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成年人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的实践探索

时间:2022-09-21 06:52:08

未成年人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的实践探索

【摘 要】科技类场馆作为社会重要的非正规教育机构,一直是以提升公众科学素质、促进非正规教育与正规教育的联系为努力目标。充分挖掘和利用馆内的展品、人员、场地等资源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有效途径。文章将以培养青少年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为目的、以科学课程标准为参照,将设计的展览教育活动从设计目标、内容、实践方式等方面进行探讨,与业内人士交流。

【关键词】科技馆;资源;教育活动;创新

Abstract: Th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lass facility takes the social important non-regular education organization, has been take promotes the public scientific quality, to promote the non-regular education and the regular education relation as diligently the goal. Full resources and so on excavation and use hall's exhibit article, personnel, location realize this goal efficient path. The article take will raise the young people innovative ideology and innovation ability as the goal, take the scientific curriculum standard as the reference, will design the display pedagogical activity from aspects and so on project objective, content, practice way carries on the discussion, exchanges with the professional.

Key word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museum resources pedagogical activity Innovation

科技馆作为当代教育的有效补充手段,已经受到普通百姓的广泛关注。那么,在展教展品相对固定的科技场馆,如何能让观众对它始终保持“新鲜感呢”?最重要的就是要紧紧依托展品资源,开展丰富多彩的科普教育活动。

随着人们科学素质的不断提高,科技馆传播科普知识的方式也在发生着改变。从原来向公众传授科学知识到引导观众去探索和发现科学的过程。观众也在由被动的接受结果向主动的思考产生这个结果的过程转变。2009年,黑龙江省科技馆就着手在展品上下功夫,选择一些参与性强、趣味性强、科学原理浅显易懂的展品,参考学校科学课程标准中的探究学习、研究性学习及课标中涉及的知识能力目标,针对不同年龄的青少年设计了一系列教育活动,旨在提高青少年的科技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我们起初的定位都是相对单一的:挑选的参与活动的展品大都是以竞技比赛类的活动为主。例如在生命环境展区,就开展了一个以行星秤为实体载体的以普及天文知识为目标的小活动:体重在行星中的变化。

设计活动之初,我们先是对该组展品进行了详细的研究。由于主题是体重的变化,而且是与《科学课程标准》(3-6年级)中的“地球与宇宙”部分有关联,所以我们设计的题目都是相对简单的。首先在这十个行星秤上(其中有一个是已经降为矮行星的冥王星、一个是地球的天然卫星——月球)称量了一下自己的体重。然后通过记录的这些数值设置了几道相关的小问题,让选手们带着这些问题,称量体重、回答问题,进行计时比赛。例如:在哪颗行星上的体重最轻?在哪颗行星上的体重最重?在哪颗星上的体重是地球上体重的1/6?在那两颗星上的体重最接近地球?等等。我们的活动以计时的形式进行比赛,先统计各位选手的体验用时,随后由各位选手用小贴纸回答问题,回答完毕后由工作人员计算正确题数,每回答对一题就在所用的体验时间上减掉十秒钟,最后综合用时最少者为最终获胜者。

在活动进行的过程中,我们也随时收集观众对活动的反馈意见,有的观众评价很好,但也有些观众对活动提出了一些很好的建议。于是,我们便在暑期结束后及时总结、反复推敲。我们发现这个活动在最初的竞赛称量体重环节大家都比较感兴趣,到后面参与答题的时候就有好多小选手是由家长代劳的,这可是大大出乎我们的意料。“活动一定是让学生亲自参与的”,于是,“如何让学生亲自参与”成了我们改进的目标。因为之前竞技比赛并没有什么太好的效果,于是我们尝试了另外一种活动方式,体验类的活动。这项活动的宗旨就是为了要让孩子们了解一些天文学的小知识,并不应该拘泥于一种竞赛的模式。于是,我们对原有的活动进行了一系列的改动。

首先,我们将活动进行了些许微调:改变了原来活动卡片的提问形式。例如,修改后的第一环节“称一称”,我们就只让孩子们去单纯的称量、记录体重,(当然,为了得到相对准确的数值,我们要求每位选手在称重时要将双手放在身体两侧,并且不能在行星秤上蹦跳。)并没有提出任何问题。这就使青少年通过对身边事物的观察来发现和提出问题:为什么会有这些不同的体重数值呢?而在第二个环节“比一比”中,我们设置的问题是需要所有选手同时来回答的:在哪颗星上的体重最轻?在哪颗星上的体重最重?使得青少年能够在现有信息的基础上,通过简单的思维加工,做出自己的选择。当所有选手都选择完毕后,由主持人统一宣布正确答案,其实,这样做的目的就是将《科学课程标准》(3-6年级)中有关地球与宇宙的知识渗透给大家了。接下来进一步引发大家的思考:为什么会在冥王星上最轻、而在木星上最重?进而让大家了解到有关冥王星、木星的质量、距离等等知识,当然我们还可以请家长也参与进来,称量一下自己的体重,使得青少年朋友能够通过被告知或多次体验等方法确切的了解这个结论是正确的并且是可以重复验证的。

其次,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空间。例如:在了解了冥王星及木星的相关知识后,我们继续追加热点问题:为什么我们把火星称作是地球的孪生兄弟?为什么不把木星称作是它的孪生兄弟呢?而这道问题本身在卡片上也是找不到的,这样就避免了有些选手喜欢提前做下一道题的现象出现。而且,这种“出其不意”似的提问方式更能引起学生的兴趣,甚至有些家长也乐此不疲地参与进来,形成了很好的一种互动氛围,既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发散、创新意识的培养,同时又能够使他们敢于提出不同的见解,在交流探讨中学习与人合作及有效沟通的能力。

不仅如此,我们在第三个环节答一答中,还加入了该活动最中心的问题:为什么我们在不同的行星上会有不同的体重?以此将本次活动所要传授的核心知识点“引力不同、体重不同”的原理用这种形式告知给大家,让所有选手都对这个问题有所了解。进而引出引力、万有引力的相关概念、万有引力的发现者等小问题,让大家在课堂以外的地方学习相关科学知识,也便于加深大家对知识的理解。

最后,创设有效的情境串,调动学生积极参与的意识。例如我们在第四个环节想一想中,除了简单的总结今天的学习成果外,还提出了这样的一个设想:我们在地球上,由于受到了地球引力的吸引,所以不会掉到外太空当中去,那么如果我们身在月球上会出现什么样的情况呢?在冥王星上又会如何呢?这时就会有很多小选手回答“会飞起来”,当然,我们知道由于每个球体本身都是存在引力的,所以我们不论在哪颗行星上都会受到引力的吸引,而人体本身的重量与偌大的星球相比也实在是微不足道的,故而是不会发生任何意外的。但是学生也许并不了解这方面的知识,所以我们不会马上宣布他的答案是错误的,我们总是采用多种评价方式,培养学生的自评意识。在要求学生回答问题后,会给大家留下一些思考的空间,让学生自己发现回答的答案是不是符合科学的逻辑。在自我陈述的过程中,有的孩子就会发现问题而改变答案,这才是最好的一种教育形式。当然,如果孩子没有发现问题,我们再将问题的答案以某种形式告诉他们,而不是一种简单的告知。这样,在引发他们对其他天文学知识的思考的同时,也可以慢慢培养青少年“发明问题”的能力,从而提升个人的创新意识。

当活动进行完毕后,我们会将活动卡片留给每位参与者作为纪念,凭此卡片,参与者可以在回家后及时总结今天的收获,作为活动的评量工具来使用。还可以持此活动卡参加由科技馆举办的科普报告会和有奖竞答活动。这样就充分的调动了广大未成年人的参与热情,便于他们在日后的生活中养成学科学、用科学的良好氛围。

在这个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里,科技馆已然成为了学生们的“第二课堂”。大家在这里不仅可以在游戏的过程中学习知识,还可以提供一种独立思考的氛围。它一方面增强了学生们探求科学的欲望,另一方面增强了学生们的动手能力。我们只有“多元化”我们的教育活动,才能不断满足青少年的求知欲望,才能使各个年龄层的观众都感受到科技带给大家的无穷魅力。

上一篇:钳工实习课程教学体会 下一篇:供热设备出现几个问题应对措施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