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教学要从“实”而终

时间:2022-09-21 06:51:40

阅读教学要从“实”而终

一、研读教材要“厚实”

研读教材是教师实施有效教学的前奏曲,这首曲子如果弹不好,一定会呈现“以其昏昏,使人昭昭”的尴尬之境。要使学生“昭昭”,教师自己必须先“昭昭”。要使自己“昭昭”,课前研读教材这门功课必须做足、做细、做好、做得厚实。

一是依据课标,读懂教材的出发点。语文教材是学习的载体,同样一篇教材放在不同的年级所承担的目标任务是不同的,教师要真正掌握课标在这一年级、学段的要求,认真地研读教材,充分掌握编者的编排意图。

二是依据学养,读准教材的知识点。不同水平的教师对教材的解读是不同的,高水平的教师能够走进作者的心灵,准确把握作者的情感和文本的特点,抓住教材的细微处,“于无声处听惊雷”。

三是要依据学生,读透教材的重难点。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学生学习的过程是在原有的基础上自我建构的过程。教师要准确地把握学情,确定重难点,并在此基础上充分地预设,准确把握参与的时机,把精力用在刀刃上。

二、选择教法要“朴实”

有效的教法就是好的教法,并不是把多媒体搬进课堂,把声光电引进课堂,把歌唱、绘画、表演带进课堂就是好教法。马三立的单口相声是多么简单质朴,但却常常令人回味,在开怀大笑之余,启人深思,这难道不也是好的艺术?在我看来,越是简单的、朴实的,其教学效果越是那么明显的教法,就是最好的教法。名师薛法根就是靠他简单质朴的教法而享誉三江。笔者不由地记起他教学《九色鹿》的情景。

在充分引导学生熟读课文的基础上,薛老师设计了三个简单质朴的教学环节:

一是说一说。读了课文,你喜欢故事中的谁?为什么?在薛老师的引导点拨下,学生对故事中的人物形象作出了自己的评价,理由充分,观点鲜明,既张扬了个性,又深化了中心。

二是读一读。薛老师引导学生边读边想,把故事中最精彩、最感人的段落找出来,读出情节,读出画面。在这个过程中,薛老师还充分参与,亲自示范,学生读得声情并茂,高潮迭起,赢得了听课教师的阵阵掌声。

三是写一写。在师生充分学习、对人物深化认识但意犹未尽的基础上,薛老师适时抛出话题:调达听了九色鹿义正词严的话后,是怎么忏悔的?国王又是如何惭愧的?引导学生写话。

这样,读、说、写浑然一体。教师教得自然,学生学得投入,教学效果极其明显。它启迪着我们,一定要把功夫下在语言积累和语言训练上,在质朴实用教法设计上用心,追求简单质朴中见精彩。

三、语言训练要“扎实”

语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其人文性是浸润在文本的语言文字之中的,只要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提高了,学生自然能够体会出蕴藏在文本之中的人文精神,这也是语文姓“语”的主要原因。所有能力的形成都离不开“训练”,没有扎实的“训练”,一切能力的形成均是天方夜谭。因此,在阅读教学中要旗帜鲜明地强化对学生语言能力的训练,完全没有必要羞羞答答。

怎样扎实地对学生进行语言训练?笔者认为就是要千方百计地创造机会让学生进行听、说、读、写、思、问、背。可以说语文教学的所有改革都应该是对“听、说、读、写、思、问、背”的创新,而并非其他。一堂语文课上,该说的让学生说,该读的让学生读,该背的让学生背,该写的让学生写,而这些是在教师恰当地、艺术地引导下完成的,学生又乐此不疲,这节语文课就是出色的语文课。

一位教师在教学《雾凇》一课时,设计了这样的教学环节:

师:《雾凇》这一课写得真美,你认为哪些地方写的最美?(学生纷纷举手,通过讨论认为以下三方面写得最美:第一小节、雾凇的形成过程一部分、最后一节)

师:老师在备课时感到雾凇的形成过程一部分最难读,我一连读了七八遍都没有读好。同学们,你们觉得难不难读?(学生一致认为不难)

师:唉,我怎么觉得难读?既然这样,我就请你们给我示范一下,敢吗?(学生积极性极高)

师:请你们再练习一下,然后再读。

……

师:同学们读得真不错!你们认为哪些词语用得好,说说好在哪儿?

(在师生充分交流过程中相机出示:“笼罩 凝结 模糊 弥漫 洁白晶莹 蒸腾 缀满 缭绕 淹没 琼脂玉树 ”)

师:我们通过反复朗读和不断咀嚼,发现这些词语用得好,写出了“雾凇”的美,我们也读出了它的美,我想请大家选用其中的词语也来写一段话,描绘一处雾景或雪景。大家敢挑战吗?(词语学生已经理解了,雾景和雪景学生也较熟悉,写起来自然难度不大。学生积极性很高)

……

以上环节,老师的课堂没有什么“新”、“奇”、“异”的教学手段,但在老师的引领下,学生以“读”为线索,以“品”为亮点,以“练”为策略,在反复朗读、咀嚼、品味及运用语言中,获取知识,提高能力,体验情感,升华认识。这样的语文课训练得扎扎实实,洋溢着浓浓的“语文味”,不能不说是一节出色的语文课。

四、课后延展要“切实”

叶圣陶说:“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做好课后的延展尤为重要。笔者认为,要切实做好课后延展,教师应立足于教材特点,着眼于学生水平,考虑到客观实际,设计的作业要适度、适量、适合,让学生看得见、摸得着、做得来的方可称有效。可以从写法上设计,引导学生模仿课文写一写;可以从文章的内容、思想内涵、人物形象等设计,推荐学生找一找类似的文章读一读,或写一写对人物、事件的评价和看法;可以从课文的体裁或情节入手,引导学生演一演;还可以从探究、搜集、整理入手,给学生推荐一些书目或网址,让学生自己去寻求探究更多的知识。

上一篇:语文教学中“合作学习”的三点感悟 下一篇:润物无声 播撒美的种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