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高校贫困生心理资助研究

时间:2022-09-21 09:47:17

基于高校贫困生心理资助研究

[摘要]目前,贫困生的心理资助问题已经成为我国高校贫困资助热点问题,我们在关注他们经济困难的同时,更要重视他们的心理问题。对于他们的心理问题,要有针时性的进行物质解困和心理资助,帮助他们正确对待贫困,使他们以积极的态度消除自卑、增强自信,旱日完成学业走向社会。

[关键词]贫困生心理问题资助

中图分类号:G4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7597(2009)1120133-01

近年来,贫困大学生已经成为校园里的个特殊群体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这个特殊的群体,他们不仅身负经济拮据难以完成学业的压力,而且还承受着难以名状的心理负荷,国家和社会各界人士应对贫困大学生进行经济上的帮助和心理上的关怀,以促进贫困大学生形成良好的心态,完美的人格,顺利完成学业,成为栋梁之材。

一、高校贫困生心理现状

通过对贫困生的调查,我们发现贫困生普遍不能靠自己的能力走出困境,他们往往不愿意接收自己是贫困生这个事实,长期的压抑使得他们有很大的心理压力。高校贫困生心理现状:

(一)具有强烈的自卑感和自尊感,缺乏正确的自我认知感。贫困生的心理问题根源是自卑感,他们的自卑与自尊并重。由于经济背景的差别及生活方式、生活习惯的差异,贫困生在心理上感受到巨大反差。他们觉得自己无论是在穿着打扮还是在所见所闻上都远远不如经济条件好的学生,于是他们开始低估自己,甚至否定自己,自认为低人一等,往往以人之长比己之短,表现出悲观失望,对自己没有正确的认知。他们害怕别人异样的目光和鄙夷的眼神,逐渐陷入了自卑的泥潭。同时,他们的自尊异常敏感,人格格外脆弱,加上来自贫穷山区人们所具有的坚韧、毅力和艰苦奋斗的精神,逐渐形成了自尊而又自卑的双重性格。

(二)焦虑从而导致心理承受能力差。贫困大学生精神常处于一种焦虑状态,其一,他们为生活费,学费焦虑。不知家中何时才能寄来钱,怎样才能解决不足的费用。其二,为家庭焦虑。特困生总是担心家中的欠款是否增多,父母身体不好,害怕家里再发生意外的不幸。其三,养育之恩无法报答的焦虑。由于特困生的父母都是辛苦劳作,省吃俭用供孩子上学,有的家庭不得不让其他子女辍学去工作以减轻负担。对此,他们感到不安焦虑。特困生大都来自偏远的农村,多数能吃苦,但由于他们的学习方法技巧性不高,在加上从小见闻较少,知识面窄,所以并非人人都能取得好成绩,这些过度或过于持久的焦虑体验会损伤他们的心理活动,使人变得退缩,过度顺从或过度恐惧,从而导致心理疾病,严重影响了学习和生活。

(三)封闭自我,人际关系不适应。许多贫困生由于具有严重的自卑心理,导致他们缺乏信心,往往把自己封闭起来,不愿意与其他同学相处。心理上无形的压力,使得他们在日常生活和正常的同学交往中非常拘束,在人际关系中往往采取冷淡、回避的态度和行为。所以,他们不愿意与老师同学进行交流,也不喜欢参加各种文体活动,不愿意展示自己。平日同学们的一些社交活动,他们因为害怕额外的开销,也不去参加。长此下来,他们与同学始终保持一定的距离,有陌生感,把自己封闭在自我的小圈子里,给人的感觉是难以接近、不合群,性格孤僻,人际关系越来越差。

二、高校贫困生心理资助的途径和方法

高校贫困生中出现的种种心理健康问题,既有外在物质上的原因,也有内在精神上的原因。因此,解决高校贫困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必须坚持物质资助与精神培养相结合,依靠家庭、社会和学校各方面力量,多管齐下,使贫困生尽快建立健康的认知方式和健康的人格,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道德观,让他们懂得自强自立在人生中的重要性。

(一)健全贫困生资助体系,在切实减轻其经济压力的同时培养其健康的心理品质。首先,要完善国家助学贷款制度。助学贷款制度是解决高校贫困生问题的根本途径和主要方式。通过助学贷款的形式,培养贫困生的社会责任意识和诚信品质。助学贷款是一种解决贫困生经济困难的有效途径。应不断扩大贷款的比例,延长还贷时间。在实际运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学生不能及时还贷,阻碍了助学贷款工作的顺利开展。这可以通过建立学生诚信档案的方式解决,诚信档案作为一种考察个人、评价个人的尺度,伴随着个人的一生,它可以起到监督、促进的作用,也可以以此对贫困生进行诚信教育,培养他们对社会、国家的责任心和对他人的诚信品质。其次,通过奖励优秀贫困生,培养他们乐观自信、积极进取的精神。除一般的奖学金外,高校还可以设立专门的“贫困学生奖学金”,奖励一些品学兼优的贫困生。这一方面可以帮助解决部分贫困生的经济困难,另一方面通过优秀贫困生的榜样作用,鼓励贫困生以积极、乐观的心态面对困难,积极进取,奋发向上。培养其乐观自信、积极进取的精神。高校努力完善各种奖学金制度,鼓励贫困生努力学习,力争上游,争取高额奖学金。各种奖学金的设立,极大的激发了贫困生刻苦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也使部分学习优秀,德、智、体全面发展的贫困生得到了资助,部分贫困生在校期间依靠奖学金就能顺利完成学业。第三,可以通过提高困难补助、学杂费减免的资助力度,切实解决贫困生的经济困难,增强其对社会的信心。困难补助和学杂费减免两项措施是资助贫困生的有效途径。但是这两项措施并非只是一种经济手段,而是体现了党和政府对贫困生的关心和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优越性,蕴藏着深刻的教育作用。能够切实解决一部分困难学生的经济问题,使学生亲身体会到学校和社会的温暖,从而激励他们更加刻苦学习,立志成才,回报社会。最后,广泛开展勤工助学活动,在培养贫困生自立、自强、诚实勤奋的品格的同时带领学生融入社会,切实提高勤工助学的实际效益,拓宽特困学生获得资金的途径。勤工助学活动可以使贫困生通过自己的劳动获得报酬,这也是一项有益的实践活动,是资助贫困生的有效途径之一。通过勤工助学活动可以克服学生的依赖心理,培养贫困生自立自强的意识,树立勤劳致富的观念。各高校应成立学生勤工助学的专门机构,拓宽勤工助学门路,增加勤工助学岗位,与此同时要进一步加强管理,使勤工助学活动进一步规范化、制度化。

(二)帮助贫困生树立正确的贫困观,培养自立自强意识。贫困生产生心理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缺少正确的贫困观。高校可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活动,如咨询、社会热点、焦点问题讨论、案例分析、专家讲座、社会实践、网络课堂、社团活动、树立榜样等多种途径,让学生认识到,目前我国许多家庭的贫困主要是由历史和自然的条件造成的,而并非某一家庭的责任。更非尚未成为劳动者的学生本人之过错。要教育学生意识到贫困并不可怕,清贫的生活更能锻炼一个人的意志;教育学生要正视现实,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帮助贫困生冲破贫困对其自身认识的束缚,加强自立自强精神教育,培养学生的自立自强意识。引导他们树立集体主义价值观,加强人际沟通和交流能力,从而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增加他们对社会的全面认识,提高其融入社会的自信心,增强其适应社会的能力;并且通过青年志愿者等公益活动,培养他们知恩图报、乐于奉献的道德品质。

(三)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培养贫困生良好的心理素质。贫困生的心理问题主要是由于家庭条件和他们生活经历所造成的。在物质上对他们进行帮助的同时,更要注重他们内心世界的发展。心理健康教育是消除贫困生心理问题和培养其良好心理素质的主要方法。目前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应注意开展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一是要开设心理咨询课程和讲座,进行心理健康知识的宣传和普及,这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径。通过系统学习,让学生了解自身心理发展变化的规律特点,使学生掌握一些心理调试方法和技巧,如,升华、代偿、宣泄、合理化等,学会自觉调节和控制情绪,及时解决心理问题。二是要成立专门的心理咨询机构,配备专业的心理咨询人员。通过开展“一对一”的咨询,对心理问题严重的贫困生,进行有效的疏导,消除其心理障碍;解决个性的心理问题。对于贫困生,由于他们的多种复杂矛盾的心理,心理咨询教师更要主动出击,主动与他们谈话,解决他们个性的心理问题。要开展心理健康测试,进行心理调查。可以通过一些学生社团,由咨询老师出面,利用一些简单易操作的量表,对贫困生进行测试,使他们能及时了解自己在性格和气质等方面的不足。咨询老师也可以借此及时了解贫困生的心理变化,有的放矢地开展心理辅导。与此同时我们还应建立详细的贫困生心理档案,关心贫困生的内心世界,对他们的家庭状况及个性特点,心理素质,有较准确的了解,做好贫困生的调查、登记、跟踪、扶助等工作;对性格内向,情绪不稳,心境低沉的贫困生更要高度关注。还应举办心理健康咨询教师培训班,对辅导员、班主任进行心理咨询知识和方法的培训,辅助专业人员做好贫困生的心理教育工作。高校贫困生心理问题及健康教育是一个涉及国家对教育的投入、社会的支持、家庭承担的责任以及大学生本身付出的努力等多方面因素的复杂问题。

总之,贫困大学生的心理问题不容忽视,帮助他们进行心理解困,已经成为高校的热点问题。通过正确的方法和策略引导贫困生正确对待贫困,妥善地采取相应的措施帮助他们走出物质困境和心理困境,引导他们以积极主动的态度面对贫困、消除自卑、增强自信,是使贫困生们顺利完成学业并健康的走向社会的重要保障。

参考文献:

[1]蔡银宁、杜爽,关于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的调查分析[J].宁波工程学院学报,2007(2):101-105.

[2]欧洪湛,浅谈高校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及对策[J].惠州学院学报,2OO4(1):82-86.

[3]刘刚、李卫东,浅谈贫困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及教育对策[J].山东省团校学报,2007(3):20-22.

[4]降责成,高校弱势群体心理健康问题探究,中州学刊,2006(2).

[5]李晓莉,贫困大学生“心理贫困”的成因及矫正对策,党政干部论坛,2006(1).

[6]李静,高校特困生的不良心理状态分析及对策[J].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9(3):63-65

[7]康钊,高校特困生心理健康问题及调适策略[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2006,12(4):115-117.

上一篇:浅谈税务成人培训课程备课策略 下一篇:大坝安全监控分析模型研究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