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漏”出来的不仅是风景

时间:2022-09-03 02:51:32

为了切实推进我校校本课程的建设,提高校本课程的实施质量,根据课改的要求,并结合我校实际,我们在对本地资源和学校师生情况进行了认真评估之后,确立了我校校本课程建设的两条基本思路:一是在“综合实践活动(小课题研究)中整合形成校本课程”;二是“紧扣学校艺术特色的实际,形成校本课程的艺术性风格”。

一、开发校本教材《漏窗艺想》的意义

1.着眼于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全面发展

校本课程《漏窗艺想》的开发是在充分评估学生的学习需求以后,以我校曾经成功开展过的、在学生中间具有一定影响力的综合实践活动内容(即园林漏窗的研究)为蓝本展开的。课程的主旨内容“漏窗”,是苏州地区较有特色的一门园林“小景”艺术,在吴江也能随处可见。通过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将使学生更多地了解“漏窗文化”,以及由此涉及家乡吴江的一些名人轶事、风土人情等,增强热爱家乡的情感。

2.着眼于体现学校办学特色和促进教师成长

我校是吴江地区具有一定知名度的艺术特色学校,曾被评为“江苏省艺术教育特色学校”、“吴江市艺术教育学科基地”。由于“漏窗”艺术也是吴江地区一门乡土艺术,所以本课程的开发也将为我校的艺术特色更添亮丽一笔。此外,课程的开发主体是教师,所以通过本次课程的开发与建设,也势必会形成一个课程开发的教师团队,使一些教师在课程开发中通过自我学习、集体培训之后迅速成长,成为我校课程开发的骨干力量。同时,在课程开发的过程中将积累多方面的经验与资料,为我校今后校本课程的系列开发打下基础。

二、回顾校本教材《漏窗艺想》的实践

1.前期准备工作

学校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的校本课程建设工作小组,全面推进校本课程建设的各项工作。之后,对学生的学习兴趣、需求等方面进行了问卷调查,并经多次探讨,最终确定了开发以“漏窗”为主题内容的校本课程《漏窗艺想》。另外,学校制定了《校本课程建设方案》,对本课程的整体框架、每课体例、编写人员及课程建设规划等方面作了具体安排。还在校园网上搭建了“校本课程专题网页”,开辟了“课程最新动态”与“课程学习资料”等栏目。

2.全面推开课程建设

首先,拟定制度,激励开发。学校在成立了“课程审议小组”以及编委会的基础上,还拟定了与校本课程开发工作配套的《评价方案》和《管理细则》等多项制度,并与编委会的教师签订《开发责任书》,从而在制度上保证了课程的开发及实施。

其次,因材设人,纲要为先。本课程共五个单元,即了解漏窗、欣赏漏窗、吟咏漏窗、设计漏窗、制作漏窗,共10课时。编委会根据每个单元所呈现的不同特点,选择不同学科的教师编写这一部分。比如历史教师侧重编写“了解漏窗”部分、语文教师侧重编写“吟咏漏窗”部分等。另外,在大量收集资料的基础上,编委会还挤出周末时间,多次组织编写人员集体学习。大家研讨了课程专家崔允、吴刚平等教授撰写的论文30多篇,掌握了开发课程的主要环节,在收集资料的基础上,编写好每一个单元的《课程纲要》。通过学习,老师们普遍感到自己有了工作“抓手”,对课程的成功开发信心更足了。

再次,开发竣工,更需完善。编委们还一同走进吴江建筑设计院、图书馆、退思园等地,深入调研收集有关“漏窗”的资料。2008年9月,历经8个月,带有原创性质的、师生共同参与开发的校本教材《漏窗艺想》(第一版)诞生了。当然,本书在编辑方面水平有限,不当之处在所难免,值得商榷的地方可能也有很多,所以,我校将在本课程的实施中不断听取各方的意见与建议,为课程的后续完善、乃至于“二次开发”,积累充足的经验。

3.宣传实施校本课程

首先,做好宣传发动工作。立足班级,利用班会、家长会、教师会,向学生、家长和教师介绍校本教材《漏窗艺想》教学内容、实施要求。同时,利用“校本课程”专题网页以及校刊《笠泽》配合做好宣传发动工作。另外,《吴江日报》还分三期对我校校本课程的实施做了专题报道。校本课程不断走近家长、走进师生之间。

其次,组建备课小组并确定备课组长,开展备课工作。备课原则上以集体备课与个人备课相结合进行,分工合作,探讨沟通。各任课教师的教案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既符合共同要求,又具有自己的风格与特色。

接着,严格执行课程计划。同时,依照《管理细则》的规定,对本课程的实施进行科学管理:即备好本课程教案;布置适当的拓展练习;要求有学生练习或其他形式的反馈材料(纸质或电子档)。并且不定期对校本课程的实施进行“巡课”督导。

再次,通过多种形式实施教学。比如开设讲座、观看视频,还带学生去计成纪念馆等地参观学习。另外,注重培养学生的个性特长,重视课程实施与学校艺术特色相结合。比如从学生制作出微型石膏漏窗模型群中把一些好的作品收集起来,在学校艺术节中进行“微型石膏漏窗模型”的专题展示。此外,把一些好作品(纸质、石膏)放入学校校史展览室或拍下照片、装点教室及学校环境。

最后,依据《评价方案》,积极施行积极性评价。主要通过学生对《漏窗艺想》上的“探究学习”等练习的完成情况来评定。另外,还通过学生上课时的表现:(如参与的积极性、回答问题的情况等),或通过对学生所参加的实践活动的考核,或通过对学生作品(物件的制作、撰写小论文)的考核等进行多种形式的评价。

三、实施校本教材《漏窗艺想》的成果

学校艺术组教师在参与校本课程授课任务后,将就实施深度作进一步拓展。比如艺术教师俞红珍与组内同事集思广益、创作了学生集体舞《漏窗艺想》,并在2009年吴江市中小幼文艺汇演以及苏州市第二届中小学生艺术展演中获得一等奖。

在课程进入实施阶段,在师生共同努力下,涌现出了像纸质漏窗、石膏漏窗、漏窗电子小报、漏窗研究小论文、漏窗小诗、学生集体舞《漏窗艺想》等多元作品。其中,不乏精美的佳品。学校适时开展了各类“优秀作品展评”活动,布置了橱窗,进一步丰富了校园文化。

部分班级的师生还结合综合实践活动开展以“漏窗”为主题的小课题研究,他们结合校本课程教材《漏窗艺想》里的相关内容,开展实地调查研究,踏访了吴江退思园、静思园、计成纪念馆等地,通过拍摄漏窗、临摹漏窗、丈量漏窗等方式,展开学习和实践活动。使学生们更加增添了对自然、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本课程的实施还促进了各类教科研活动。艺术组胡银凤老师开设校本课程“漏窗艺想”公开课,探讨如何实施本课程,校教科室还结合学校的省级课题“录像分析法在课堂观察中的运用研究”开展了相关的课堂观察活动,并对“如何上好校本课程”和“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等课题作了深入研究。

四、实施校本教材《漏窗艺想》的反思

一些教师对校本课程在课程教学中的地位还认识不足。在实施过程中发现,部分教师觉得这样的课程开不开都无所谓。其实根据国家课程方案的规定,每个中小学生必须有选择地学习一定课时的校本课程,并通过考核,才能获得相应的学历证书。这意味着校本课程获得了与国家课程同等的待遇。此外,课程专家崔允也指出“学生必须修习校本课程,任何组织或个人都不能剥夺学生学习该类课程的权利”,因此,在今后的校本课程的实施中,还要加深教师在认识范畴的“软开发”。

如何继续推进新的校本课程建设也是一个紧迫课题。虽然我校已编出一册校本课程教材,但对于三个年级来讲,对于六个学期而言,仅有一册,无异于杯水车薪。而开发一种校本课程整个过程又耗时较长、耗力较多。现实教学的需要与课程资源的短缺也是一对不容忽视的矛盾。我们认为,如能将一些学校各自开发出的校本课程教材相互间调剂使用(试用),那么,对于缓解以上矛盾可能起一定作用,同时,也可以避免同主题(内容)校本课程的重复建设。

(作者单位:江苏省吴江市松陵第一中学校教科室)

上一篇:有种“柔弱”更刚强 下一篇:“激将法”与“连环式激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