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

时间:2022-09-21 09:53:19

中西医结合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

[摘要] 目的:观察自拟定眩汤联合丁咯地尔治疗38例中医证型为痰浊中阻的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6例符合标准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38例,治疗组38例。对照组扩容,稳定血压、血糖及血脂,并给予丁咯地尔静点。治疗组在上述基础上口服定眩汤,随症加减。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

[关键词]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中西医结合治疗;丁咯地尔

[中图分类号] R743.1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1673-7210(2010)04(a)-144-02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VBI)性眩晕是中枢性眩晕的一种,作为中老年人的常见病和多发病,其特点是突然反复发作,缠绵难愈,易导致急性脑血管病。笔者在临床工作中,针对常见的中医辨证为痰浊中阻型的VBI性眩晕,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法取得较好的短期临床效果,现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07年3月~2009年10月,将符合以上标准的76例两家医院住院及门诊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38例和治疗组38例。对照组中,男21例;女17例;年龄(49.32±8.46)岁;病程(4.12±1.96)年;合并高血压29例,血脂异常15例,糖尿病16例,脑动脉硬化20例;经颅多普勒(TCD)检查:单侧椎动脉供血不足13例,双侧椎动脉供血不足25例。治疗组中男24例,女14例;年龄(51.28±9.03)岁;病程(4.38±2.03)年;合并高血压31例,血脂异常18例,糖尿病14例,脑动脉硬化21例;TCD检查:单侧椎动脉供血不足10例,双侧椎动脉供血不足28例,两组一般资料具有可比性(P>0.05)。

1.2西医诊断标准

参照《神经内科学》[1]和《经颅多普勒检测与临床》[2]。

1.3中医诊断标准

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3]中的眩晕标准,且符合痰浊中阻证表现:头昏,头重如蒙,胸闷作恶,甚至呕吐痰涎,或少食多寐,苔白腻,脉濡滑。

1.4排除标准

耳源性眩晕;眼源性眩晕;癫痫;脑出血,脑梗死,颅内占位或感染;合并心肝肺肾等严重原发性疾病;血液病;低血糖;低血压;外伤;劳累,过度紧张;过敏;孕妇及哺乳期妇女;精神病患者。

1.5 治疗方法

1.5.1 对照组稳定血压、血糖及血脂;扩容;使用丁咯地尔(北京四环科宝制药有限公司)抑制脑血管收缩,增加脑血流量,0.9%氯化钠注射液250 ml中加入注射用盐酸丁咯地尔0.1 g,每日1次静点。

1.5.2 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口服自拟定眩汤,组成如下:天麻10 g,半夏15 g,陈皮10 g,茯苓15 g,白术10 g,黄芪20 g,当归15 g,丹参15 g,甘草5 g。随症加减:呕吐频繁加代赭石、竹茹;脘闷不食腹胀加白蔻仁、砂仁;肢体沉重,苔白腻加藿香、佩兰、石菖蒲。每日1剂,水煎2次,取汁300 ml,分2次口服。

以上两组均治疗2周后评定疗效。全部患者在治疗前后均进行TCD检查,并记录症状变化、TCD变化及药物不良反应。

1.6疗效判定标准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4]和《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3]拟定。治愈:症状消失,正常工作与生活,TCD检测正常;显效:症状明显减轻,正常工作与生活,TCD检测明显改善;有效:症状减轻,生活和工作受到一定影响,TCD检测有改善;无效:症状无改善或加重,TCD检测无变化。治愈+显效+有效=总有效。

1.7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0.0统计软件处理数据,所有数据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计量资料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χ2检查,P

2结果

2.1两组疗效及药物不良反应

两组均无药物不良反应发生,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P

表1 疗效比较及药物不良反应(例)

2.2 两组治疗前后椎动脉平均流速比较

两组治疗前左椎动脉(LVA)、右椎动脉(RVA)、基底动脉(BA)的平均流速(Vm)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治疗后LVA、RVA、BA的Vm与自身治疗前比较均明显增快(P

表2治疗前后TCD显示平均流速的比较(x±s,cm/s)

3讨论

VBI性眩晕主要是由于VBI引起内听动脉缺血,造成内耳,前庭,脑干缺血,引起眩晕,严重时恶心呕吐。西医药物主要以扩张脑血管,缓解血管痉挛为主,效果有限[5]。该病属中医学“眩晕”范畴。根据中医“无痰不作眩”、“无瘀不作眩”、“无虚不作眩”、“脾为生痰之源”理论,结合本病本虚标实的特点,针对痰浊中阻证的眩晕患者,给予具有燥湿化痰、益气活血功效的自拟定眩汤口服。方中半夏与天麻共为君药,半夏燥湿化痰、降逆止呕;天麻平肝熄风止眩,为眩晕之要药;黄芪益气健脾,白术健脾燥湿同为臣药,共助君药祛湿化痰止眩之力;陈皮理气健脾化痰,茯苓健脾渗湿,助白术健脾燥湿;当归、丹参活血养血,祛瘀通络;甘草调和诸药。上述药物共奏扶正祛邪,标本兼顾之功。现代中药药理研究多局限于单味中药提取物,如天麻素等[6-7],由于没有复方中药的研究指导,临床疗效确切的成方无法广泛应用,本研究亦如此。

总之,本研究提示自拟定眩汤联合扩容及增加脑血流量的西药在治疗VBI性眩晕的痰浊中阻证中具有协同作用,能进一步增加脑血流量,更有效地纠正患者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状态,消除临床症状,短期疗效确切安全。

[参考文献]

[1]余宗颐.神经内科学[M].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3:186-187.

[2]顾慎为.经颅多普勒检测与临床[M]. 2版.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129.

[3]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10-11.

[4]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第1辑[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3:24-25.

[5]李雨.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的临床研究进展[J].吉林中医药,2009,29(1):86-88.

[6]丁仕艳.天麻素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导致的眩晕疗效观察[J].中国现代医生,2009,47(27):141,143.

[7]张涛,张燕.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128例临床分析[J].中国当代医药,2008,15(12):102-103.

(收稿日期:2009-12-21)

上一篇:彩色超声在鉴别诊断子宫肌瘤和子宫腺肌病中的... 下一篇:中药加针灸治疗剖宫产术后早排气的效果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