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师范生顶岗实习的实践意义

时间:2022-09-21 07:02:42

论师范生顶岗实习的实践意义

【摘要】师范生顶岗实习促成了师范生教育实习的改革,顶岗实习的实施是实践理论的具体运用,同时突出了师范教育的实践取向。顶岗实习强化了教育教学实践,提升了师范生的社会实践能力,扩大了社会影响。

【关键词】师范生 顶岗实习 实践意义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7-0172-02

师范生“顶岗实习”,指的是师范院校在校大学生通过顶岗任教的方式来进行教育教学实习,是师范生教育实习的一种新的模式。2000年西南师范大学张诗亚教授提交给教育部的报告中提出“顶岗支教”,此后这一教育实习模式得到了广泛的实践和探讨。2007年7月教育部下发了《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师范生实习支教工作的意见》(教师〔2007〕4号),“顶岗实习”教育实习的模式得到了国家教育行政部门的肯定与支持。2010年,教育部、财政部全面实施中小学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简称“国培计划”),农村中小学教师置换脱产研修是培训计划的主要内容之一,脱产研修的中小教师的岗由师范院校的实习学生顶替,师范生顶岗实习得到了进一步促进。

顶岗实习作为一种教育实习模式,在于实习的学生完全履行实习岗位的职责,具有很大的挑战性,但同时也大大锻炼了学生的综合能力,促进了专业素质的提升。师范生顶岗实习作为一种新的实习模式,其理论基础、实际效果和社会影响值得关注。

一、顶岗实习的理论基础

(一)顶岗实习的思想渊源

黄炎培先生极力主张实习走社会化道路,他认为“职业学校与含有职业性质之学校,尤必于平时一切设施,使学校与社会沟通,仍可望教育与职业接近”,实习从学校走向社会,是他职业教育思想的重要内容。民国之初,学校教育脱离社会的现象严重,黄炎培遂提倡实用主义教育,几年后,提倡职业教育。在教育领域内办职业学校,不能与职业界有所联系,也会导致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业困难。1919年,黄炎培在《职业指导号》中阐述了职业指导的必要性,黄炎培认为职业指导的一个显著功能是沟通教育和职业,认为“假设实习,不如实地实习,学校附设机关实习,不如送往社会机关实习”。[1]

“社会即学校”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一个重要命题,“社会即学校”,教育的材料、教育的方法、教育的工具、教育的环境,都可以大大增加,才能与社会沟通。

(二)顶岗实习的实践取向

的《实践论》具体地论述了在实践基础上认识发展的辩证过程,论述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批判了唯理论和经验论的错误。顶岗实习是一次重要的教育实践活动,中小学是真实的实践场所,通过备课、上课、班级管理、学习指导、学生活动的组织等内容,能力得到了全面的锻炼,通过实践,全面了解、认识了基础教育,增强了对教师职业的体验,形成了正确的价值观,提升了对国情、民情的认识,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不断获得、强化了教育教学所必需的各种技能,在实践中不断反思教育教学理论。以实践为导向是师范教育的重要特征。

(三)建构主义视野下的顶岗实习

随着心理学家对人类学习过程认知规律研究的不断深入,近年来,认知学习理论的一个重要分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西方逐渐流行,对世界各国的教育理论与实践产生了深远影响。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对现实的纯粹客观的反映,它只不过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一种解释、假设或假说,随着人们认识程度的深入,新的解释和假设就会出现。对于具体问题的解决,知识不是一用就灵的,而是需要针对具体的情景对原有知识进行再加工和再创造。

建构主义认为,真正的理解是由学习者基于自己的经验背景而建构起来的,取决于特定情况下的学习活动过程,否则,就不叫理解。学习不是被动地接收信息刺激,而是主动地建构意义,是根据自己的经验背景,对外部信息进行主动地选择、加工和处理,从而获得自己的意义。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的知识是在一定情境下,通过意义的建构而获得的。

顶岗实习,实习地点为农村中小学,实习生“顶替”原任课教师,全面开展教学工作和班主任工作,完全履行原任课教师所有职责,为师范生提供了一个建构个体知识的真实而具体的情景。顶岗实习把教育教学理论置于具体的教育教学情景当中,是实习生主动积极构建知识的过程。

(四)后现代主义视域下的课程观对顶岗实习的启示

20世纪后期在西方涌起了一股后现代主义思潮,其价值观念和思维范式对现代教育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产生了巨大冲击。后现代主义课程观将课程所提供的知识看作是开放的、整合的、变革的,它没有一成不变的或不可逾越的框架与结论,从而使这种后现代主义的学校课程具有明显的不确定性的特点。[2]而顶岗实习是综合性很强的实践课程,它具有实践性、开放性、复杂性等特点,它是教育学、心理学、教学法、专业课等多学科知识融为一体的综合运用。顶岗实习,更有利于师范生个体内在心智的发展及其自由、自主、创造精神与能力的培养,更有利于师范生对教育教学知识的独特理解、阐释、质疑和批判。

二、师范生顶岗实习的实践效果

(一)顶岗实习强化了教育实践

一是,顶岗实习在时间的安排上,比传统的教育实习要长得多,传统教育实习时间短,在实习的过程中很少有机会独立承担课程教学及管理,实习生得不到充分的锻炼;其次,传统的教育实习,实习生跟随指导教师做一些辅的工作,上课时间少,而顶岗实习,实习生完全“顶替”原任课教师独立承担课程,全面参与实习学校的教学和管理工作,强化了教育实习。顶岗实习对传统师范教育实习不是否定,而是对传统教育实习的改革、完善和提升。

(二)顶岗实习建立了较为完善的管理体制

在顶岗实习中,地方政府和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也参与到实习工作中来,积极发挥政策支持、制度保障的作用;师范院校对实习生的组织、管理、指导起着主要的作用,派出驻点教师,对实习生进行直接指导和管理;地方小学作为实习生的接收单位承担起指导、管理职责。而传统的教育实习,从管理到业务的指导,主要由派出的师范院校承担,实习小学的管理和指导是被动的,地方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几乎不介入。较为完善的管理体制使得实习的效果明显提升。

(三)顶岗实习全面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与传统师范教育实习相比,顶岗实习提供了一个更大的实践空间,为实践教学提供了一个新的平台。顶岗实习生置身于真实的教学环境中,按照岗位要求履行教师的职责和义务,增强了实习生的角色意识,加深了实习生对教师职业价值的认知,同时也加强了实习生对教师职业的认同感。顶岗实习深入农村基础教育,切实了解农村基础教育的现状,增强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同时在实习过程中,培养了吃苦耐劳、团队协作等精神品质。而传统的教育实习,时间短,跟随指导老师做一些辅工作,每星期仅能上一两节课,教育实践浅尝则止、难以展开,实习效果受到影响!

(四)顶岗实习扩大了社会影响

顶岗实习一般是服务于农村基础教育,有利于推动基础教育城乡均衡发展。农村基础教育一般较为薄弱,教育信息较为闭塞,教学条件相对落后,教育教学观念相对保守,师资的更新换代缓慢,教学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置换研修、顶岗实习,在一定程度能够缓解这一矛盾。一是,选派优秀实习生到农村中小学顶岗实习,实习生带去了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打破了农村小学教育信息相对闭塞的状态,成为农村中小学教育思想、教育观念转变的一个突破口,也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当地师资力量的不足;其次,被置换出的骨干教师得到了培训,开阔了他们的视野,提高了他们的专业素质,他们对长期以来形成的教育思想、教育观念、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等等进行了重新审视和反思,回到岗位后,成为发挥辐射作用的带头人,推动了农村基础教育的改革与发展。顶岗实习,置换培训,从广泛意义上讲,是服务农村基础教育,推动基础教育城乡均衡发展的一个重要举措,它必然会对农村基础教育产生深远的影响。

传统的教育实习,实习学校为实习生提供一个实践的平台,是一种单向诉求,而顶岗实习,推动了师范院校教育教学改革,促进了农村基础教育的发展,提高了实习生的综合素质,产生了多赢效应,至此也扩大了社会影响。

参考文献:

[1]黄炎培.黄炎培教育文选[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5:24

[2]石中英.教育哲学导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163

作者简介:

陈拥军,1977年生,男,汉族,湖南邵阳人,文学硕士,琼台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中文系讲师,主要从事汉语文字学和教师教育研究。

龙文希,1962年生,男,汉族,湖南双峰人,琼台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中文系系主任,教授,主要从事语文课程论和教师教育研究。

上一篇:依托专业建设,构建高专英语教育专业学生自主学... 下一篇:探索普通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评价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