊重和了解施教对象的自身需求和个性差异,又能够全程坚持职责规范和育人目标。这种“示弱”虽然需要多花精力,多费工夫,但可以标本兼治,让教育活动富有感染力,让育人者更具亲和力,让“化腐朽为神奇”成为育人过程中一种常态。

我们要掌握“示弱”的教育机智。

首先,在不同的育人过程中,育人者必须准备相机而变的“示弱面孔”。多掌握、会运用“灵机一弱”,或“审时度弱”,或“千钧一弱”等“亲和表情”。这需要深入了解、细致分析不同学生的个性特征和独特需求;对于师生、生生之间的误解、成见或者观点分歧,作为育人者应该在尊重对方的基础上,认真倾听;透过不同的“点”看到与之相关的“面”,了解学生的真实思想背景,分析原因,选准鼓励、夸奖、肯定等“柔性”方式。我们要慎用“刚性”教育,要多以“柔弱无痕”与“柔情无声”的巧妙方式,在“以小窥大”“曲径通幽”的过程中完成教育的“刚性目标”。

其次,在不同的施教环节中,育人者必须拥有准确传情的“示弱眼神”。能随机运用的“顺流而下”“顺水推舟”“顺势利导”等“温柔秋波”,在有效融洽师生关系的同时,可以不断丰富“柔性的技艺”,一次由衷的表扬,一句赞美的评语,一个满意的眼神,一个鼓励的手势……和风细雨般面对每一个学生,将自己对他们的好感和殷切期望清晰地、形象地释放出来,“顺”其意愿动其情,“顺”其需要导其行,“顺”其选择纠其错。

再者,在不同的施教情境中,育人者必须牢记不容忽视的“示弱原则”。一是外在的示弱不可淡化“目标的威严”,任何情境下对学生的一些不合理、不客观、很牵强的要求,必须用他们可以接受的方式即时喝止;对于学生的各种不良习惯必须用委婉的过程执著地纠正;各种学习品质和思想素质的养成必须严格贯彻。二是适当的示弱不可替代“方法的魅力”,任何情境下都不应忘记“示弱”只是为了育人方法更有效地发挥作用,施教的方法需要不断丰富和创新。三是外在的“示弱”不可纵容“溺爱的滋生”,施教过程虽然需要耐心和技巧,也应特别注意自己的语气、表情、态度,不可因过于顾及孩子的主体地位而让自己的施教过程成为溺爱滋生的土壤,背离育人的初衷。

“示弱”是育人必需品。育人者只有熟练地、恰到好处地演绎教育过程中的刚与柔的交替,才能真正激活与学生之间的“心灵响应”,刚柔相济、以柔克刚。

(作者单位:山东省枣庄市市中区实验小学)

上一篇:“数形结合”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下一篇:“漏”出来的不仅是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