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国艺术歌曲的历史

时间:2022-09-21 10:35:08

浅析中国艺术歌曲的历史

摘要:“艺术歌曲”是18世纪末19世纪初,欧洲盛行的区别于民谣而精致的独唱歌曲的通称。中国艺术歌曲是在中西方音乐文化的多次碰撞、交融中逐步发展起来的。给中国民族本身的音乐发展注入了新鲜的血液。

关键词:艺术歌曲;产生;交融;民族;以西为师

“艺术歌曲”是18世纪末19世纪初,欧洲盛行的区别于民谣而精致的独唱歌曲的通称。

1 艺术歌曲的产生

在西洋声乐史上,十九世纪上半叶是一个重要的转折时期。由于法国大革命的启迪,封建制度的没落和资产阶级的兴起,人们对艺术的喜好有了很大改变,艺术歌曲也开始走上舞台,并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展现出非凡的魅力。

现多指专业演唱者在音乐会上演唱的、艺术性强的、声乐技巧较高的,一般采用美声唱法演唱的声乐作品。

2 艺术歌曲在中国的兴起

中国艺术歌曲是在中西方音乐文化的多次碰撞、交融中逐步发展起来的,是经过引进模仿、学习借鉴、吸引融合后形成的。是在借鉴德奥艺术歌曲“诗歌、音乐、钢琴伴奏三位一体”并融入中国传统音乐而形成的。那么,艺术歌曲在中国兴起的条件有哪些呢?首先, “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使得许多知识分子的观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他们呼吁民主与科学,与这时期中国借鉴外来音乐文化与本民族文化相结合,加之出现了大量的吸收古诗文学的白话文的出现,使得艺术歌曲的发展有了广阔的空间;一些具有民主思想,留学西方的知识分子,他们兼学西方音乐中的作曲理论技法向有和声和复调思维的西方创作方式上迈进,出现了运用西方创作技巧来创作民族风格歌曲的新气象;一批留学归来的音乐家如赵元任等人用音乐会的形式来演绎欧洲艺术歌曲。给音乐教育事业的发展开拓了广阔的学术空间。

3 艺术歌曲在中国的发展

掀起并推动了新文化的热潮,随着西乐东渐,我国的一些知识分子和音乐家引用西方音乐的曲调上歌词,在学堂中教唱成为学堂乐歌,如李叔同的《送别》等,开始了中国音乐史上的学堂乐歌时代,并成为我国最早艺术歌曲的雏形,当时这类歌曲称为“艺术歌”。

艺术歌曲发展于20-30年代。是中国艺术歌曲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

从20世纪20年代开始,主要城市的演出活动也越来越多:如一些世界著名的演唱家演奏家到国内来举行旅行演出;上海等地先后建立了主要由外国音乐家面向外侨演出的音乐团体等;在音乐思想和理论上音乐家对如何建设我国新音乐文化存在不同的认识,但总得看来看,大多数音乐家还是偏重于通过“以西为师”的方法来构建我国新音乐文化。这些都在无形之中对艺术歌曲在中国的发展起了不可磨灭的作用。萧友梅和赵元任是当时影响颇大的著名的作曲家。

萧友梅,其声乐作品《问》,作于1920-1921年,G大调,4/4拍,一部曲式(多句式)结构。在题材上表现为个性意识的觉醒,体现了对民主、科学精神的发扬及民族自尊心和爱国精神的恢弘。作品在四个均匀的乐句之后,以两个三度下行叹息的音调、三连音的连续上行跳进,将歌曲推向高潮,最后又以感叹的旋律结束。深切表达了青年知识分子对山河残破的祖国深沉的忧虑。也运用了大量的和声织体关系,在G大调上用I-V-I的动力布局,使得乐曲忧虑中带有积极的一面。他彻底改变了学堂乐歌的“选曲填词”的创作方式,使我国近代的歌曲创作向前迈进了一大步,创作并编配了有钢琴伴奏谱的艺术歌曲。但在曲式调式和和声布局上尚缺乏对音乐民族性的研究和探索。

赵元任,代表作《叫我如何不想他》一曲,主调E大调。3/4拍,是变奏分节歌形式。采用西洋同名大小调调式布局、大小调的转调,和声配置与钢琴织体中的中国民族五声音调交融一体,使旋律具有民族色彩。词曲配合十分口语化,采用中西结合的自由合尾式(选自中国京剧西皮过门的音调)变奏曲式,很有民族韵味。他的音乐写作上以欧洲的功能和声体系为主导,在和声上加入了中国民族和声元素,以民主精神为创作主题。给后人提供了重要的作曲经验。

20世纪30年代,城市音乐生活更上一步,群众文化生活和新音乐活动开始走向初步的繁荣。中外专业音乐家音乐活动颇多;音乐思想上和音乐理论研究上也比较活跃等。青主和黄自是这一时期很有影响力的作曲家。

青主是中国音乐理论家,美学家、作曲家,中国近代研究美学第一人。其中,作品《大江东去》是我国最具有重要意义的第一首艺术歌曲,是20世纪20年代中西音乐文化交流中的重要代表作品,它诞生基本奠定了我国早期艺术歌曲的风格特征,体现了中西音乐交融之后新音乐的形式,对我国民族艺术歌曲创作实践起到了推动作用,青主先生在艺术创作上具有鲜明的德奥艺术歌曲风格和中国传统音乐特征和古典诗词的韵味。

我国著名作曲家、音乐教育家黄自,在创作上突出表现了雅致的风格、精湛的技巧、层次分明的结构、和声上做了深入的探索。调性关系复杂多变。《春思曲》中,系列的离调F宫-#f羽-E宫-#C羽-F宫。和声上也都做了音阶的扩展,歌曲旋律上以五声音阶向大小调七声音阶和半音阶的扩展。钢琴伴奏上,借助舒曼艺术歌曲钢琴织体的写作手法,充分运用前奏、间奏、尾声来突出意犹未尽的感情思想。

通过以上四位作曲家我们可以看出,中国艺术歌曲在起步阶段,作曲家大多选用的是具有很高文学价值的诗词。使得旋律与歌词紧密结合,更加交融。此外,20世纪30年代“九一八”的炮声震撼了中国乐坛,以聂耳、冼星海为代表的革命音乐家,使艺术歌曲又得到了新的发展。如《铁蹄下的歌女》《黄河颂》,这些呈现出了以抗战爱国为主题内容,富有群众性和战斗性的特点。并在创作中加强了中西贯通,使民族音乐与西洋音乐进一步融合。为艺术歌曲更深更广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4 20、30年代艺术歌曲之意义

20世纪20、30年代中国艺术歌曲的发展,为中国民族本身的音乐发展注入了新鲜的血液,歌曲词曲的紧密结合,音韵上的完美结合,都更加提升了人们的审美素养。同时,也是我国声乐教学中使用最广的作品。艺术歌曲以其独有的诗与音乐的完美结合、以钢琴为伴奏的和声衬托、结构精致、内容丰富并且需要演唱者具有一定高的演唱水平为特点,体现了创作家们的锐意创新大胆突破的精神,充分体现了当代中国艺术歌曲的风采,在音乐领域占有重要的地位。

参考文献

[1] 刘忠 薛松梅 中国音乐史 兰州大学出版社2010

[2] 王大燕 艺术歌曲概论 上海音乐出版社

上一篇:当墨的探索和价值 下一篇:浅谈中、西方文化差异及其对语言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