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妙设计,打造高效品德与生活课堂

时间:2022-09-21 05:34:47

巧妙设计,打造高效品德与生活课堂

摘 要:为了使教师树立正确的儿童观、教师观、教材观,教师应该“巧妙”地设计教学方法,“巧妙”地设计教学过程,让学生在“巧妙”的环境中“巧妙”地掌握知识,接受品德教育;“巧妙”地让学生在娱乐中学到知识,在轻松中感到学习的快乐。

关键词:儿童;品德与生活;兴趣

随着新课程的改革,原本枯燥的,让低年级学生难以接受、理解的品德课,现在改成了富有生活化的品德与生活课。课程改了,标准也改变了,《义务教育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指出:“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该课程具有生活性、开放性、活动性的特点。

然而,要想让学生掌握好这门“回归生活”的品德教育课程,我认为,教师就必须珍视儿童童年生活的价值,尊重儿童的权利;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由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儿童活动的指导者、支持者和合作者;并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根据儿童的实际,设计教学过程。为了使教师树立正确的儿童观、教师观、教材观,我觉得教师应该“巧妙”地设计教学方法,“巧妙”地设计教学过程,让学生在“巧妙”的环境中“巧妙”地掌握知识,接受品德教育;“巧妙”地让学生在娱乐中学到知识,在轻松中感到学习的快乐。

一、巧设情境,激发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不动情感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没有欢欣鼓舞的心情,没有学习兴趣,学习就会成为学生的沉重负担。”孔子也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应该怎样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乐之者”?我认为巧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很重要的。毕竟,“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如,在教学《我与小动物》时,教师可以准备小猫、小狗、小白兔等几种常见的小动物,再把教室四周贴上各种小动物的图片,同时播放鸟类悦耳动听的音乐,让学生如同来到动物世界一般,真正地感受到动物的可爱。这时,学生的兴趣一定很浓,可想而知,教学效果也会很好。

二、巧设活动,调动气氛

杜威曾通过词源学的考察发现,“知识”和“行动的能力”是同源的词,他由此得出结论“做事的能力可能是知识的最基本的意义”,并一直倡导“做中学”“从经验中学”,这也正符合低年级儿童的认知特征、经验特征。活动教学目标是否明确、具体、合理,直接影响学生活动的积极性和良好品德的形成。为此,我在教学过程中巧妙地设计以下几点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自觉接受教育。

1.找一找

每个人都希望得到别人的重视。在教学新课之前,让学生搜集资料能让学生感受到被教师的重视、自己的重要。

如,在教学《游戏快乐多》时,让学生课前找一找自己的身边有哪些民间传统的游戏,自己最喜欢的游戏是什么,怎样玩……上课时向学生进行介绍,同时教会学生如何游戏,并和学生一起参加游戏。通过找资料,加深了学生对游戏玩法的了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意识,激发学生乐于游戏的情感。

2.猜一猜

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猜谜语一直是他们喜欢的游戏,在猜谜语中进行教学,学生兴趣会更浓。

如,在教学《眼睛与耳朵的诉说》时,让学生通过“上边毛,下边毛,中间有颗黑葡萄。”“东一片,西一片,隔座山头不见面。”这两个谜语,引出主题“眼睛和耳朵”。又如,在教学《我会打电话、看电视》时,让学生通过“一物长得真稀奇,耳朵嘴巴在一起,两人远隔千里外,声音传递一线牵。”“小小一间房,只有一扇窗,唱歌又演戏,天天翻花样。”这两个谜语,引出主题“电话、电视机”。这种猜谜语导入新课的方法,既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同时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他们个个兴趣盎然。

3.做一做

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使他们都喜欢做游戏,我们就可以利用学生爱玩的天性,采用学生喜爱的灵活多样的游戏,让他们在游戏中更加乐学、善学。

如,在教学《走进聪明屋》时,教师可以设计一个“推理游戏”――猜猜看,既让甲组学生在纸上写出几种常用物品的名称,乙组学生可以向甲组学生提问,甲组学生回答“是”或“不是”,乙组学生猜测甲组学生写的物品名称,猜对即得分,提的问题越少得分越高。通过这个“推理游戏”,可以训练学生学会动脑,并在游戏中练习联想、推理、归纳、判断等思维能力,逐步培养学生遇事勤动脑、善思考的行为与习惯。

4.写一写

低年级学生对广告语充满了兴趣,如果让他们自己设计宣传语、倡议书等,相信他们一定会很开心、很乐意学。

如,在教学《别把花草弄疼了》时,让学生动手写保护花草的宣传标语,并把它张贴在校园里;在教学《我最爱读的书》时,让学生动手在卡片上写一条读书名言或一个读书金点子、一句读书感言等,可以赠送给朋友,也可以作为书签自己使用。

5.说一说

低年级是训练说话的最佳时期,品德与生活课融合了知识性、趣味性、行为规范性,对培养学生说话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如,在教学《我的好习惯》时,让学生通过击鼓传花话优点的游戏,引导学生积极寻找和发现自己身上的好习惯,并且说出来,既进行了说话训练,又增长了学生的自信心,让学生感受到成长的快乐,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积极向上的感情。

总之,在品德与生活课堂中必须创设一种开放性的教学活动和实践活动,以活动的形式来达到教学目标。教师要引导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感悟,在此基础上提高道德认识,培养道德情感,指导道德行为。同时,事实也证明,只有根据学生的道德认识水平和活动能力,提出难度适中的目标,才能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产生积极的内心体验,学生才会带着一种高涨的、激动的情绪,从事学习活动,自觉接受教育。

三、巧设总结,升华情感

课堂教学总结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课堂教学的必然归宿,是教学设计“一连串巧妙地导向结局的匠心的组合”,是课堂教学艺术的完美体现,更是对情感的升华。巧妙地总结能使师生之间产生共鸣,使学生的情感得到升华,往往会得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有位教师,在《关心老人》的结尾时,这样设计:

师:同学们的发言、表演,让老师非常高兴,为什么呢?因为由此看出同学们真的长大了,知道孝敬爷爷奶奶了。希望在以后的生活中,同学们一如既往地关心尊敬老人,有一首歌叫《常回家看看》唱得好,希望你们多陪爸爸妈妈常回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家看看,为他们刷刷筷子洗洗碗,捶捶后背揉揉肩。(放音乐《常回家看看》。能唱的跟着唱,在音乐声中结束本课。)

品德与生活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行为,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而不是一节课两节课就可以解决的问题。因此,在课末这位老师向学生提出了希望,提出了要求,要求学生在平常的生活中要关心、帮助老人,常去看看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使学生的道德认识转化为道德行为。

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倡导:“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生活是教育的源泉,教育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品德与生活这门课程是以生活为基础的,立足于学生现实的生活经验,把学生在生活中遇到的事引入教材,把生活引入课堂,让学生在真实的生活道路上,在亲切的生活情境中感悟人生、学会做人。

陶行知先生认为,“教育者不是造神,不是造石膏,不是造爱人。他们所要创造的是真善美的活人。真善美的活人是我们的神,是我们的石像,是我们的爱人。”在品德与生活课堂教学中,我们要学会赏识自己的学生,分享学生的成功和喜悦,激发学生的兴趣,不断地为学生设计体验、经历、通往生活的各种游戏活动及情境,与学生共同成长,使他们乐学、爱学,真正享受课堂带来的快乐。总之,我们要“巧”上品德与生活课,让“巧”字驾起品德与生活的彩虹桥。

参考文献:

鲁洁.回归生活:“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与教材探寻.课程・教材・教法,2003(9).

(作者单位 江苏省宜兴市张渚镇桃溪小学)

上一篇:如何激发小学低年级学生的识字兴趣 下一篇:多媒体在小学数学教学应用中的缺失