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重学生的选择

时间:2022-09-21 10:34:33

尊重学生的选择

人人都渴望得到别人的尊重,小学生亦然。在课程改革日益深化的今天,尊重学生已成为广大一线教师的共识,我们也在教学实践中努力饯行着,然而由两节统计课却引发了我对尊重的思考……

案例1:

师:同学们,如果让你选择你喜欢用什么颜色的气球装饰我们的教室?

生:红色,黄色,蓝色,绿色……(有4、5个学生每个学生说一种或两种颜色的气球)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入新课后)

师出示红、黄、蓝、绿四种颜色的气球贴图在黑板上,

问:这四种颜色的气球你喜欢那一种颜色,如果只让你选一种你选什么颜色?老师应该买哪一种颜色的气球多一些呢?有什么好办法吗?

生:举手,统计…(学生说出很多方法)

师:我们就来做过小调查,(出示学具统计表格)每个人选一种,记录在表格中

你打算怎么记录调查结果呢?

生1:画对勾(师板书示范画勾)

生2:画圆圈(师板书示范画圈)

生3:画星星(师赶紧引导,一般我们选择比较简单的方法记录,星星太复杂了,画起来不方便,是不是,选一个简单的好吗?生沉思,不语,师:那你在坐下想想好吗?)

生4:画人字……

师强调如何做好记录后开始统计记录

(统计后,对比用哪种方法记录最好,引出用“正”字记录的方法,每一笔代表一个人,好数,一个正字是5笔,统计起来简单方便,继续后面的教学)

案例2:

师:同学们,你们爱吃水果吗?水果加餐的管理人员非常想了解同学们爱吃什么水果,所以他选择了三种水果,(出示草莓、甜橙、鲜枣图片并贴在黑板上)想在咱班做个小调查,愿意配合吗?

生:愿意。

师:请你任选一种自己最爱吃的水果,到水果图片前站队。

(学生高兴的选择最喜欢吃的水果,并到相应的图片前站队。)

师:每一队有多少人呢?报一下数。

(教师请各队汇报人数并利用课件把每一学生用一个“人物图片”代替,一队学生就变为一列小“人物图片”,然后这列“人物图片”魔术般变为“条形统计图”,随后将人数填在黑板上事先设计好的统计表里。)

(此时老师发现数据出现问题:合计人数怎么比来上课的学生数少1?)

师:同学们,今天有多少人来上课?

生:36人。

师:但刚才合计的是35人,比36少1,是我们刚才数错了吗?

生1:老师,我刚才没有站队,因为这三种水果我都不爱吃。

师:好,那我尊重你的选择。同学们,我们从合计中能看出今天参加调查的有多少人?

生:35。

(教师继续引导学生对该数据进行分析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然后根据不同水果的营养成分(仍根据数据来说话)对学生进行均衡膳食教育。)

思考:什么是尊重,我们能否给予学生“数学”上的尊重?

出现这样的场景,作为任课的教师,该怎么办?如第一位教师那样,“你再想想好吗”还是第二位执教教师的处理:“好,我尊重你的选择”?

在当时的境况下,该教师的处理不失为一种机智策略,“但细细一想,这个学生虽然没选这三种水果,但他同样参加了调查,是调查当中的一种特殊情况,而我却把他排除在外。言外之意:你不选择我提供的水果,那么这个游戏不带你玩。从深层次上看,这仍是对学生不尊重的表现。”

因此,围绕着这个话题,我们还在追问:我们真的尊重学生吗?我们能够给予学生什么样的尊重?

“同学们,那我们从合计中能看出今天参加调查的有多少人?‘35’异口同声。”事实上,我们只是口头上尊重了该学生,在行为上教师仍然只是给“在教师给定范围内做出选择的35人”上课,你的选择不在我的范围内.

在课后的研讨交流时,有老师提出这样做是否更好:好,我尊重你的选择,你最喜欢吃什么水果?把该学生喜欢吃的水果加在统计表中作为新的一列,统计人数为“1”,合计为“36”,在条形统计图中也加上新的“一条”,只有1人。这种方法不失为一种非常好的补救机智,但是这也给我们提出了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有没有理解把握知识的实际运用性,统计的过程,就应该考虑的比较全面,教师如果在设计教学时,除了三种具有代表性的水果外再单加出一项“其它”这样是不是更能体现统计的全面性?亦或者在出现了上述教学情况时,直接在统计表和统计图中加出一列“其它”,这样更有概括性,而不是仅局限于一种或几种,教学中如果这样处理,带给学生的是什么?是让学生经历了“统计表(图)”的制定过程,感受统计表是根据具体问题制作出来的,是为了更好地反映一个“集体”中各种情况的数量分布。在此“过程”中我们不仅仅给予了学生“口头”上的尊重,更给予了学生“数学”上的尊重:在“表格”上承认他也是班级的一员,真正尊重他的个人爱好,虽然他没有在教师给定的范围内做出选择。多么难得的教学资源!

面对同样的课堂生成事件,不同教师会出现不同的教学行为,教师为什么会有不同的行为?导致教师出现不同教学行为的原因是:教师是否有追问数学本质的意识与能力。一般说来,教材上或者教学参考书上,统计表要么是事先画好的表格,要么就是把所有的情况都罗列出来了,只需要把这些情况转化为表格。这样呈现的都是“静态的”、“完备的”统计表,不能让学生感知到统计表可以根据具体情况来修改完善,统计表的作用是结构清晰地表示真实情况。如果在教学设计时,教师能够追问:统计表(图)是怎么制作出来的?为什么要学习这些图表?有这样的追问才能把握数学本质,才能用好课堂动态生成资源。

上一篇:初探语文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 下一篇:网页设计专业课程设置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