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自然的“较量”

时间:2022-09-21 08:54:08

与自然的“较量”

在不同的自然环境中运动,身体会出现不同的反应。如果自然环境适于运动,那么心情会舒畅,运动效果也好。对运动员来讲也是这样,如果自然环境糟糕,将会影响比赛成绩。2008年8月北京奥运会如期举行的时候,北京的天气会是怎么样?如果下雨或有其他异常天气出现,对运动员又有哪些影响呢?

先说说湿度和风速对运动员的影响。这两个指标也是田径赛场的电子显示屏上经常出现的两个数据。湿度对人体的影响,主要在热代谢和水盐代谢两个方面。高温高湿气候时,大气中大量水汽使体表汗液蒸发困难,妨碍了人体的散热过程;当气温低于7.5℃时,身体经辐射排出的热量可被水汽吸收,这时人体经辐射的散热比例增加,在高温或低温环境下,人体对气温的感觉,与湿度的关系就很大,因为从体表丧失的热量与大气中水汽的含量有关。空气湿度太大,运动员会感到烦恼郁闷;空气湿度太小,人又有干渴烦躁的感觉。据研究,在气温40℃,相对湿度30%;气温38℃,相对湿度50%;气温30℃~31℃,相对湿度85%等这些气候条件出现时,运动员的调节机能就无法充分发挥作用。

比如,湿度比较低时,有利于跳跃运动员发挥水平;湿度偏大些,则有利于短跑运动员产生爆发力。但湿度大却不利于长跑运动员的排汗,会影响耐力。总之,相对湿度偏大,对田径运动员创造优异成绩是不利的。在气温适中的前提下,50%~60%的相对湿度对田径比赛最适宜。奥运会比赛期间,老天最终会摆出什么样的“脸色”,现在还不得而知。

风主要影响人体的热代谢,气温不太高时,风能加强热的传导和对流,使人体散热增快。但当气温超过36℃,热风(气流)可使人体皮肤温度上升。人体散热大部分通过汗液的蒸发,如果体温调节有障碍,水盐丧失过多,就会发生中暑。这就是为什么足球比赛基本都安排在下午或者晚上的原因。

由于运动项目的多样性,很多运动员要面对不同的比赛环境。比如冷热环境、水环境,还有极端的高原环境。在热环境中运动,身体为了加强散热,血管普遍舒张,使得静脉容量血管中的血液增多。出现循环血量减少,并引起心脏前负荷(容量负荷)的降低,最终影响氧运输的能力。

为了在高温高湿气候下取得好成绩,运动员应该在比赛前7~12天就在高温环境下开始适应性训练,使机体适应炎热高温环境下的运动。运动过程中要注意补充水和盐分。

冰雪项目的运动员则要面临低温环境。低温可使神经、肌肉和腺体的兴奋性降低,使氧运输能力和组织的代谢水平降低,从而使最大摄氧量下降;寒冷还会使肌肉粘滞性增加或寒战,同样影响运动技能的发挥。低温环境下,充分开展准备活动使体温上升是提高运动成绩的重要因素之一。

游泳运动员面临的是和陆地上完全不同的水环境。在水中运动,能量的消耗比在陆上进行同强度、同时间的运动都要大,这是因为水的导热性是同温度空气的28倍。同时,在水环境中运动的能量消耗还与水的温度,人在水环境中停留的时间,游泳姿势及运动者在水中活动的适应程度等有关。水的温度直接影响能量消耗的量。有实验表明,在12°的水中停留4分钟和在20°的水中停留15分钟的能量消耗相仿,水温越低能量消耗越多;在水环境中停留时间越长,能量消耗将越多;游泳比陆上运动消耗能量多的另一个因素是水中运动的机械效率比陆地低,优秀的游泳运动员蛙泳时机械效率仅为4%~6%。

普通人在游泳过程中,如果身体感觉寒冷,应上岸擦干身体,做些轻微活动来加强产热过程,如停留时间过久,散热过多,容易导致感冒。在水环境中的急性适应过程随训练程度、人体质强弱及对水环境冷刺激的适应能力而不同。经常在水环境中运动可提高对水的适应能力。

有的运动员还要面临更加极端的训练和比赛环境――高原。高原训练的适宜高度一般认为是海拔2 000~2 500米。持续时间至少3周,以45~50天较合适。强度应该接近比赛要求。高原训练后出成绩的时间是在下山后2~6天、下山后 14~24天和下山后35~45天。

高原反应在上高原以后的第3天、第4天最为严重,因此对于高原比赛来说,运动员到达的时间要么提早一两天,在身体尚未出现严重反应时就比赛;要么就提早1周,让身体对高原环境逐渐适应。■

(责编潘亚文)

上一篇:动物与地震 下一篇:运动是情绪的“氧化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